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罡
摘 要:詩歌是文學(xué)的精華所在,而隱喻更加促成了詩歌的美感。本文探討隱喻的兩種詩學(xué)功能:意象與陌生化。
關(guān)鍵詞:隱喻;詩歌;意象;陌生化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7-0231-03
一、詩歌和隱喻
理查茲指出,我們?nèi)粘I钪谐錆M了隱喻,我們的口頭交際中平均每三句話中就會出現(xiàn)一個隱喻[1]。隱喻是一種很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有些語言學(xué)家和心理學(xué)家甚至認(rèn)為,所有的話語表達(dá)都來自比喻。但是,為什么比喻會如此普遍?隱喻的功能是什么?
隱喻具有修辭功能、認(rèn)知功能、社會功能、文字游戲功能、語言學(xué)功能和詩歌功能。本文只選擇其詩歌功能作為分析的對象。在談到隱喻的詩歌功能時,我們必須要清楚,什么是詩,什么是隱喻,以及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什么。
詩人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在其作品《詩藝》中寫道:
一首詩應(yīng)該默不出聲但可以觸摸得到
像一只渾圓的果實,
它喑啞無聲
像拇指撫摸那古老的圓雕文飾,
它靜悄悄的像那被衣襟磨損
長出了青苔的窗臺石
一首詩應(yīng)該緘默無語
像群鳥飛翔。
一首詩應(yīng)該在時間中凝然不動
像明月攀登天穹,
像明月一個枝丫一個枝丫地
解放那被夜色纏住的樹林,
像明月遺忘殘冬,
一片記憶一片記憶地從心頭離去
一首詩應(yīng)該在時間中凝然不動
像明月攀登天穹。
一首詩應(yīng)該等同于:
虛妄。
對于一切悲苦的歷史
是一條寬闊的門道和一片槭樹葉。
對于愛
是慰藉的綠草和海上的兩盞明燈
一首詩不應(yīng)該說明什么
而是為了存在[2]。
事實上,這首詩本身就解釋了一首詩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一首詩應(yīng)該給讀者提供一個生動的畫面,讀者可以用心去感受、去觸摸,這樣的詩才是一首好詩。
“詩歌是語言的使用。但是,在許多方面,詩歌所使用的語言是很獨特的。她們的意思是橢圓形的,難以捉摸的,與常用意思不同。往往是倒行逆施中,一聲不響地違反語言的傳統(tǒng)用法和常識,熱衷于選擇斟酌字句,轉(zhuǎn)變短語含義。”[3]那么,詩人怎樣才能夠?qū)崿F(xiàn)這樣的目標(biāo)呢?可以求助于隱喻。
與明喻不同,隱喻的比較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表達(dá)出來的。因此,“對于讀者而言,詩歌需要讀者有更好的能力去理解詩歌自身隱藏的關(guān)聯(lián),洞悉人、事物或者隱含的想法?!盵4]在一個明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個不同元素的相似的特殊點,但是,隱喻中卻沒有暗示任何內(nèi)容。
路易斯(C. Lewis)說,隱喻是詩歌的生命原則, 是詩人的主要文本和榮耀。巴克拉德(G.Bachelard)說,詩人的大腦完全是一套隱喻的句法。費尼羅撒(E. Fenellosa)指出,隱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詩歌的實質(zhì)[5]。
在我身上你或許會看見暮靄,
它在日落后向西方徐徐消退:
黑夜,死的化身,漸漸把它趕開,
嚴(yán)靜的安息籠住紛紜的萬類。
在這首短小的十四行詩中,莎士比亞使用了五個隱喻,分別是:光是一種物質(zhì),事件是行動,生活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一生是一天,生活是光。
二、隱喻的詩學(xué)功能:意象及陌生化
“能夠正確地使用我上面所說的各種詞,就會寫出很好的詩歌。正確地使用復(fù)合詞和不熟悉的借用詞,也很重要。而掌握隱喻詞的用法尤其重要,可以說這是偉大天才的標(biāo)志,因為使用隱喻詞的能力充分地顯示出他對事物的相似點的感知?!盵6]本文將主要討論隱喻的詩學(xué)功能的兩個方面,即意象和陌生化。
(一)意象
提到隱喻,很自然地讓我們想到意象主義的理念:通過所選擇的精確詞語來強調(diào)清晰的表達(dá)。在意象主義者的詩歌中,詩人竭盡全力為讀者展現(xiàn)一個惟妙惟肖的畫面。隱喻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它的出奇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埃茲拉·龐德的代表作之一《在地鐵站》為例:
這幾張臉在人群中幻景般閃現(xiàn);
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shù)點。
在這首短詩中,濕漉漉的黑樹枝上的數(shù)點花瓣占主導(dǎo)地位,傳遞出美的信息,使得意境更加豐滿,同時,簡潔地暗指人群中的美麗的面孔?!按朕o最大的美,在于清晰有條理,而又不能平淡無味?!薄坝幸环N辦法能夠防止語言流于平淡和普通,這就是:新奇詞、借用詞、隱喻詞、修飾詞,以及前面我論述過的其他修辭格?!盵7]
你瞧!紅潤的是她的閨房,
玫瑰花鋪滿了地板,
她的床是一個安樂窩
被眾多的玫瑰花簇?fù)碇?/p>
然而,早晨她在穿衣時,
為什么你要靠近她的秀發(fā)?
噢,我明白了,我擔(dān)心
因為她的臉頰就在旁邊。
(理查德·洛夫萊斯《玫瑰》)
玫瑰原本素花開,
她們有天不服氣,
我的薩福玉胸白,
還是她們更白皙。
但是一比敗下來,
羞色滿面到脖底,
當(dāng)時玫瑰掛紅彩,
從此誠服風(fēng)波息。
(羅伯特·赫里克《玫瑰為什么變紅》)
在這兩首詩中,“玫瑰”激起了我們的想象,它在提示我們女人的膚色、芬芳、體態(tài)和優(yōu)雅。它們占據(jù)了詩的主要位置。“閨房”、“床”隱約地讓讀者聯(lián)想到了性。另外,“禮服、秀發(fā)、臉頰、腮紅和胸部”也有助于讀者產(chǎn)生上述的想象。
下面是莎士比亞的《國王理查德二世》中國王理查德的一段臺詞:
無人談?wù)撌孢m;
讓我們談?wù)搲災(zāi)?,蠕蟲和墓志銘;
讓紙變成灰塵并用我們的眼淚
在大地的胸脯上書寫我們的悲痛。
在這首詩中,不同的事物被和諧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由于不相關(guān)事物和事件的并置,既對我們的想象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也對我們的理解能力形成了挑戰(zhàn)。這就是詩歌的陌生化帶來的效果[8]。在中國古詩中,例如: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詩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小橋、流水、人家、道路、瘦馬、夕陽自然而然地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遠(yuǎn)離家鄉(xiāng)、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因此,我們可以認(rèn)為這些事物就象征了一個孤獨的人。
另外,有些詩歌當(dāng)中的隱喻難以辨認(rèn),例如惠沃爾特·惠特曼的《哦,船長,我的船長》:
哦,船長,我的船長!我們艱苦的航程已經(jīng)終結(jié),
這只船渡過了一切風(fēng)險,我們爭取的勝利已經(jīng)獲得。
港口在望,我聽見鐘聲在響,人們都在歡呼,
目迎著我們的船從容返航,它顯得威嚴(yán)而英武。
可是,呵,心??!心啊!心啊!
哦,鮮紅的血液長流,
在甲板上,那里躺著我的船長,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卻。
哦,船長,我們的船長!起來吧,起來聽聽這鐘聲,
起來,——旗幟正為你飄揚——軍號正為你發(fā)出顫音。
為你,送來了這些花束和花環(huán)。
為你,熙攘的群眾在呼喚,轉(zhuǎn)動著多少殷切的臉。
這里,船長!親愛的父親!
你頭顱下邊是我的手臂!
在甲板上像是在一場夢里,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卻。
我們的船長不作回答,他的雙唇慘白而寂靜,
我的父親不能感覺我的手臂,他已沒有脈息、沒有知覺,
我們的船已安全拋錨碇泊,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他的航程,
勝利的船從險惡的旅途歸來,我們尋求的已贏得手中。
歡呼吧,哦,海岸!轟鳴,哦,洪鐘!
可是,我卻輕移悲傷的步履,
在甲板上,那里躺著我的船長,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卻。
這是一首緬懷林肯總統(tǒng)的詩歌,雖然整首詩歌當(dāng)中,沒有一處明確提到“船長”就是林肯,但是讀者可以感受到“船長”比喻林肯總統(tǒng),“巨輪”比喻美國,“艱苦的航行”比喻美國內(nèi)戰(zhàn),“港口”比喻勝利。
(二)陌生化
“詩歌通過自身的奇妙之處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這種奇妙意味著人們之前沒有意識到或者不了解的現(xiàn)實的某個方面,受到了人們的重新認(rèn)識?!盵9]欣賞文學(xué)作品,重要的不在結(jié)果上,而在于過程。因此,一個作家會試圖延長這一過程,不直接把內(nèi)容說出來,而是使用大量的隱喻詞。
作為一個文學(xué)批評流派,俄蘇形式主義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一開始,什克洛夫斯基使用的俄語單詞意思是“使奇怪、怪異”,但是排字工人排錯了單詞,最后意思變?yōu)椤笆辜怃J、鋒利”,后者也就沿用下來了。事實上,什克洛夫斯基不是第一個提出“陌生化”概念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在《為詩辯護》中提到“詩使熟悉的好像不熟悉起來”[10]。約翰·多恩的詩歌因奇特的比喻、口語化的詩體而出名,例如,他的《日出》中的詩句:
她便是一切國家,我是君主的君主,
其余的便什么都不是。
君主們不過摹仿著我們;與此相比,
一切榮譽是丑角,一切財富是騙局。
你,太陽,只擁有我們一半歡樂,
當(dāng)宇宙在這樣一個世界里聚攏;
你的年齡需要悠閑;既然你的職責(zé)
便是溫暖世界,你己對我們盡了本分。
你只須照耀我們這兒,光芒就會遍及四方,
這張床是你的中心,墻壁是你的穹蒼。
在這首詩中,多恩高度贊揚了愛情,“她”是“國家”,以及“我”是“貴族”。后來,多恩再次提到:他們的愛情超越了榮譽和財富,因為榮譽和財富都是假的,只有戀人的幸福才是真實的。在整個世界上,只有愛是真實的,愛是所有幸福的來源。最后,詩人使用了比喻來結(jié)束整首詩:愛人的房間比喻為整個世界,四周的墻壁比喻成一個球體,愛人的床比喻成世界的中心。如果太陽熠熠生輝,溫暖著他們的房間,那么著意味著太陽的光芒照耀整個世界。在一節(jié)中,采用了隱喻的修辭手法,同時達(dá)到了夸張的目的。
“完全理解一個隱喻的復(fù)雜程度遠(yuǎn)遠(yuǎn)高于理解明喻,但是,當(dāng)我們最終領(lǐng)悟了隱喻的微妙之處和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智慧之光照耀著我們,那么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盵11]羅伯特·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這首詩的標(biāo)題本身就是一個隱喻?!奥贰笔侵敢粋€人的生活選擇,我們可以從“可惜”、“嘆息”、“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等這些詞語受到啟示。關(guān)于生活,選擇或者決策更為重要。因此,包含隱喻意義的詩歌顯得更為重要。
三、總結(jié)
詩歌是語言的應(yīng)用。但是在很多方面,詩歌使用的語言是獨特的。詩人是一群具有使用文字天賦的人。是什么使得詩歌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給出答案,這其中部分的答案可能會包括隱喻的使用。隱喻的意象和陌生化功能,使得詩歌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文學(xué)作品。詩人對于語言的使用非常講究,他們的目的是通過寥寥幾個單詞或句子來引起作者的注意。同時,他們盡力讓讀者在腦海中意識到或看到一些東西,而又超出他們的預(yù)測。達(dá)到這種效果的方式是使用隱喻詞,這也是詩歌的核心。
參考文獻(xiàn):
〔1〕Richards.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 NewYork: OUP,1936.92.
〔2〕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342249. 〔3〕H. G.. Widdowson,實用文體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2.
〔4〕〔9〕〔11〕馮翠華.英語修辭大全[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6.178,12,179.
〔5〕Rogers, R. Metaphor , a psychoanalytic view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4.
〔6〕〔7〕亞里士多德,賀拉斯.詩學(xué)·詩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88,84.
〔8〕鄒瑩.隱喻性的強弱對詩歌陌生化的影響[J].劇影月報,2009(3).
〔10〕朱剛.二十世紀(jì)西方文藝批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2.
(責(zé)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