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花現
古時傳言廈門盛產一莖數穗的好禾稻,但這傳說到后來很難飽足這座本來就耕地稀少又來往密集的小城,雖然當時在廈門的禾山等地也有些許農產種植,但由于交通往來不便,加之收購價格低廉,周邊農民大多只局限于自產自足。
所幸得益于廈門本身的港口作用,通過海運,廈門可很方便地得到周鄰地區(qū)的補給。為更進一步地方便島上市民需取,廈門菜市場亦發(fā)展起來。1932年,廈門在開啟近現代城市規(guī)劃時,依據時需規(guī)定了九座菜市場,按數字次序排列命名,爾后這九個菜市場就像廈門人之間的暗號一般嵌入他們的方位記憶中。其中的第八市場位于當時廈門最為繁華的開元路附近,周邊商鋪繁茂,居民密度高,且是全市交通最便達的位置。
彼時向廈門輸入的農產,多來自周邊地區(qū)甚至外省,且種類繁多,如龍溪地區(qū)(今漳州與龍海地區(qū))的北溪韭菜、長泰黃瓜、漳州瓠瓜、茄子,各縣運來的春、冬、夏季的竹筍類。原屬同安縣的灌口、后溪、內林、董任等地是芋頭、生姜、高麗菜、大白菜、花菜等主要來源地。此外還有福州的荸薺,莆田洋蔥,福清、晉江兩縣的菜脯角(蘿卜腌制品)。從上海購進的有蒜苔、長白菜、馬鈴薯、洋蔥、栗子。這些產地中,尤以龍溪為重。經營模式,多為大蔬果行。
從??诘桨耸?/p>
當時的水果行大多兼營菜蔬,為裝卸方便,他們主要聚集在臨出??谇颐裼么a頭羅立的龍船礁附近,多數走海運而來的農產會在附近的碼頭上岸,許多漁民也從這一帶出海勞作,由于天然的物流便利,這帶形成了一個自然貿易區(qū)。只因這片區(qū)域緊鄰出海口,這里自然就被人叫做“??凇薄?/p>
臨著碼頭的除了這些占盡地利的蔬果貿易行外,還有老廈門城的中心街道——開元路和大同路。開元路是廈門第一條正式馬路,為適應亞熱帶地區(qū)的酷暑與多雨環(huán)境,路兩旁采以南洋式的騎樓建筑,使得其在酷熱與風雨天也能正常運轉。因為緊鄰碼頭區(qū),商旅云集,整條路的主要業(yè)態(tài)以旅館菜館茶樓為主,在當時號稱“開元不夜天”,是廈門第一娛樂街,當然,現在也是開元不夜天,只不過夜里都是排檔和燒烤攤。開元路旁的大同路,是在1932年規(guī)劃時,完全由華僑出資購地,獨立建房而形成的商品街,因為緊鄰碼頭區(qū)和各類辦事機構,巨大的人流量和貨流量使它一度成為廈門的商業(yè)中心,這里南北貨云集,尤以百貨布店為盛,整條街的業(yè)態(tài)能滿足各種需求。
在碼頭優(yōu)勢與周邊龐大的商業(yè)區(qū)的推動下,緊鄰碼頭區(qū)的鷺江道、打鐵街進而到現今的八市范圍也形成了一個大市集,可采買各種物品,還可直接擁得第一手的新鮮農產。
1990年代中后期,廈門的陸路交通得到很大的改善,大橋相繼落成,往期要涉水而來的果蔬走陸路便可很快到達,這些蔬果行也相繼更換落腳點,直換到現今緊鄰機場的中埔。
1998年舊城改造,鷺江道、開元路、打鐵街先后被調整,原本龐大的經營區(qū)域收縮到八市附近,而??谶@個名稱也被八市替代。鷺江道被切去了一半用來蓋高級寫字樓,龍船礁附近的五個碼頭只剩下了一個,旅棧林立的開元路被去了段頭,現在還開著幾家零星的小旅社,吃茶的店亦早已沒了蹤影,開元路的不夜天好似到了生活的那一面,零星的醫(yī)館、蛋品糧油店、小百貨、各類小吃店、大排檔、小旅社、佛具店、花店、各種調味品批發(fā)店占滿了這條街,還多了幾間殯儀服務店。打鐵街上原本也有個大市場,改造后留下了一段一拐的小巷,還是有很多人在那做生意。
現在更多的人喜歡叫這帶是八市,誰曾想,八市曾只是這里很小的一部分。
龍海人和原住民
至于在這帶做生意的人很大一部分來自龍海地界。龍海一帶歷來物產豐富,漁業(yè)、農作發(fā)達,外靠沿海內接大陸,一度是海運轉內陸的重要節(jié)點,且僅通過水路便可直抵廈門。許多龍海人每日把自己的農產運到廈門銷售,在附近海域討海的漁民也會把新鮮捕撈上來的魚貨供應到廈門的魚市上。早期的魚行主要在水仙宮附近,后來伴隨著水仙宮附近碼頭作用的改變和龍船礁的興起,魚市亦調整到了龍船礁一帶,而這一調整使得海鮮成為除了新鮮蔬果外的新亮點,龍海人也成為了八市的主力供貨商,他們最后的折價借口也往往是“便宜賣你啦,要趕著回家了”。
到后來,隨著這供應關系越來越緊密,越來越多的龍海人選擇到廈門討生活,甚至在此設鋪落腳。而母親也正像她的許多龍海同鄉(xiāng)一般在這帶賣菜,直至在這里落定完她正青春的幾年。
除了來打拼的龍海人,這帶還住著大部分的老廈門人,他們多數是祖上至此打拼的周邊移民,直到他們這代才敢稱是廈門人,土產的廈門人很稀見,甚至已絕了蹤跡。這群移民中又夾帶著不同的業(yè)態(tài),福州人來這里賣面線,潮汕人來這里賣肉丸,泉州人來這里賣茶葉,山東人來這里賣蜜餞,有人開醫(yī)館,有人賣雜貨,有人走江湖……他們多數傳承著祖上的業(yè)態(tài),各種謀生技能在這里交映搖曳,互相摻融,有的后來教會了他鄉(xiāng)人,有的自己帶入泥土。作為早居于此的老居民,他們多數是放松而享受這里的,開一個舊而不亂的店,照顧老主顧的同時,不忘在路邊嘬茶。
已經不止是個菜場了
盡管現代生鮮超市林立,但大家還是喜歡去八市買菜,特別是海鮮,還有那些有的沒的,八市那永不動搖的舊城中心位置和先前打下的扎實的經營業(yè)態(tài),使得它仍以新鮮、便宜、種類繁多而無法被替代,在年節(jié)時更是時時交踵,一步三折。
從民國一直存在到現在,這里仍舊吵鬧仍舊有些臟亂。但對很多居于這里的人來說,它的作用除了單純的生活貿易,更多的還是一種感情的延續(xù),如今仍舊有很多龍海人到這里討生活,仍舊有很多老店在這里老實地做著自己。對于更多的廈門人來說,它已經很難是個普通的菜市場,那里是大多數廈門人的阿嬤的家,甚至是整個廈門記憶的心臟。
話都說成這樣,不在這里走一回也真是件遺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