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月麗 周新
摘要: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精思,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 讀的訓練 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但在四十分鐘的具體教學中,能真正科學的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正確的引導學生活躍思維,培養(yǎng)良好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卻并非易事。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還是要重視學生讀的訓練。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梢娮x的位置多么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學生就會更加事半功倍,受益終生。深感遺憾的是,我們在教學中并沒有特別重視讀的訓練,而是把功夫都化在了對課文的分析上,以講代讀,以答代讀,造成了學生不會讀書,害怕作文的嚴重后果。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更無從談起。教學中,我大膽改進課堂教法,十分重視學生讀的訓練,千方百計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愿在此拋磚引玉,以期共商。
一、 讀書讀書,貴在讀熟
書聲瑯瑯是古人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之一。因為它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訓練,是理解和記憶的先導,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試想,一個人讀起書來,結結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對課文內容心領神會,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嗎?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要使課文的“外部語言”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內部語言”,在大腦皮層中留下深刻的溝紋,一般要經(jīng)過20遍以上的朗讀實踐。在反復讀,把書讀熟的同時,學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聽,許多器官同時并用,就容易把課文記得牢固,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大家知道,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都是專家苦心孤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從遣詞造句,到主題思想及寫作特色,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由情感產(chǎn)生思考,從而受到品德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同時對學生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qū)的學生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為此,在講讀課文中,我們都以讀為先,將讀貫穿教學始終。一篇新課文,首先給學生正音范讀,讓學生整體感受課文內容、語氣、感情,掌握字里行間的抑揚頓挫,然后讓學生自讀,并要求他們認真讀,把書讀熟,做到發(fā)音準,咬字清,聲音響亮不重復,理解意思帶感情。在此基礎上,老師掌握火候,趁熱打鐵,對于疑難問題給學生以適當點撥,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意思,深深地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巧妙之處,不知不覺中學生受到感染和啟發(fā)。老師再也不用為絞盡腦汁的提問,學生拐彎抹角的回答而浪費時間了。
二、 熟讀精思,心知其義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fā)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這充分說明讀書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為此,我們總是在學生做到了對課文能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進一步地讀,不過這時是帶著問題而讀,一邊讀一邊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讀,哪是重點詞,哪是重點句,作者為什么要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呢?通過一讀再讀,從而加深印象。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這篇課文以情感人,催人淚下,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無限愛戴,無限懷念的思想感情。但對于學生年齡小,了解總理事跡不多,所以總有一種隔靴搔癢之感。為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反復朗讀中,讓學生在讀中思考:首都人民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著刺骨的寒風,在長安街兩旁迎送總理的靈車?他們等了多長時間?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這樣的一對反義詞哪?作者在向我們說明什么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邊讀邊想,情不自禁的回憶起自己學過的《一夜的工作》、《一個降落傘包》等課文。周總理為國為民嘔心瀝血,日理萬機,艱苦樸素,關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隨之躍然紙上,也肯定會浮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里,使他們一下子把自己同總理的感情拉近了,原來總理就是這么一個為國為民操碎心的人。學生對周總理的愛戴,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去判斷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三、方法科學,形式多樣
多讀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機械的、重復地讀,要講究方法,形式多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避免單調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循序漸進。否則欲速不達。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還應認真的備好每一課的朗讀要求,也就是為什么要讀,讀后要達到什么目的。在訓練中,教師要明確訓練目標,在朗讀的不同階段,應對學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2、 教師以身作則,范讀引領?!按蜩F還要榔頭硬”,一名語文教師要使學生鐘愛朗讀,那么自己還真需是把硬硬的榔頭,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試與天公比高的調皮小子們信服呢?教師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喚起學生的感情,把學生帶入文本之中,讓學生達到忘我境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孩子們其實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師的范讀無形中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這時他們也顯得躍躍欲試了,這時老師再因勢利導,讓學生試讀。學生反復吟讀最終領悟到課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悅,自然也就培養(yǎng)了閱讀的興趣。
3、創(chuàng)設氛圍,進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交融的氛圍。這樣,孩子們朗讀時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語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筍》一文時,學生對于春筍的生長過程是很生疏的,春筍生長時朝氣蓬勃、奮發(fā)向上的樣子他們從未見過。指導朗讀時,我邊用多媒體放出春筍生長的過程邊動情地朗讀。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記憶中感悟到了語言之美,并讀出了那種感覺。其次,可以搞一些配樂朗讀,選擇與課文意境相吻合的音樂,也能喚起學生的想象,在音樂特有的旋律和節(jié)奏下進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讀出“味道”來。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讀書要占一定量的時間,教師要重視讀的訓練,要把學生讀課文作為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手段。這樣,語文教學將不再是學生被動的抄寫、組詞、拼合詞語、組裝句子,取而代之的應當是學生們通過熟讀背誦而自得的充滿靈性的感悟,是樂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滿了激情的有價值的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