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愛明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腦并用”的理論。數(shù)學是做出來的,學生只有親歷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v觀現(xiàn)在的數(shù)學教學,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重視,組織學生動手實踐操作也是教師們越來越認同的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提高實踐操作的有效性呢?下面從五個方面談談自已的看法:
一、精心設計,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兩個操作環(huán)節(jié):
1、動手測量,大膽猜想。在復習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后,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測量手中的圓柱和圓錐,看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學生動手測量后得到這樣的結論,第一組的圓柱和圓錐都是等底等高的,第二組不等底等高的。然后讓學生對第一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大膽猜想:這圓錐的體積可能是這個圓柱體的幾分之幾?這里給予了學生動手操作和大膽猜想的空間,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實驗操作,推導公式。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和圓錐、黃沙)進行分組實驗,在空圓錐里裝滿黃沙,然后倒入空圓柱里,看看幾次可以裝滿?再讓學生思考: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是不是所有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學生用第二組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再進行實驗,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通過有效動手操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思維也在有效動手探究中得到了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它有效地解決了數(shù)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認知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是我們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成功的數(shù)學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建立數(shù)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知識只有經(jīng)過學生自主探究、驗證、總結,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運用于實際,體現(xiàn)數(shù)學的價值。例如在教學《測量物體體積》一課時,我先播放了《烏鴉喝水》的動畫片,學生完后,思考:瓶中放入石子,水面就升高,說明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后得出,(因為石子占有了一定的空間,升高的水的體積就等于這些石子的體積),然后讓學生用這個知識來測量土豆的體積。烏鴉喝水的故事讓學生倍感親切,在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又蘊涵了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很好地提高了操作的實效性。
三、選擇方法,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在教學《圓柱體的體積》一節(jié)時,先出示等底等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直觀圖,并思考:這三個立體圖形的體積會有怎樣的關系?并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圓柱和體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可能相等,因為它們的底面積和高都相等)。那么你們怎樣驗證這個猜想是正確的?小組討論驗證的方法。(可以將圓柱轉化成其他學過的幾何圖形進行驗證),然后啟發(fā)學生:圓柱可以轉化成長方體計算的體積嗎?(學生回憶到圓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學生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后認識到,可以模仿圓轉化成長方形計算面積的方法,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計算體積,學生用準備的材料進行操作,這里充分考慮學生的現(xiàn)實認知水平,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讓學生在比較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積之間關系的過程中,初步建立有關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猜想,在操作中體會到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的份數(shù)越多,拼成的物體越來越接近長方體,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合理性,并不斷豐富對有關圖形轉化方法的感受。不僅可以讓學生從部分到整體綜合歸納出求長方體體積的一般方法,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四、培養(yǎng)習慣,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在教學《9加2的進位加法》時,教學程序分三步。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個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個皮球放在盒子外面,問:現(xiàn)在把9個皮球和2個皮球合起來,怎樣計算呢?第二步問:盒子里面已有9個,再添上幾個就剛好成一盒10個?(再添1個)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個分成1個和1個。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個放在盒內(學生說:9十1=10),老師再用手勢表示盒內10個與盒外1個合并(學生說10+1=11)這樣教學,體現(xiàn)了簡單的直觀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邊操作、邊思考,用操作促進思維,用思維指揮操作,所以有序的操作習慣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五、準確表述,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為了促進操作和思維,必須充分地讓學生描述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同時,教師為了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情況,也需要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在教學《圓柱側面積》時,先讓學生沿高將側面剪開,展開圖是一個方形,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 然后讓學生試著表述這推理的過程,真正理解展開的長方形的長是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的高。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操作設計,意在通過學生操作和推理,自主發(fā)現(xiàn)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并且能清楚敘述這個知識經(jīng)歷的過程。這樣既提高了學生運用基本數(shù)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減輕了學生學習中不必要的記憶負擔。
總而言之,數(shù)學知識是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顯然,數(shù)學學科的特點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矛盾的。要解決這個矛盾,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要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重視動手操作,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
【作者單位: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