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偵循
語文優(yōu)秀教案在我們教學(xué)過程中確實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它幫助語文教師順利圓滿地完成了教學(xué)任務(wù),豐富了課堂內(nèi)容,是語文教師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但是,我們在參考教學(xué)的過程中也應(yīng)該慎重,不可以全盤照搬。
這學(xué)期我們學(xué)習(xí)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部分,我在講《項脊軒志》的時候,參看了幾篇優(yōu)秀教案(在“中學(xué)語文資源網(wǎng)”也可查到《項脊軒志教案》),發(fā)現(xiàn)教案對歸有光“長號不自禁”的分析存在一定的紕漏。
歸有光,明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即公元1507年1月6日)出生在一個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從師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后曾八次應(yīng)進士試皆落第,可謂命途多舛。作者在19歲時完成此文前四段,之后五年作者補記后兩段,他當(dāng)時應(yīng)該是24歲。教案在分析第三段時是這樣寫的:“第三段,敘寫項脊軒的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貫穿。先回憶‘諸父異爨引起庭院的變化,反映家庭的敗落,筆墨中無不浸透著作者無限的‘悲情; 通過老嫗憶母,再現(xiàn)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淚下(‘余泣); 憶及幼年讀書時,祖母來軒看望自己,那真摯感人的情景,那諄諄的囑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讓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場。 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場,無不緊扣‘亦多可悲來寫,回憶中隱含著作者對家庭變遷的悲嘆,對親人的深切懷念,對自己懷才不遇、有負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后面的教案中還分析:“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dāng)用之。情真意切,語重心長,話語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寫到這里,回顧自己多年來科舉路上的坎坷(35歲才中舉人,8次參加殿試,60歲才中進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場呢?”
上文中分析了歸有光長號不自禁的原因,果真如此嗎?還是讓我們來看看歸有光的簡歷:
1506年(1歲)生于江蘇昆山;
1510年(5歲)開始讀書;
1513年(8歲)喪母;
1524年(19歲)寫作此文前四段;
1528年(23歲)娶妻魏氏;
1533年(28歲)喪妻,遷居之前,補記后兩段;
1540年(35歲)中舉人,徙居嘉定讀書、講學(xué),生徒數(shù)十百人;
1565年(60歲)中進士,任湖州府長興縣令;
1568年(63歲)任順德府通判(管糧運、水利);
1570年(65歲)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車馬);
1571年(66歲)去世。
教案分析作者大哭的原因一是“對家庭變遷的悲嘆,對親人的深切懷念,對自己懷才不遇、有負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二是“回顧自己多年來科舉路上的坎坷(35歲才中舉人,8次參加殿試,60歲才中進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場呢?”
但是從作者的經(jīng)歷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才19歲,后兩段是五年后寫完的,當(dāng)時可能剛剛參加科舉,這樣的年齡參加科舉失敗是很正常的,作者還沒有嘗到科舉路上的坎坷艱難,更談不上懷才不遇和有負祖母期望。唐朝時就有“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那么,作者長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們古代的家庭一般都是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尤其是官宦人家,我們熟悉的“紅樓夢”中的賈府就是例子。如果一個家庭分開了就意味著家道衰落。歸有光家也算是官宦世家,在他19歲的時候他的大家庭已經(jīng)四分五裂了,原文中這樣闡述:“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痹竟餐畹囊患胰瞬坏珠_吃飯,而且用籬笆隔開,后來干脆砌上了墻,可見家人間彼此隔閡。廳堂是用來聚會、待客的寬敞房間,竟然棲息著小雞,衰敗的境況可見一斑。結(jié)合原文就可以推斷出,作者長號不自禁的原因是,對已逝親人的懷念,對家庭衰落的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