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枰憑
一、概述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玉器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玉器的發(fā)展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轉化,比如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巫術化、神器化的過程,商周時期的禮器化、政治化過程。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張“德治”的儒家學派賦予玉諸多美德,玉被人格化、道德化,成為儒家道德觀念的載體。
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玉觀念的形成
商周時期,王權取代了神權,成為了國家社會控制的主要力量。周王制禮作樂,就是希望通過禮制建設來改變統(tǒng)治方式,來區(qū)分社會的等級、強化先民的觀念、形成內心的秩序。無論是青銅器,還是玉器,都在禮制建設過程中被賦予了周禮的內涵。統(tǒng)治階層通過各種方式強調玉器的禮用功能,玉器所代表的禮制以及各種規(guī)定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每個人。在這種背景下,先民對于玉器的認識實現(xiàn)了一次升華,也就是玉器等同于禮器,用玉制度等同于周代禮制。對于玉器的認同,實際上就是對于周禮的認同,也是對于政治權力的認同。
春秋時期,禮制崩壞、王道衰微,用玉制度被破壞,各諸侯紛紛僭用天子之禮,代表君權的用玉制度崩壞,代表極權的用玉思想盛行。西周時期通過壟斷玉器的使用、規(guī)定玉器的用途等方式,已經不能完全控制臣民的日常行為,更不能控制臣民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現(xiàn)狀讓統(tǒng)治階層和知識分子不得不思考如何將玉器和道德聯(lián)系到一起,將用玉觀念和內心秩序聯(lián)系到一起,從而提升玉器在禮制建設、道德建設中的作用??鬃印墩撜Z·陽貨》認為:“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乎,樂乎,鐘鼓云乎哉?”也就是說,玉帛、鐘鼓等外在物質表現(xiàn)并非禮樂。真正的禮樂應該是內心的秩序。葉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論》認為,《禮記·聘義》借孔子之言指出,玉器具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種品德。早期的管子也有相似的論述。玉德論的出現(xiàn),和儒家塑造君子形象、君子人格的需求是相契合的,這也許就是玉德論出現(xiàn)的原因所在。實際上,歸根結底,玉德論的出現(xiàn)主要還是因為統(tǒng)治階層、知識分子在面臨禮崩樂壞、等級僭越等現(xiàn)象不得不尋找新的社會控制的方式。
先秦諸子對先王是非常認可的,在不同場合都強調周王制禮作樂的貢獻。實際上,周代的禮制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過規(guī)定旗幟、命服、樂器、車馬器等物品的使用來體現(xiàn)等級差別,同時也通過規(guī)定青銅器、玉器等奢侈品的使用來強化等級觀念。西周社會所制定的等級制度在當時來說是非常有效的,以至于后世的統(tǒng)治階層和知識分子一直在緬懷這種社會控制的方式。
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玉觀念的發(fā)展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淳認為,從二里頭文化到商周的青銅器是貴族權威和等級法則的象征,從最早鑄造的二里頭青銅爵上,我們可以體會到禮儀和宴飲在維系等級社會中的重要性。三代期間,青銅器的使用成了貴族權威和權力合法性的象征。實際上,玉帛、鐘鼓等外在物質表現(xiàn)僅僅起到提示的作用,真正的權威來自內心的敬畏,無論是石器時代對于神權的敬畏,還是青銅時代對于王權的敬畏,都是統(tǒng)治階層通過各種方式灌輸給臣民的,都是來自于內心的秩序。
因此,無論是儒家的內圣外王,還是其他學派的治國方略,都試圖將玉禮納入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中,將玉觀念提升到道德層面,從而在各個社會階層中形成價值認同??鬃拥膬仁ネ馔趵碚?,實際上就是強調修身養(yǎng)德,加強修養(yǎng),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中,孔子將玉器的特性和為人之道結合到一起,在《禮記·聘義》云:“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玉器在維護等級、維護政權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在維護內心秩序、修身養(yǎng)性等方面起到了媒介的作用。統(tǒng)治階層正是通過玉器的人格化和道德化,玉禮的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來實現(xiàn)對于各個階層的社會控制。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玉觀念的升華。
圖1為1987年長沙市五里牌出土,現(xiàn)藏于長沙市博物館的戰(zhàn)國雙面透雕龍鳳紋青玉佩,彰顯了王公貴族至高無上的地位。
《禮記·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就是隨時隨地以“佩玉”中展現(xiàn)的“玉德”,來警示自己,用“玉音”來端正自己,用“玉步”來要求自己,使“非辟之心無自入”。這其中貫穿著儒家意識形態(tài)中的禮、義、忠、信等學說的哲理。佩玉的使用不僅增添了貴族儀表上的威嚴顯赫,同時又彰顯出美玉的藝術價值和品德,兩者互為表里,相得益彰,使得王室和貴族對玉器尤為重視。
當然,還有學者認為,真正的玉禮更多的是一種理想,存在于那些積極主張復禮的士人心中。經過這些士人不懈的系統(tǒng)化、理想化的構建,玉禮得以以近乎完善的面貌存在于以三禮(《周禮》《儀禮》《禮記》)為代表的禮經之中,作為儒家經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保留下來。文獻中的西周玉禮,似乎存在被后人構擬的可能。但有一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玉觀念的形成特別是對于佩玉的重視,和這一時期出土較多玉佩這一現(xiàn)實基本相符。
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玉觀念的具體表現(xiàn)
這一時期玉器種類較多,有璧、琮、圭、塊、佩、璜、管、珠等三十幾個品種,有學者根據(jù)其用途分為禮儀用玉、喪葬用玉、裝飾用玉、實用玉器等四大類,筆者也較為贊同這樣的劃分。
(一)禮玉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出現(xiàn)了一套規(guī)范的禮樂制度,即周禮。三禮中有較多關于玉的記載,對管玉的機構、用玉范圍、玉的用途、用玉規(guī)定等都有明確說明,周禮也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1.禮器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上述提到的璧、琮、圭、璋、琥、璜等物,就是后人經常提到的“六瑞”。關于禮器的使用,不同等級之間有著嚴格的界定,《周禮》中對此也有明確記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在婦好墓中出有較多的琮、圭、璧,而在殷墟平民墓葬中卻很少能見到,由此可知,禮玉與等級禮儀制度的密切關系。春秋時期,禮儀玉器仍然為玉器中的主要類別,戰(zhàn)國以后,禮儀玉器開始衰落,此期除了用于祭祀、朝聘的大型玉璧外,其他禮儀玉器發(fā)現(xiàn)不多。
2.玉兵器(象征性禮器)
新石器時期就開始以玉器制作兵器,作為一種象征性的工具,因為玉在當時被認為是神物,具有一定的神力。至三代時期,玉兵器被作為帝王、貴族大臣的儀仗器,作為分等級、尊賤的工具,意在觀瞻而不在實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冶鐵業(yè)的發(fā)達促使鐵制工具開始普遍使用,玉兵器也逐漸退出,成為一種象征性的禮器或裝飾品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
(二)葬玉
喪葬之禮在中國起源很早,早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文化中,就發(fā)現(xiàn)有許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獸牙等,這說明當時已有隨葬的器物及風俗。古人信巫鬼,有著多元的信仰,認為人與萬事萬物都存在某種神秘的聯(lián)系,并認為人死后其靈魂仍存在于另一個世界上,仍可以與常人一樣衣食作息,再加上受“事死如事生”習俗的影響,因而死后也要把生前所珍愛的東西帶到墓內。他們想使尸體不腐,于是想到了用當時最為珍貴、最具有神秘感的玉來保護尸體。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這話道出了當時人們使用葬玉的目的,“使死人為之不朽”的思想在當時較為流行。葬玉主要有玉琀、玉握、玉覆面、九竅塞、玉衣等。
(三)裝飾玉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頻繁,禮制的崩潰,改變了原有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體系。前期作為禮器的璧、環(huán)等物,禮器功能減弱,實用性增強,逐步轉化為佩飾和裝飾品。這一時期由于統(tǒng)治階級對玉的高度崇尚,并以佩玉來顯揚自己的地位、權勢、儀表和風雅,與之相應的裝飾品開始大量出現(xiàn),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這類玉器的造型豐富,形態(tài)萬千,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玉、劍飾玉兩種。
1.服飾玉
服飾玉是隨身佩戴玉器的統(tǒng)稱,一般包括璜、佩、塊、璧、環(huán)、瑗等。其上龍紋、谷紋、蟠螭紋、勾云紋、蒲紋等紋飾多樣而華美,鏤雕玲瓏而剔透,佩玉與衣物的絲綢錦繡相匹配,充滿著富貴華麗之氣度。
2.劍飾玉
鑲嵌在銅質或鐵質長劍(含劍鞘)上的玉飾被稱為玉劍具。劍鞘飾玉,從東周開始,春秋戰(zhàn)國諸侯貴族,為標榜財富實力,顯示社會地位,表明身份,在所佩之劍上飾玉。吳國玉器窖藏出土的劍首及劍格及珌,江蘇六合程橋東周墓M2出土劍首和璋等,金勝村出土的谷紋璏和璋,證明鑲有玉飾的劍,從一開始就有劍首、琫、璏和珌四種完整成套玉飾的規(guī)制,為戰(zhàn)國和漢代玉劍具的形制提供了規(guī)范。圖2為長沙市博物館收藏的戰(zhàn)國透雕雙龍紋玉劍璏,其時人們將玉劍璏鑲嵌于劍鞘上,供穿帶佩系之用。在古代玉劍璏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征,是貴族特有的配飾。
(四)實用生活玉器
春秋末年“禮崩樂壞”,社會制度發(fā)生了極大變化,玉的禮器功能也逐漸減弱,裝飾性和實用性大大增強。
玉鏡架,淮陽平糧臺16號楚墓中出土了1件玉鏡架,形如梭形,上窄下寬,器表飾卷云紋、貼金,時代這么早的鏡架尚屬首次發(fā)現(xiàn)。
玉梳,是一種梳妝用具,其形制和現(xiàn)代木梳相同,差別在于古代的玉梳背部多有紋飾。
玉塊,為環(huán)形形狀,有一缺口,主要被用作耳飾和佩飾。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玉塊數(shù)量最多,此期玉塊形體較小,一般直徑在3至5厘米,普遍飾有紋飾,素面的很少。
玉帶鉤,是一種勾形玉器,是腰帶的連接器,類似于現(xiàn)代的腰帶扣。春秋時期玉帶鉤多為素面,器形簡約,具實用性。進入戰(zhàn)國時期,玉帶鉤造型變化多樣,開始在帶鉤上琢紋飾。
五、總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玉器成為了各種力量交織在一起的產物。既有統(tǒng)治階層的推崇,也有知識分子的提升,更有社會各階層的身體力行。當用玉行為和道德結合在一起,當玉禮上升到道德層面,并納入儒家“內圣外王”的理論體系中,那么人們對于玉器的認識就開始發(fā)生質的飛躍,人們就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玉器,通過玉器的使用來檢討自己的道德。總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玉器,其藝術上承商周,下啟秦漢,第一次突破了傳統(tǒng)玉器的模式與審美取向,著力于變革創(chuàng)新,建立了新傳統(tǒng)和新風范,是中國玉器發(fā)展史上重要的一環(huán),無論從藝術的高度還是從技術的角度對其加以考察,都具有很高的價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