劉志強
2012年12期《讀書文摘》里有這樣一篇文章——《晚清歷史現(xiàn)場:匹夫德性》,文中談到翁同穌平生最大的污點就是他將自己與李鴻章的私人恩怨延伸到國家大事中,克扣北洋水師軍費,最終導致甲午海戰(zhàn)失敗。翁同穌身為兩朝帝師,一代才子,位高權(quán)重,這樣有才華的一個人卻成了國家的千古罪人??梢姡粋€有才華的人并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德行高尚的人。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并沒有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人格教育的缺失導致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有知識,卻沒有判斷能力;有技術(shù),卻沒有良知。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更加凸顯出學生“價值觀教育”問題的重要性。綜觀我們基礎(chǔ)教育的實踐,教師在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們?nèi)シ此己妥穯枴?/p>
追問一:教師為什么只關(guān)注分數(shù),而忽視“人”的成長?
美國前總統(tǒng)羅斯福曾經(jīng)這樣說:“教育一個人的知性而不培養(yǎng)其德性,就是為社會增添了一份危險?!敝袑W階段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缺少一定的志向和明確的目標,易受外界的影響和誤導。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位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時曾這樣問學生:“生活中哪些人有無私奉獻的品格?”學生答:“母親。”教師又問:“你怎么做,才能讓母親快樂呢?”緊接著,教師自己回答道:“你們的學習成績好就是母親最大的快樂?!?/p>
教師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折射出的是她的育人觀——將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定位為分數(shù)。這是功利性的教育價值取向的直接體現(xiàn)。教師如果只有功利性的價值觀,內(nèi)心就會失去寧靜,就會陷于浮躁與忙碌中,就會成為教參中標準答案的“搬運工”。 教育不應該僅僅是傳遞知識,教育的功能更在于全方位育人。學生在教師的言行影響下,會形成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所以,教師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非常重要。
教師對于課程的設(shè)計首先來源于他的教育價值取向。作為課程改革實施順利推進的關(guān)鍵因素,教師要有目標感和方向感。在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中,觀念比方法更重要。方法必須建立在有意義的教育價值取向上才能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而教師只有讀懂、悟透教育新理念,才能對教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才能對教育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新的課程標準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根據(jù)課改的指導思想,學生是知識的建構(gòu)者,學生學習是經(jīng)驗的重組和重新理解的過程,學生是自主的學習者。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只關(guān)注分數(shù),忽視“人”的成長的錯誤觀念;要先考慮學知識的人,再考慮人怎樣學知識。學生的健康成長要遠比看得見的“分數(shù)”更重要。 《論語》告訴我們,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做好了就可以學習知識了,人格教育要比知識教育更重要。作為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對學生的人格教育?!敖虝迸c“育人”應是融為一體的教育過程。
追問二:教師所教的學科是什么,對學生的成長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這是值得我們每個教育者認真思考的問題。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曾經(jīng)說:“我們已經(jīng)走得太遠,以致于忘了當初為什么而出發(fā)?!苯逃叩念^等使命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要使學生的心靈和知識達到同步成長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站在課程的高度審視自己所教的學科的價值:所教的學科是什么?對學生的成長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教師要明確把握課程改革中課程價值取向的變化,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好新課改的三維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曾說:“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睂W生的天賦素質(zhì)得到發(fā)展的前提是喜歡某一學科。要讓學生熱愛你的學科,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這門學科是什么。張潔在《通往幸福的跑道》一文里這樣講述自己的老師對政治的理解:“政治就是講人為什么要在一起,以及如果人一定要生活在一起,怎樣才能不吵架、不打架、不發(fā)生矛盾并且和睦相處的學問?!?淺顯易懂的幾句話講清了“什么是政治”這個問題,也吸引了學生學習政治學科的興趣。
有的老師說:“已經(jīng)工作十多年了,可是從來就沒聽說哪個學生覺得從這門課里得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那我們這門課開設(shè)的意義何在?”很難想象如果作為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都不清楚課程設(shè)置的意義,那么學生又怎么能夠做到真正學有所得呢?安徽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趙克明認為,語文學科學習有從低到高3個層面的作用:終身使用的工具;為學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傳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我想,正因為趙老師明確了自己所教授的語文學科的作用,學生在他的課堂上才能夠有所收獲,才能夠健康成長。我們所有的一線教師要明確本學科教學對學生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然后從學生生命發(fā)展的角度進行教學設(shè)計。教師要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角度挖掘課程價值并對現(xiàn)有教學內(nèi)容進行重組與加工,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的狀態(tài),使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這才是教師實現(xiàn)由“教書”到“育人”關(guān)鍵所在。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融入社會,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打開一扇窗。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列為最上位的目標,讓學生在心靈碰撞中產(chǎn)生心理認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追問三:教師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教,才能讓學生的心靈和知識同步成長?
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照本宣科,有的旁征博引,有的深入淺出……差別的出現(xiàn)源于教師對課程的認識、教育理念、教育追求不盡相同?,F(xiàn)代教學論認為,教與學的本質(zhì)屬性是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gòu)。教師要站在課程的高度審視課堂教學,要清楚自己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教,才能讓學生的心靈和知識同步成長。
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在山西太原一處街道交口處的便道上,盲道沒有沿著拐彎直接鋪設(shè),而是呈“之字形”曲折鋪設(shè)。雖然黃紅交替形成的圖案非常漂亮,可對于盲人來說,這些“看上去很美”的盲道,走起來卻十分不便利,走幾步就得換方向,短短百米的距離就要繞5個彎角,如此鋪設(shè)盲道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問題出在了哪里?我想應該是指揮者有方向性的錯誤,只為追求圖案漂亮,而忘記了盲道的最基本作用。
同樣道理,如果教師將關(guān)注點只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課堂上“一言堂”“獨白式”教學方式就會大量存在;如果教師對自己所教授的課程理論只是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層次上,在進行學科教學時就會出現(xiàn)為追求“師生互動”而“互動”,盲目預設(shè)大量缺少實際價值的問題,整節(jié)課在“你覺得怎么樣?”的無效問題中完成教學,學生的主體性根本無法體現(xiàn)出來。
如何讓學生的心靈和知識同步成長?首先,教師要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價值,找到教材背后隱藏的價值觀。教師對教學設(shè)計要進行科學的重組與加工,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避免先入為主,使學生思維受到限制。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對知識本身產(chǎn)生興趣,將教材的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有機融合,在教育實踐中采取有效策略,適時點撥。再次,教師要讓學生在思考中悟“得”,這個過程是學生走向“價值的追尋”的過程,自然而不牽強。最后,教師在傳遞自己的價值理念的同時,一定要關(guān)注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教師要學會傾聽,在傾聽中與學生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
教育需要有一個更加上位的價值取向,通過價值引導來定位我們的課堂,來定位我們教師的學生觀、教學質(zhì)量觀和師生觀。教師的價值取向改變了,教師就會從“獨白式”“無效問題式”的教學方式向?qū)W生“獨立自主學習式”的教學方式轉(zhuǎn)變。也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實現(xiàn)“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