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敏
【摘要】宋元以來,“小腳美麗”觀念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纏足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習俗。許多女性也為了適應這種社會觀念,主動或被動的加入到了纏足行列,纏足成為了一種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直到近代這種社會現(xiàn)象才開始發(fā)生變化,人們開始視小腳為“丑”,并認為纏足不利于“強國強種”,認為小腳是一種受“病態(tài)”心理影響的“病態(tài)”行為。于是,自晚清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不纏足運動發(fā)生了。自清朝末年開始的不纏足運動,是一場社會習俗改革運動,同時也是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場運動究竟發(fā)端于何時,又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階段,在經過由勸到禁的持續(xù)努力下,不纏足運動成效如何值得關注。本文試對處近代中國社會的不纏足運動的發(fā)展歷程、成效及局限性作簡要梳理。
【關鍵詞】不纏足運動;歷程;成效;局限性
一、近代中國社會不纏足運動歷程
(一)不纏足運動的發(fā)端
中國近代不纏足運動究竟發(fā)端于何時,時人多有爭論?有人認為,發(fā)端于于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其中,太平天國運動初期,就有不少“赤足裹頭”的勞動婦女參加了起義,后來,隨著婦女人數(shù)的增加,太平軍逐漸推行“悉迫令解足”措施,“違者斬首”[1]。另外,也有史家認為,近代中國不纏足運動與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密切相關。起初,傳教士為了布道,認為纏足導致婦女行動不便,不利于四處行走宣揚道義。傳教士們所舉行的勸戒纏足活動,也為后來戊戌時期的不纏足運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作用。
(二)戊戌維新時期的不纏足運動
戊戌維新時期,近代中國不纏足運動進入了發(fā)展階段,禁纏足問題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提上了歷史議程。一些維新知識分子受來華外國傳教士啟發(fā),倡導放足新風氣,推行行變革之舉措。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中國戰(zhàn)敗后,部分戊戌維新人士提出變革主張,認為發(fā)展女學和廢除纏足是救過救種的重要手段,并以此掀開了不纏足運動的大序幕。不過,隨著維新變法失敗,維新人士所支持的不纏足運動也隨之夭折。
(三)辛亥革命時期的不纏足運動
辛亥革命時期,不纏足運動進一步發(fā)展,尤其是前十年。清政府為了挽回當前嚴峻形勢,實行了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清末新政,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提倡放足、廢除纏足。義和團運動被鎮(zhèn)壓后,結束逃亡生活的慈禧太后在回京途中頒布了第一道勸戒婦女纏足詔諭:“漢人婦女,率多纏足,由來已久,有傷造物之和,嗣后縉紳之家,務當婉切勸導,使之家喻戶曉,以期漸除積習?!盵2]
(四)民國時期的不纏足運動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改良社會風俗即成為政府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發(fā)布《大總統(tǒng)令內務府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指出:“纏足之俗,已流傳千年,殘毀肢體,阻于血脈……當此除舊布新之際,此等懸俗,尤宜先事革除。其有違抗禁令者,予其家屬以相當之處罰。”[4]孫中山也嚴肅纏足陋習給女性、家庭、社會和國家?guī)淼膰乐匚:?, 并大力提倡主“先事革除”,全國各地再次掀起放足熱潮。
新文化運動興起,對封建倫理道德進行嚴厲批判,同時大力倡導婦女解放,這當中,婦女纏足問題仍是主要問題。到了20世紀30年代,隨著新生活運動的逐步展開,不纏足運動浪潮繼續(xù)高漲。在民國中央政府的倡導監(jiān)督下,地方各省制定并出臺相關法令措施,甚至,還把“放足”工作作為官員考核的一項重要標準。
二、放足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一)放足成效
放足運動在經過官方大力提倡與監(jiān)督下,以及部分地方社會團體和開明人士的積極推行后,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些纏足婦女在經歷了纏纏放放的過程后,最終放棄了纏足。20 世紀二三十年代,沿海地區(qū),纏足婦女已少見了。1920年有報刊如此描述放足情形,除了在部分比較偏僻、貧窮的地方,還有纏足的女性,在大多都市省會地方,基本上沒有人纏足,再也看不見小腳了。海南島到了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婦女已不再纏足。其中,海南瓊山“近日全縣皆無纏足之舉矣?!盵5]西南內地地區(qū),據民國《巴縣志》記載,巴縣入國至今,辮發(fā)纏足之習已無存。
(二)放足過程中仍存在的問題
從上面所引用的資料來看,似乎“三寸金蓮”已經在我國境內銷聲匿跡,不過,實際情況確實是這樣的嗎?
民國《江津縣志》記載:“邑中雖有天足會之提倡,而實行解放者寥寥,多數(shù)女童仍在苦海,斷筋折骨,澈(徹)髓痛心,晝行扶壁,夜夢吞聲,父母非不愛子,以束縛于風俗,故忍心殘賊其所生?!盵3]同時,]民國《新平縣志》也記載:“天足會于民國初年即已成立,惟時風氣為開,解放者少。民十二年,奉令整頓,解放者僅學生十余人。” [4]
山西地區(qū)不纏足運動從北京國民政府時期就推行得比較認真,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又經過幾年的大力嚴禁,似乎表面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實際上婦女纏足者仍相當多。20年代的山西對纏足婦女實行重罰,再次聲稱:“如再有幼女纏足者,及十五歲以下女子不解放的,一經查出,定是照章重罰,決不寬容”。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間纏足現(xiàn)象的普遍性。
近代社會真正意義上的不纏足運動,始于戊戌維新時期,直至抗戰(zhàn)時期,仍有反纏足的聲音存在,這就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場運動在自身推行過程中仍存在問題。無論是從倡導放足的維新人士的動機,還是從這場運動的組織、宣傳方式來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戊戌維新運動時期,資產階級維新人士熱情發(fā)表文章倡導不纏足,組織不纏足團體,大力提倡女性放足。在他們看來,纏足應當廢除的主要原因在于,纏足不利于種族的繁衍、延續(xù)。另外,纏足嚴重削弱了中華民族抵御外辱的力量。女性因纏足行動不便,幾乎喪失了抵御外敵的能力,從而削弱了整個國家的抵抗力。由此可見,維新知識分子是在救亡圖存、強國保種的動機下主張放足的,而對纏足給女性帶來的傷害關心甚少。
戊戌維新以后的不纏足運動也有失當之處。政策推行過程中,政府機構采取了強硬的措施強迫女性放足,有些甚至極具侮辱性質,讓纏足女性心理上倍受打擊。有記載說,當時有纏足女性在公共場所活動的,被警察當街辱罵、鞭打。另外,就在禁纏足方式上,政府越來越主張禁罰,這也趨勢越來越明顯,官方的介入使“懲”的一面日益強化而“勸”的一面逐漸淡化。然而,即使在“勸”的方面,官方和民間的方式也大同小異,對纏足女性的身心關注較少,大多在于保國保種上,對這場運動的“主角”纏足女性沒有真正關注。
【參考文獻】
[1]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第3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9:85.
[2]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8:125.
[3]丁世良,趙放.江津縣志(民國13年刻本)[A].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上冊)[Z].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236.
[4]丁世良,趙放主編.新平縣志(民國23年石印本)[A].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下冊)[Z].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809.
[5]山西村政處[A].山西村政匯編[Z].臺北:文海出版社,1928:224,2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