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菲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宗教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中的一分子所獲得的任何技巧與習慣。它是人類后天習得的,并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正是文化的這一特點使得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度的人們在后天的習得過程中,由于地域、氣候、群體組織形式和整個所屬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同而引起人們在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產(chǎn)生了巨大差異,即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在兩種語言中所造成的理解障礙,往往比語言障礙本身更嚴重。因此要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除了通曉兩種語言之外,還必須深刻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點。
地理位置的迥異對文化差異形成的影響
我國位于北半球,亞洲大陸的東南部,東臨太平洋,西北深入亞洲大陸。全國約有90%的土地處于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具有鮮明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氣候則是海洋性氣候。這一巨大差異決定了每年給英國人帶來春天訊息的是西風。所以對于英國人來說,西風是溫馨的,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天的謳歌。而中國文化中,西風則不免給人蕭瑟、悲涼、讓人傷懷之意?!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晏殊)而與之相反,在中國東風是春天的象征,“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保ā洞喝铡分祆洌┕嗜藗兛偸菍ⅰ皷|風”視為吉祥之兆,古語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p>
在中國,自古朝至今,南面為王,北面為朝,南尊北卑的傳統(tǒng)認識一直盛行,人們常把“南”的方位放在前面,如“南來北往”、“從南到北”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漢語中的“從南到北”則用“from north to south”來表達,“北面的房間”在英語中則說成“a room with a southern exposure”。又比如,在方向性的表達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在英語表達中與中文表達正好相反“southeast、southwest、northeast、northwest”。
習俗文化差異
習俗文化指的則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例如,在中國結婚時喜慶的事情,新娘總是喜歡穿大紅色的衣服,因此紅色在中國習俗中是吉祥、如意、喜慶的意思。而在西方,婚禮上新娘往往穿著白色的婚紗,白色在西方表示圣潔無瑕,而在中國只有家中有人故去才會披麻戴孝,身穿白衣。又如在中國盡人皆知的傳統(tǒng)京劇中,畫上白臉的人物,往往是為了表明他是個奸佞的小人,而英語中“averywhiteman.”則表示的是非常忠實可靠的人。英漢習俗的差異另外比較典型例子是對狗、貓的認識。在中國,狗往往使人聯(lián)想到低級的、齷齪的東西,因此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如狐朋狗友、狗娘養(yǎng)的、狗改不了吃屎、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等。在西方英語國家,狗則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如“helD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topdog”(最重要的人);“l(fā)uckdog”(幸運兒)等等。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歡貓,認為貓可愛、溫順,用“饞貓”比喻嘴饞,常有親昵、撒嬌的意味,而在西方文化中,貓是魔鬼的化身。因而“The women is a cat.”的真正含義是“她是一個居心叵測的女人”。魯迅筆下曾贊美“俯首甘為孺子?!保@正說明了中國人對于牛的感情和態(tài)度?!袄宵S?!笔侵袊诵哪恐泻┖?、老實、勤懇的代名詞,而與我國大部分農(nóng)耕都靠牛不同西方都靠馬,所以外國人對馬情有獨鐘。他們覺得馬是吃苦耐勞,能為他們帶來收成的保證。故他們將“力大如?!狈g成“as strong as horse”。
宗教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在崇拜和禁忌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體現(xiàn)了人類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一宗教文化。對中國影響深遠的三大宗教是儒教、道教和佛教。道教中的玉皇大帝,佛教里的閻王,在歐美文化中都是不存在的。而在西方,基督教認為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并且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按上帝的意愿安排的。對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在翻譯時尤其要注意,這種誤解往往會造成重大的理解偏差和不當,嚴重者會傷害宗教者的感情。例如《紅樓夢》中劉姥姥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庇腥税堰@句話譯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zhèn)?,但譯文卻使信奉佛教的劉姥姥有著改變宗教信仰之嫌了。于是,可以看出該翻譯中的“天”與“God”并不能完全互換。如果用“Heaven”來代替“God”或許能更減小這種差異。
歷史文化的差異
對歷史典故的誤解和費解往往是由于對這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不了解而產(chǎn)生的,要進行恰當?shù)姆g,首先應了解它們的歷史背景。例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譯為:“Like the EightImmortalscrossingthe sea,eachshowinghispowers.”并在后面注明:“the EightImmortals:the eightimmortals ofTaoisminChinesefolklore.”又如,“東施效顰”這一成語典故,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但對于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外國人來說,光從字面翻譯中是無法了解其文化內(nèi)涵的,故將其翻譯成“Tang ShihimitatesHsi Shih.”還要在后面注明:‘'Hsi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h.Ta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
思維方式的差異
不同的思維角度決定了語言的不同表達方式和風格。漢語的思維模式是因果循環(huán)式,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向是線性單方向。例如:在中國,很多人認為兩個人結為夫妻是前世有緣,所以今生才相聚。而在西方,結婚只是兩個人相愛的延續(xù),不存在原因和結果。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向崇尚“以人為本”。《孝經(jīng)》中提到“天地之性人為貴”,茍子也強調(diào):“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边@種將人置于自然之上又融于自然的文化觀念,潛移默化地影Ⅱ向了漢語言。所以,漢語習慣以動作的執(zhí)行者作為句子的主語,而英語則常把陳述的重點放在行為、動作的結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為句子的主語,所以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要比漢語使用的頻繁得多。如:
Englishhasbeen studiedfor3yearsoffandOn atthe spare-timeschool.
我們已經(jīng)在夜校里斷斷續(xù)續(xù)地學了三年英語了。
Plastic bags full ofrubbish have been piled in streets.
人們把裝滿垃圾的塑料袋子堆放在街上。
在這些句子中,英語的表達都是以動作的承受者為主語,句型為被動語態(tài)而翻譯成漢語則應遵守漢語習慣,以動作的執(zhí)行者為主語,使用主動語態(tài)。這種現(xiàn)象正好印證了中國“以人為本”的思維模式。在英漢語言的翻譯中,明白此思維模式的不同,就可以使譯文地道而又自然。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還體現(xiàn)在表達方式上,英語民族重直線思維,在表達思想時直截了當,要點放在句首說出,再補進次要內(nèi)容。而漢民族重曲線思維,習慣于從側面說明、闡述外圍的環(huán)境,最后點出中心。在語言表達上表現(xiàn)為英語句式結構多為前重心,頭短尾長o Researchhadbeencenteredonthe improvement Of natural building materials before syntheticswere created.而漢語句式結構多后重心,頭大尾小。同樣這句漢語則說“合成材料造出之前,研究工作集中在改進天然建筑材料上。
綜上所述,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傳遞互換,更是兩種文化的碰撞。作為語言工作者,除了要熟練掌握兩國語言文字,還必須對兩種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這樣才能使翻譯工作不僅僅停留在字面上,更提高到文化意義層面,使翻譯在語言上更精準,在文化上更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