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源
@周重林:《茶之道》內(nèi)在的邏輯令人非常困惑,從日本茶道到中國茶道,是一種傳承還是一種遞進關系?在日本與中國臺灣,茶之于茶人是一種精致化的生活常態(tài),但在大陸,茶生活居然變成了一種需要守護的行為?我們茶人很苦逼,海外的茶很愉悅。我們的茶人,一波沉浸在故紙堆中,一波連袖口的標簽都來不及摘下。(4月26日09:09)
中國是否有“茶道”?
喝茶是平常事
@半方苔:在下的理解是:何苦強加“道”?它只是一種自我愉悅的茶生活文化罷了。雅士以雅的方法飲,吟詩賦對;老百姓大缸一口,生津止渴。強加“道”,它就離日常越遠。
@北京老壺:我們很難知道“道”是什么,但我們一定知道“道”不是什么。
@蘇紹忠:這個倒很搞,老頭老奶拿出陶土茶罐,抓上一把茶葉,在不拘什么爐子上烤烤,用開水一沖,喝將下去,這下里巴人的茶生活,咋個守護?
@廣西馬大勇:其實,燃香、插花、書法、篆刻、圍棋……都早已與道融合,不用強加“道”字。當然,中國茶事、插花等目前確實需要認真學習,追求細節(jié),繼續(xù)進步,但不是照搬。
@christylv:對茶人這說法感到好笑。茶于客人來說是雅致生活,對商人來說就是利益……什么茶人,什么守護,真不必要,吃飽穿暖了自會追求享受精神生活。
@娜娜與茶:茶生活居然變成需要守護的行為!說的直指我心啊。這次通過三聯(lián)周刊的活動深有體會,甚至有種胎死腹中的感覺。
@蒲團蟹工船:茶,說大了是文化,說小了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它只是一件載體。所謂茶道,是通過飲茶的方式來感悟人生,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就是渴了想喝杯茶而已。唉,可惜了這哥哥這般貴族情結,一江春水付之東流,沒有個石崇來和他PK啊。
@海峽茶道:茶是中國人的“開門七事”之一,本來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必需品,喝茶解渴提神祛病就和饑來吃飯困來眠一樣平常。當然,茶在被中國人發(fā)現(xiàn)利用的漫長過程中漸漸形成了文化,并融入了飲者的審美、思考與感悟,有人稱其為“道”。但是,若要強說“道”或強加個“道”字,也許就會背離飲茶的本質(zhì)。
“道”不可說
@北京老壺:真的不好說清“道”究竟是什么,但“道”肯定不是外在的,即使這外在有美學系統(tǒng)這樣大的學問也不會是道!
@問道中國茶_邵長泉:茶只是載體。但是既悟得“本來無一物”,又何須再執(zhí)著于過程呢?執(zhí)著有,執(zhí)著空,都是執(zhí)著,唯有空有不二才是得道,故如《大學》所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茶道只是近道,而非得道。
@智廣2640974615:慧能是站在神秀的漸修基礎上提出頓悟,如果沒有漸修就沒有頓悟的輝煌。中國茶道也好,日本茶道也罷,都脫離不了茶這個東西。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問道中國茶_邵長泉:竊以為:茶道乃人與茶的交互之道,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茶道。日本茶道是日本人與茶交互不順暢而產(chǎn)生的一種無奈的程序而已。對形而下的要求愈過就離道愈遠。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日本茶道一邊說“本來無一物”,一邊又執(zhí)著干形而下之程式、器物,本身就是悼論。
@海峽茶道: “道”在中國語境里面有著非常豐富的內(nèi)涵,諸子百家皆有言及“道”字。于是,人們對“茶道”的認識也是見仁見智,關于中日“茶道”的種種爭論更是從未停止過。但日本茶道源于中國,這是不爭的事實,其最終形成與發(fā)展是植根于日本自身的文化土壤,“道”自然也是在日本語境下。此“道”非彼“道”。茶道不是流于形式
@notor-:我也多說兩句。這幾年國內(nèi)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提茶道,包括一些地方也在搞一些所謂的高檔茶會。有一些,看起來是生活的精致化,覺得可以接受,即便無道,亦有生活在其中。還有些,本老太真心無法接受:二B樣的穿件仿古衣,擺個二貨POSE,起個二逼名字,就當自己人道了。SO,倒不如一句簡單的“吃茶去”。
@留郁風:大陸的茶人自己苦逼自己,端起茶杯就要做茶文化狀,提起開水壺好象就茶藝了。稍有些觀眾他就敢說茶道。
@豌豆gao:呵呵,有寫了的給我們看,沒寫的肯定也有,總是都受不了委屈,忍不住寂寞。沒有這種精神,國內(nèi)茶道的“道”又在哪里呢?各地都有茶道,每個理解都不同,不去批評別人精于自己道業(yè),便開始有道。至于茶葉,起碼在國內(nèi)是一點不用擔心找不到好茶。但好茶人倒是必須擔心一下——戴著帽子的、互抬身價的、小雞肚腸的。
茶道不是流于形式
@易安的海棠:“茶道”之謂,確實難免讓人聯(lián)想日式的信仰和規(guī)制,這讓國人難以接受。國內(nèi)堂皇謂之的“茶文化”,簡單一點叫“茶事”,總之就是“喝好茶”那么回事。
@ears貓耳朵:昨晚還和廣州來的朋友聊到,現(xiàn)在某些所謂的茶道形式大于喝茶的本身,做完所有花俏的動作,茶早泡過了火候。所以這里存在著一個認知,嘆茶,還是回歸茶吧。
@海峽茶道:不可否認,“茶道”一詞在國內(nèi)不少茶事活動中有被誤用、濫用的現(xiàn)象,更有甚者,是在不斷地消費“茶道”。其實,“道”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但也不輕易地去言“道”。茶道的存在固然有載體和具體表現(xiàn)形式,但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同形式劃等號,如茶藝就常常被稱為“茶道”。茶道是什么?
@習茶人黃剛:昨晚三聯(lián)書店李昕總編來茶莊,恰巧桌上有一本,問我看法,我坦言看不明白。我理解所謂“茶道”是人類以茶為媒介通過對于時空及人生價值的思考,產(chǎn)生積極的精神反應進而改變現(xiàn)實行為,并在精神層面得到美好感受的過程。但茶界現(xiàn)狀如茶友所言:茶,可以慢慢喝;道,還遠著呢。
@草場坡大益茶:三聯(lián)這期,更多的是在探討茶境、茶器,而對核心的茶卻著筆不多。如果把茶境、茶器等比做菩提和明鏡的話,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勰苷f: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境界就差遠了。一杯茶,不論是在雅室還是在陋室,不論是用名器還是用破杯,都能品味出它的美、它的妙,離得茶道也就不遠了。
@中國美院王鴻:該期雜志的最大貢獻在于“茶道”一詞的使用,各種爭論并不重要。當然:“茶道”是喝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是身體、是行為、是時間、是物質(zhì),不只是文字。
@海峽茶道:“茶道”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唐詩僧皎然的詩句中:“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如同“詩無達詁”,茶界、學界對“茶道”定義與解釋有很多,不一而足。盡管如此,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茶既有“道”,那就必然由“茶”開始,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茶”。脫離茶,就無從言“道”,更遑論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