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諾
《魚我所欲也》是一篇邏輯嚴密、思辨性極強的議論文。文章采用比喻、對比等多種論證手法,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揚,即使在今天也有著鮮明的時代意義。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走近孟子,去品悟他是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引領時代風潮的。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思想核心是“仁政”,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有《孟子》一書存世,屬于語錄體散文集,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的。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先秦傳統(tǒng)散文寫作的最高峰。閱讀《魚我所欲也》,我們在感受這些特點的同時,要把握以下美點:
一、論辯有力邏輯美
邏輯是思想的建筑。要把自己的思想觀點、價值體系清晰、完整地傳輸給對方,必須要有嚴密的邏輯支撐?!遏~我所欲也》一文,深入淺出,思路清晰,論辯有力,邏輯嚴密,堪稱這一方面的典范。作品從人們?nèi)粘I钪械倪x擇說起,魚和熊掌,孰輕孰重,不言自明,在此基礎上,提出“舍生取義”的思想;然后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論點,得出“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的結論;最后舉例論證,說明生死重要,但人的尊嚴更重要,特別是面對高官厚位的利誘之時,更應該“不失其本心”。其中“心”和“本心”都是指天性、天良,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核心的“仁政”。如層層剝筍,文章的主旨也一層一層地被揭示出來,邏輯關系極為嚴密,層次清晰。
二、通俗易懂比喻美
“生”和“義”是兩個抽象的概念,這二者之間該如何的取舍?要讓人清楚明白,并能樂于接受,并非易事。但論辯家孟子很有辦法。他一方面巧用比喻的修辭,用人們生活中熟悉的具體事物——魚、熊掌作比,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孟子將生命比作魚,將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通過“比”,“舍生取義”的觀點就很容易為人接受。不但如此,孟子在論述的過程中,還堅持用對比的手法,在比較中讓讀者了解行為的價值趨向。如文章的結尾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旗幟鮮明,愛憎分明,這樣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氣勢磅礴語言美
古人說:“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其意是說,語句沒有文采就不可能有鮮活而持久的生命力。作為思想家、雄辯家孟子生活在“崇尚游說”的戰(zhàn)國中期,時代風氣的熏陶,加上具有豐富的學養(yǎng),成就了孟子思想家、雄辯家的地位。閱讀《魚我所欲也》一文,我們能感受到這種氣勢磅礴的語言美。一是孟子喜歡運用排比和反復的手法,使文章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如論證“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一部分,作者語句排比而起,連貫成篇,一氣呵成,氣勢磅礴,顯示的是作者的義正詞嚴和理直氣壯,使說理具有一種不可阻擋的氣勢。二是口若懸河,千言不窮。如在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后,為說明義比生命更重要,本是一句話的事,但作者卻洋洋灑灑對舉分析,字數(shù)占了全篇的近三分之一。另外,作者在行文中不用生僻的詞匯和別扭的句法,加之善于運用排散結合的錯落句式、鏗鏘頓挫的音節(jié),使人讀來朗朗上口,有一種鮮明的節(jié)奏性和優(yōu)美的音樂感,使人感到作者筆端凝聚著的激情,受到感染,受到啟迪,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和心靈的認同感。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通“德”,感激。)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通“辨”,辨別。)
所識貧乏者得我與 (通“歟”,語氣助詞,相當于“嗎”。)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通“向”,從前。)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4.“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當面對諸如“生”與“義”、“憂患”與“安樂”的選擇時,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孟子的舍生取義思想,彪炳千秋,成為各個時代都倡導和弘揚的人生觀和價值體系,也引發(fā)了關于生與義的大爭論。讀完了他的文章,我們再來讀一讀語文教師李俊紅的文章,看我們應當樹立怎樣的生死觀。
珍惜生命與舍生取義
李俊紅
《離騷》講完了,我不由得又講到了屈原的死,和學生一起討論屈原該不該“抱石投江”,結果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屈原應該選擇活著,因為“活著,就有希望”,“不必愚忠”。有少數(shù)人認為屈原萬念俱灰,為理想而死,是高尚人格的寫照,可是顯得底氣不足,我知道在這樣一個現(xiàn)實和功利的社會里,學生們怎么想都是合情合理的,因為他們不是屈原,他們也不是我,我尊重他們。
可是我仍然忍不住講到了近些年自殺的大學生,那些為感情為學業(yè)為工作為誤解而選擇放棄生命的種種人:1989年3月26日夜,25歲的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時隔16年,2005年9月14日晨,中科院才子茅廣軍跳樓自盡,結束了36歲的生命。一個女生因為作弊被老師發(fā)現(xiàn)而跳樓,一名男生因女友背棄而割腕,馬加爵因家庭貧困受到同學的嘲笑而剝奪了同學的生命從而也剝奪了自己的生命,留給受害者親人和自己的親人無盡的痛苦……這樣的例子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那些輕易放棄自己生命也放棄別人生命的人絡繹不絕,前仆后繼!
難道我們遇到挫折——遇到一點點挫折就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嗎?就一定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嗎?而把悲傷留給父母親朋?留給那些真正的知音和愛人?
的確,我們需要珍惜生命。史鐵生珍惜了生命,張海迪珍惜了生命,司馬遷珍惜了生命,海倫·凱勒珍惜了生命,他們都是人類的精神楷模!
珍惜生命,活著,就有希望!大家都能理解,也都能接受!
所以,大家覺得屈原不該死,死得不值。
可是屈原死了,抱石投江;文天祥死了,躍身入海;譚嗣同死了,不肯逃走被殺,留下了“去留肝膽兩昆侖,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詩句;林覺民死了,不肯屈服被殺,留下了蕩氣回腸的《與妻書》;羅盛教死了,為救朝鮮少年被凍死了;邱少云也死了,為了不影響整個作戰(zhàn)計劃被活活燒死……
他們,完全可以選擇活著,他們有能力選擇活著,也許還會活得很好,他們有權利選擇活著!可是,他們都不約而同選擇了死!為了什么呢?
我希望我們大家都能珍惜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因為生命不僅僅屬于我們自己,因為生命的旅程就是不斷戰(zhàn)勝苦難的旅程,沒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貴的了。
所以,我們都要珍惜生命!
但是,我們也絕不茍且偷生!當國家、民族需要我們獻出生命的時候,當我的生命可以換來更多人的幸福的時候,當我的死比活更有意義的時候,我,絕不茍活!古人早已告訴我們: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我們要懂得珍惜生命,也要明白舍生取義!這就是我對生命的理解。
(摘自《咸陽日報》,有刪改)
我們要珍惜生命!但是,我們也絕不茍且偷生!讀完李老師的文章,我們更清楚地理解了孟子的舍生取義思想?;蛑赜谔┥?,或輕于鴻毛,生命的過程,需要行走在人生路途上的每一個熱愛生命的人自己去選擇,自己去把握。想一想,你應該樹立怎樣的生死觀?
閱讀甲《魚我所欲也》(選文略)和乙《墨子·貴義》,回答問題。(2012年湖北省隨州市題)
甲:文略。
乙: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p>
(選自《墨子·貴義》)
注釋:今:如果。爭:爭論。
1.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斷子之手足 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或以錢幣乞之
C.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D.誨汝知之乎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投諸渤海之尾
2.翻譯兩文中的句子。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3.甲乙兩文共同特點是都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論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甲文則用_______________論證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
4.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闡述了對“義”的認識,這與乙文中表達的觀點是相同的。請你指出甲乙兩文中“義”的內(nèi)涵,并簡述今天我們是否還有堅持這種“義”的必要。
2.舍生而取義。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3.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4.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5.示例:不失“本心”應該做到: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保持人的本性,如當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受到威脅時我們要挺身而出,捍衛(wèi)正義。
類文閱讀
示例如:當國家、民族需要我們獻出生命的時候,我們要舍生取義。
考題回放
1.A。2.(1)不只是賢明的人,才有這種思想。(2)給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這件事嗎?3.萬事莫貴于義,舍魚而取熊掌,舍生而取義。4.正義(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國家的大義”)。有必要。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人民和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