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
摘要:婚俗既是社會風俗和倫理關系的重要表現,又是內涵深廣值得認真研究的基礎科學命題。由于楚國社會直接從原始社會脫胎而來,所以,它比中原地區(qū)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社會的習俗。其奇異的婚俗和充滿浪漫的情調與中原地區(qū)大異其趣。特別是楚人在婚姻方面能打破繁瑣的禮節(jié),比較尊重人的個性。這在今天仍然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楚婚俗;倫理觀念;獨特形態(tài);神韻風采;歷史嬗變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3)06-0089-05
婚俗既是社會風俗和倫理關系的重要表現,又是內涵深廣值得認真研究的基礎科學命題。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定的地理、氣候條件,制約著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當然也就會形成相應的文化環(huán)境,生長出獨具特色的文化果實。楚地物產豐富,山雄水秀,云煙多變??陀^環(huán)境造就了楚人奔涌跌宕,神秘浪漫的心理結構。但自然人文地理環(huán)境只能是一種啟迪,真正決定這一社會文化面貌的,是當時的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變幻多姿的自然條件,天造地設的山川逶迤之態(tài)和風物靈秀之氣,南北混融、多族雜居的生存狀況,使楚人的生活色彩異常豐富。楚地的文化土壤既受過華夏文明的熏陶,更直承南國蠻風越雨的滋潤。與中原文化相比,楚文化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氣息、自然色彩、神秘意味和浪漫精神,表現在婚姻方面就是比中原人顯得開放、自由、充滿浪漫的情調。特別是楚人在婚姻方面能打破繁瑣的禮節(jié),比較尊重人的個性,這在今天仍然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楚人的婚姻觀念及其獨特形態(tài)
中國古代婚姻重禮輕愛。舉行正式儀式的婚姻才被社會和家庭認可。古代的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jié)。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于《禮記·昏義》。與中原諸夏相比,楚人不僅在婚姻形式上存在較大差異,在婚姻禮儀和嫁娶方式上也大異其趣。這是古代婚姻文化的差異性特征。
楚國與對男女交往限制嚴格的中原在婚俗方面的差異十分顯著,浪漫氣息濃郁,男女交往不受禮法限制。楚人在婚姻方面與中原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區(qū)別,就是不大注重婚姻儀式?!秲x禮·士婚禮》對從求婚到成親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六禮”)都作了極細致、具體的規(guī)定。所謂“六禮”:一曰納采,即男方送彩禮給女方;二曰問名,即男方派人去詢問女方的姓名;三曰納吉,即占卜婚姻是否吉利;四曰納征,即男方送現金給女方;五曰請期,即選擇結婚的曰期;六曰親迎,即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去迎親。楚人從訂婚到結婚卻沒有如此復雜。就通婚的彩禮而言,中原地區(qū)要隆重其事,需要納彩禮。由此可見,古代婚姻文化的經濟性表現得比較突出。男女雙方在選擇配偶時大多考慮雙方家庭財產多寡?;橐鲈诰喗Y過程中非常注重聘禮,聘禮越重,女子的身價籌碼越高。而女子出嫁時陪送嫁妝,也體現了婚姻當事人的經濟動機。清代趙翼談及古代婚姻時說:“凡婚嫁無不以財幣為事,爭多競少,恬不為怪?!备鶕份d規(guī)定,“先納聘財而舌婚成”,“入幣純帛無過五兩”②。彩禮的數量雖然有限,但在恩格斯看來,這是對偶婚中,女方氏族向男方氏族索取女兒贖金習俗的殘余③。而楚婚俗則不拘這些禮儀,男女之間有情是以隨身穿戴的衣物、裝飾物作為定情之物的?!峨x騷》:“解佩壤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毒鸥琛芬矊懙溃骸熬栌囫琴饨?,遺余襟兮醴浦”(《湘君》)?!芭迦馈笔悄凶友g裝香料的袋子,玉環(huán)有缺稱塊(塊古音同缺、袂,象征缺偶),為男女隨身飾物。楚人通常以自己穿戴的物件贈送情人,用以向對方表示自己對婚姻的看法,因而湘君、湘夫人所棄的塊、佩、袂、襟(指衣物)都是當時楚國民間的定情之物,而不是彩禮。在“六禮”中,楚人最多選擇二、三項,甚至有時完全撇開這一套。在許多情況下,男女之間只要相中,就可以托人說媒,或直接向對方提親。甚至跑到對方家中成親。據《左傳·昭公十九年》載:“楚子之在蔡也,鄖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太子建?!保畈ⅲ喝⑴灰蓝Y曰奔,猶近代之姘居)“鄖陽封人之女”愛上楚平王,便不顧一切地私奔到平王身邊,結為夫妻。鄖陽封人之女私奔楚王,不僅沒有遭到拒絕,受到輕視,反而被楚平王立為夫人,所生之子建立為太子。太子建的母親后來因為楚王另娶秦國之女贏氏而回了娘家。
在周代,“聘者為妻,奔者為妾”。而楚人置若罔聞,并非楚人有意違背周禮。只能說氏族社會的遺風在楚人的婚俗中還有較大的影響,不可能一下子改變。中原人的婚儀是十分周到的,納徵親迎之禮和嫡庶之分都是十分清楚的。在楚國,則還沒有意識到禮儀的重要?!蹲髠鳌ふ压迥辍酚洉x國韓宣子如楚送女一事,楚靈王想趁晉國上卿、上大夫來楚之時,侮辱他們,但為蔫啟強所勸阻。與韓宣子同行的上大夫叔向說:“若奉吾幣帛,慎吾威儀,守之以信,行之以禮,敬始而思終,終無不復。從而不失儀,敬而不失威,道之以訓辭,奉之以舊法??贾韵韧酰戎远?。”這番議論,說咀晉人恪守禮儀。楚王起初根本不重視這一套,然而,最終卻不得不屈從了,待韓宣子等人以厚禮,并且在第二年命“楚公子棄疾如晉,報韓子也?!雹墚斎?,隨著楚國與中原各國交往的曰益頻繁,中原的部分禮法也逐漸為楚人所接受?!蹲髠?定公五年》記:“王將嫁季羋,季羋辭曰:‘所以為女子,遠丈夫也。鐘建負我矣。以妻鐘建,以為樂尹?!背淹醯拿妹锰与y時讓一個叫鐘建的男子背過,后據理提出要嫁給鐘建,其理由是:女子之所以為女人,就是要遠離男人,既然鐘建已經背過我,我就應當屬于他了。于是楚王把她嫁給鐘建,讓鐘建做了樂尹。表明楚人已漸趨重視禮儀和貞節(jié)。
當時。中原各國在婚姻方面是非常注重名分的,男子的多偶制雖然存在,但在宗法名分上,男子卻只能娶一名妻子。妻與妾在名分上有著嚴格的等級區(qū)別,同時也是與其出身和所受教養(yǎng)的程度密切相關的。楚婚俗與之稍異,一男可娶二妻。這可以在史籍中找到佐證。《戰(zhàn)國策·秦策》載:“楚人有兩妻者,人祧其長者,詈之,祧其少者,少者許之。居無何,有兩妻者死,客謂祧者曰‘汝取長者乎?少者乎?‘取長者??驮唬骸L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曰:‘居彼人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為我詈人也?!背丝捎袃善?,此文最明?!痘茨献印ふf山訓》載楚申喜尋母故事亦云:“老母行歌而動申喜。精之至也。”注云:“申喜,楚人也。少亡二母,聽乞人行歌聲,感而出視之,則其母也?!贝硕缚质巧旮傅膬蓚€妻子,故申喜以母視之?!稘h書·地理志上》荊州條下云:“……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漢去楚不遠,漢志載楚俗又最詳,其說足以為據。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楚國當時這一習俗必然要反映到文學作品中。屈原能夠在《九歌》中寫進《湘君》、《湘夫人》,至少可以表明一男娶兩女為妻之類是楚國較為流行的傳說故事。⑥在《離騷》、《天問》中也可以得到明證?!短靻枴分星鴨柕剑骸八撮h在家,父何以鰥?堯不姚告,二女何親?”朱熹在《楚辭集注》中釋前句為“問舜孝如此,父何以不娶乎?”聞一多在《楚辭校補》中釋前句“閔”為妻,“父”為夫,郭沫若從之。從朱說,屈原的意思是舜的父親應為舜娶堯之兩女為妻;從聞、郭說,屈原的意思在責舜不應稱鰥夫,因為舜原有妻登比氏⑦。無論從何種解釋,屈原對舜娶兩女子為妻一事均無異詞。從后句來看,屈原責問的對象也在“堯不姚告”,不在同嫁二女。《天問》是屈原疑古最強的作品,凡是他認為與俗不合,與理難通的神話傳說。他都要質疑。他對男子娶兩女為妻一事不以為然,這就間接表明楚國當時有男子可娶兩女為妻的習俗。
而在楚國統(tǒng)治者或貴族之間則是實行多妻多妾制。恩格斯說:“多妻制是富人和顯貴人物的特權?!雹喑木醭擞姓抟酝?,還有妾多人。而且她們之間似乎也相處得很好,從楚莊王身上發(fā)生的一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莊王夫人樊姬已經習慣了這種關系的存在。據《列女傳·楚莊樊姬》記載:楚莊王“嘗聽朝罷宴,姬下殿迎曰:‘何罷宴也?得無饑倦乎?王曰:‘與賢者語,俱不知饑倦也?!狈犃瞬灰詾槿?,她舉例對莊王說:“妾執(zhí)巾櫛十一年,遣人之鄭衛(wèi)求美人于王,今賢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豈不欲擅王之愛寵哉?妾聞堂上兼女,所以觀能人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見,知人能也。妾聞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薦非子弟則族昆弟,未聞進賢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賢路。知賢不進是不忠,不知其賢是不智也?!币饧次覟榱舜笸跄母吲d,每每看到有美貌的女子,都要把她納為您的妾,為的是能盡到一個做妻子的責任。而您的令尹卻從來沒有為您進獻過一個有用的人材,這怎么能說得上是一個有用的人呢?樊姬的這番話反映出當時的楚國女子對于納妾之事能夠泰然處之,甚至于能夠去為丈夫物色合適的女子作為她的妾。其實楚莊王在即位不久時,年紀還很輕,就“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了。這說明楚國的納妾之風興起得還是很快的。
納妾是中國的一種特殊的婚姻形式,它的起始應該是從男子在婚姻生活中處于主導地位開始,但是最初以一定的法規(guī)來確定它卻是在周代。周代記載禮儀的《曲禮》上規(guī)定: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妾被排在最末的位置上,可見地位之低。而楚人并不把名分看得過分重要,出身高貴的女人可以作妾,出身低微的女人也可以立為妻。據《左傳·昭公十九年》載,楚平王就曾把“鄖陽封人之女”立為夫人,并且立其子建為太子,而把出身于秦國王族的贏氏納為妾?!蹲髠鳌ふ压辍酚洠骸俺酵踝洹A钜映S⒆游?,曰:‘太子壬弱,其母非適也。”太子壬是贏氏之子,子常的話,說明贏氏終平王之世非正夫人。又據《史記·楚世家》載,楚國著名丞相春申君黃歇曾將自己一個叫李環(huán)的侍女送給楚考烈王為妾。楚考烈王不僅沒有因為李環(huán)出身卑微而鄙視她,相反倒十分寵幸她,以后又被立為王后。當然,說楚人不太注重名分也不盡然,《國語·楚語上》載:“司馬子期欲以妾為內子。訪之左史倚相。曰:‘吾有妾而愿,欲笄之,其可乎?對曰:‘……君子曰:從而逆(從,從其欲)。君子之行,欲其道也,故進退周旋,唯道是從?!悠谀酥??!背抉R子期曾欲以妾為妻,問于左史,旋為左史制止?!俄n非子·奸劫弒臣》載:春申君黃歇“愛妾曰余,春申君之正妻子曰甲。余欲君之棄其妻也。因自傷其身以視君,而泣曰:‘得為君之妾甚幸!雖然。適夫人非所以事君也,適君非所以事夫人也。身故不肖。力不足以適二主。其勢不俱適,與其死夫人所者,不若賜死君前。妾以賜死,若復幸于左右,愿君必察之,無為人笑。君因信妾余之詐,為棄正妻?!秉S歇妾余又欲殺前妻子甲而以己子為嗣?!耙蜃粤哑溆H身衣之里以示君。而泣曰:‘余之得幸君之曰久矣,甲非弗知也。今乃欲強戲余,余與爭之,至裂余之衣,而此子之不孝,莫大于此矣。君怒而殺甲也?!贝荷昃異坻氪?,欲殺前妻子甲而以己子為嗣,采取自傷的辦法誣告正妻才得逞。然而這只是少數現象,一般情況下,楚人是不把名分看得過分重要的。楚人既允許多妻,又不怎么注重名分,這表明楚個體家庭的組成形式比較特殊。
楚國也實行媵婚制。媵婚制是始于周代的一種特殊的嫁娶方式。《春秋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載:“媵者何?諸侯娶一國女。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卑凑罩芡醭?guī)定的媵的作法來解釋,即送女子出嫁之人。周代的禮制規(guī)定,天子如果要娶一個諸侯國的女兒,必須有兩個同等諸侯國派女兒前來相送。后來發(fā)展到一個諸侯國的女兒出嫁到別國去,也必須有兩個同姓諸侯國的女兒送新娘前往夫家。這些送嫁女子的身份就是處在陪嫁者的地位。也就是說能夠有被人送的資格的,當時是具有同等地位的貴族女子。最初,對于陪嫁者的姓氏還有很嚴格的規(guī)定,只有同姓諸侯國才能成為陪嫁的“媵”,她們或者是妹妹,或者是侄女。到后來,異姓諸侯國的女子也可以成為媵婚者。這種陪嫁出去的女子,其身份就不僅僅限定在侄女或妹妹的范圍內,只要是未嫁的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女子,都可以去送嫁。這些陪嫁到別國去的女子,其身份是作為出嫁女的陪嫁,這種陪嫁者所具有的地位可以是奴仆,也可以是待嫁的后備人員,也可以隨后就成為男主人的妾或者是身份高于妾的偏房。有的媵婚者在正妻死了之后,就由偏房或者妾的地位上升到正妻的位置,她們較一般的女子而言,更容易取得正房的位置。媵的意思在后來也有了一些改變,最初媵只是指陪嫁的女子,到后來,人們把媵婚的人不僅僅局限在女子這一部分人了,還有一些陪嫁的男子也稱為媵,陪嫁的伶人也可以成為送嫁者。甚至有一些陪嫁的物資也被稱為媵,如一些青銅禮器等等。楚國既接受別國來媵的女子,也接受別國其它的來媵之人或來媵之物。《史記·楚世家》中就有“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宮中善歌者為之媵”的記載。這件事所反映的是楚國當時不僅在陪嫁女子方面隨了周禮,而且在媵婚的一切形式上都遵從了周禮。
,
在古代,以物為媒。即以某種約定俗成的物品為中,介,作為傳遞愛情的信物在各民族的婚姻生活中廣泛存在著。楚國民間男女互戀時以花草贈人,如《山鬼》中女巫拿的“三秀”、“芳馨”,《湘夫人》中的“杜若”,《大
,司命》中的“瑤華”?!抖Y魂》中的“春蘭”、“秋菊”等,這一表達情誼的行為方式反映了楚人的聯姻風習。據《九歌》所載,靈巫們均為少年艷麗之女,他們與中原諸夏不同的是,竟以同神戀愛的方式祈神、媚神、悅神,求其賜福。與此同時,也使自己得到神靈的鐘愛。瞿兌之在《釋巫》中說:“眾聚焉則必求所以相娛悅者,……其始也,以人之道事神;其繼也,以事神之道娛人,固理之所必然而勢之所必至也。九歌為禮神之曲,而并多男女愛悅之詞。……然古昔先民固如是也。士女……目挑心招,式飲式食,既醉既飽,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倍自谄溟g的作用是“為之導示,為之左右,期于洽比其鄰,既安且寧?!边@種風俗的根本目的就是男歡女愛,兩性合好,繁衍后代。楚人就是這樣,在一片充滿神秘色彩和生命激情的熱土上,在一種寬松而活躍的多元信仰氛圍中,以自己對自然萬物的獨特理解。營造出一種人、鬼、神和諧共處。神話與現實交融互滲的、亦真亦幻的精神天地。
古代對婚期的選擇一般都是由卜筮決定,這是由巫師掌握的一項專門技術。與婚儀嚴格的中原諸夏相比,楚人在婚姻問題上個人有較多的自主權,因而楚人婚期雖用卜,但卜婚定情約期之后還有輕易改變態(tài)度不受巫祝支配的情況出現?!毒鸥琛分邢婢?、湘夫人遺袂、遺塊以及山鬼等待情人失約的故事就是臨時變卦的寫照。這一現象在婚儀嚴格的中原諸夏是少見的,恐怕與他們自由戀愛的風氣不無關系。
結婚何時為最佳?相傳古人有在仲春三月會合男女的風俗,這一風俗成為聯結婚姻的好時機。《周禮》引《夏小正》曰:“二月,冠子嫁女之時?!薄吨芏Y·地官》亦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在每年農歷二月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由官媒組織青年男女舉行一次露天舞會。在這樣的舞會上,男女青年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戀人,甚至當場私奔也沒有人禁止。《詩經·鄭風·溱洧》、《鄢風·桑中》等篇中,也都記載了先秦時期這種比較自由的戀愛習俗。朱熹在《詩集傳·周南·桃夭》注中說:“桃為有華,正婚姻之時?!薄栋谆⑼x·嫁娶篇》也說:“嫁娶必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萬物始生,陰陽交接之時也?!睋硕f,周代婚姻大抵都以春天為正時。當然,也不排斥其他時節(jié),由于古代男女戀愛場合往往是與民間的祭祀活動聯系在一起的,而祭祀時間一般又通常在春秋兩季,最普遍的是在春季(古代農事一年的開始)約婚,秋季(古代農事的終末)完婚,故而年終結婚也是一個重要的季節(jié)?!对姟っァ份d:“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衍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薄毒鸥琛ざY魂》載:“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千古”,但從九歌反映的物候來看,楚國男女相會并不限于仲春三月或春秋二季,地點也并不限于云夢一帶,這和楚國男女交往自由,具有區(qū)別于中原的獨特的婚姻觀念和方式有關。
二、楚婚俗的神韻風采和歷史嬗變
楚地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音樂舞蹈之邦,這種傳統(tǒng)在故楚之地依然有著生動的體現。楚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楚人的浪漫氣質還表現在以歌舞求得聯姻。性愛是人類的本性。大概男女雙方都想極力求得對方的喜悅,因以活潑的姿態(tài)、美麗的聲音,努力去表演,借以引起對方的注意,遂導歌舞的先路?!蹲髠鳌でf公二十八年》載:“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于其宮側,而振萬焉?!保ǘ抛ⅲ骸叭f,舞也”。)楚令尹子元以“萬舞”蠱惑其嫂,借萬舞以撩撥文王夫人的春心,以實現非分之念,達到淫事的目的,則可見萬舞可能非常熱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極具刺激性的意味。《詩·邶風·簡兮》曰:“云誰之思,西方美人?!薄胺綄⑷f舞”,“公庭萬舞”,聞一多先生由此推定“愛慕之情生于觀萬舞,此則舞之富于誘惑性?!薄毒鸥琛分兴乐娚癫粌H大多是與人的生活關系密切的自然神,而且都是人格化的靚男美女。他們有七情六欲,需要愛情。以“人神戀愛”而著稱的楚人,踩著鼓點,“安歌”以和,“緩節(jié)”、“應律”而舞。身穿姣服的美麗女巫,在“芳菲菲兮滿堂”的祭堂之上,以悅耳的樂曲、動聽的歌聲、優(yōu)美的舞姿和嫵媚的神態(tài)酣歌醉舞,使神享受到了更大的快樂。
楚人以歌舞取樂求愛在《招魂》、《大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洞笳小吩疲骸皧掬韬?,麗以佳只。曾頰倚耳,曲眉規(guī)只。滂心綽態(tài),嬌麗施只。小腰秀頸,若鮮卑只”,“長袂拂面,善留客只?!S肉微骨,體便娟只。”《招魂》以“盛需不同制”、“長發(fā)曼需”、“弱顏固植”、“姱容修態(tài)”、“埃光眇視”來描繪巫女的婀娜多姿。楚楚動人。唐人詩句中曾描繪巫女的形貌神韻,韋應物《龜頭山神女歌》中有“巫女南音歌激楚”之句??羁铎`巫,纖腰輕飏,長袖飄逸,縱情聲色。在這樣的氛圍里,神與人的距離消失了,人間之美和神界之奇合二而
一,幻化出楚巫女歌舞藝術最美麗迷人的魅力。
以歌舞為媒締結婚姻的習俗在秦漢以后的漢族地區(qū)由于生產的發(fā)展和受封建禮教束縛及其媒妁婚的盛行而趨于消失,然而在故楚之地的南方諸族卻較為完整地傳承下來。許多文人墨客曾有十分生動的記載。據《炎徼記聞》卷4載:苗人跳月,“未婚男女吹蘆笙以和?!薄肚瓡份d:貴州荔波縣水家苗,“每歲首,男女成群連袂歌舞相歡者,遂為婚姻?!标懘卧频摹短掠洝?、田雯的《苗俗記》里,都記述到苗民舞蹈的情況,說是每當春月,群集未婚男女于草原上,吹笙搖鈴,并肩舞蹈,男女相悅,夜間各擇愛侶以去。又據《太平寰宇記》載,宋代廣西有些地方還有普那路亞婚制和對偶婚制的遺俗。每月中旬,不同姓男女青年盛服吹竹,在明月下聯情,二更以后,互相喜悅的便兩兩相攜而去,野外同居。明代鄺露所著《赤雅》中描寫侗族青年男女對歌求偶:“歌唱為樂……春歌正月初三,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jié)。”又記:“侗女于春秋時,布花果簫笙于名山。五絲刺同心結百鈕鴛鴦囊,選侗中之少好者,伴侗官之女,名曰天姬隊。余則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為樂。男亦三五群,歌而赴之。相得則唱和競曰,解衣結帶,相贈以去。”趙翼《檐曝雜記》載粵西邊地風俗說:“每春月趁墟場唱歌,男女各坐一邊,……若兩相悅,則歌畢攜手就酒棚并坐而飲。彼此各贈物以定情,訂期相會?!便湎嬷g“走歌圩”、“歌為媒”的習俗沿襲成風,常盛不衰。對民俗主要是對湘西民俗事象作多側面、多角度反映的著名作家沈從文曾說湘西苗族男女青年,“熱情多表現在歌中?!彼凇洱堉斓谝弧ふf這個人》一文中,說湘西的男人,“抓住自己的心放在愛人面前,方法不是錢,不是貌,不是門閥,也不是假裝的一切,只是真實熱情的歌?!彼乔嗄昴信磉_愛情的獨特方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近代以來二些地區(qū)這種習俗已發(fā)生了變化。如現代壯歌的歌圩,已經不完全是古代社會那種面貌。一般相邀對歌,都有邀請歌、詢問歌、愛慕歌、交情歌、深情歌、送別歌等程序。往往第一次歌圩只是初交,到第二次、第三次歌圩時,互相進一步了解后才能到“深交”,而誓約終身。
依吹笙跳月、連歌噠舞表達愛情、選擇配偶是原始自由婚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后來的媒妁只不過是形式而已。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記當時瑤族婚期時寫道:“瑤人,每歲十月旦,舉山同祭都貝大王,于其廟前會男女之無夫家者,男女各群,聯袂而舞,謂之踏搖。男女意相得,則男咿嚶奮躍,人女群中負所愛而歸,于是夫婦定矣?!薄队莩趵m(xù)志》載:“苗人之婚禮曰跳月,跳月者及春月而跳,跳舞求偶也?!比籼轮畷r,男女相悅,則“渡澗越溪,選幽而合。解錦帶而互系焉?!笞h聘”?!兜崆了净槎Y記》載貴州苗族婚俗:“以跳月為婚天夕立標于野,大會男女,男吹蘆笙于前,女振金鐸于后,盤旋起舞,各有行列,謳歌互答。有洽于心即奔之。越曰,送歸母家,然后遣媒妁?!薄对颇戏街尽份d云南楚雄地區(qū),男女“婚姻不先媒妁,于每歲正月擇地樹芭蕉一株,集群少吹蘆笙月下。婆娑起舞。各擇所配,名曰扎山。兩意諧和,歸告父母,始通媒焉?!笨梢?,以上這類婚姻在通媒之前男女已通過跳月選定了終身。
不可否認,隨著北方中原文化統(tǒng)治地位的建立,孔孟之道對婦女的種種約束,同樣強加于楚地的婦女。在中國南方一些官府官軍的駐扎地舊址,從殘存在節(jié)孝牌坊和家族族譜上的節(jié)婦烈婦名單的只字片紙中,我們可以看到大一統(tǒng)漢儒文化對婦女的殘害。然而,正因為這里畢竟不是中原,這里的婦女,尤其在民間的婦女,免不了有一些對孔孟之道的所謂“婦道”陽奉陰違,在父母包辦明媒正娶的婚姻關系中也難免給人一點混水摸魚的暖昧與渙散。以至于至今湘西北、廣西省境苗、瑤民族的歌圩,“還黑祖愿”祈神儀式中的“舞娘子”,尚存春月集合青年男女,歌舞擇偶之古俗。在湖南的湘西苗族、土家族和侗族的聚居地,仍然有祖輩相傳的對歌自由戀愛的習俗。在趕歌場的時候,年輕的姑娘們用一種微帶抑郁的情感唱她們迎接神的歌子,總是能讓人聯想到兩千年前的偉大詩人屈原到湘西來所聽到的那些歌。照歷史記載,屈原著名的《九歌》原本就是從楚地流傳的酬神歌曲衍化出來的。
據有關文獻記載,直到18世紀,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由土司制“改土歸流”之前(即自遠古至明清),當地的少數民族青年男女自由婚姻帶有原始的氣息。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戀愛都是相當自由的。當時,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在史籍中被認為“迥異華風”,有別于中原早已僵化了的封建婚姻制度。而且,能歌善舞的土家族男女青年都是用情歌來追求愛情的。土家族的歌謠反映在婚姻和戀愛方面有“家曲”和“山曲”。家曲是在迎親嫁女和宴請賓客時唱的,山曲是男女青年戀愛時唱的。山曲可分為初戀曲、贊美曲、結交曲、深情曲、相思曲、離別曲。有意男女一曲曲唱下來,便可私定終身。土家族舞蹈,最為熱烈壯觀的是擺手舞。擺手舞也是明清之前土家族青年男女進行戀愛和建立婚姻關系的一種方式。明清之后,隨著漢族商人和農民大量遷人湘鄂西地曠人稀地區(qū),土家族社會形態(tài)迅速由封建領主經濟向封建地主經濟發(fā)展。尤其雍正年間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封建地主經濟確立。封建禮教和婚姻也迅速地統(tǒng)治了土家族婚姻。擺手舞的龐大場面直至現在還保留在湘鄂西土家族聚居區(qū),但是,過去擺手舞中男女青年訂婚的形式卻不復存在了。
據史籍所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統(tǒng)治集團往往以聯姻作為鞏固相互之間政治聯盟的一種手段。楚國也不例外,自春秋中期以后,楚國王族的婚姻已逐漸打上政治烙印。如楚國和秦國聯姻,楚國和齊國聯姻等,就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楚和“蠻夷”諸侯的各國間也是互通婚姻的。如《國語·周語》中有“廬由荊媯”之句,韋昭注:“廬,媯姓之國;荊媯,廬女為荊夫人也?!背餐踉芭c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告其五子曰,當璧而拜者立為嗣君。巴姬直接插手楚王室繼承一事,反映了通婚對楚政治生活的直接影響。其后,巴在“戰(zhàn)國時嘗與楚婚?!薄蹲髠鳌の墓辍份d,潘崇曰:“享曰羋而勿敬也”,杜預注:“江羋,成王妹,嫁于江”,并有“楚女嫁于江者”之說。到戰(zhàn)國時期楚國王族婚姻就帶有更濃的政治色彩了,已經非常明顯地以聯姻作為一種聯系的手段。《史記·楚世家》記:“秦昭王遺楚王書曰:‘寡人與楚境壤界,故為婚姻所以相親久矣?!薄妒酚洝垉x列傳》亦記:“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往相楚。……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边@種政治聯姻盡管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個人愛情為代價的,但畢竟在客觀上對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據有關文獻記載,清代鄂西土司之間往往利用通婚結盟。如容美土司田氏與五峰土司張氏“世為姻婭”。這種婚姻關系。甚至延伸至兩湖土司之間,據《容美紀游》中盟書曰“祖宗以來世為姻好”。
值得指出的是,婚俗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當人類社會的婚姻和家庭前進到一夫一妻制狀態(tài)時,許多古老的婚俗也隨之以變形的形式保留下來。其中有良俗,也有陋俗。春秋戰(zhàn)國時代,南北文化交流頻繁,可楚人的某些婚姻觀與北方迥異,而與故楚之地的南方諸族何其相似。應該說,這兩者之間并不完全存在源與流的關系,而主要是兩者的社會中都保留著較多的原始社會殘余所致。我們可以將之解釋為在相似的環(huán)境、情況下可以產生同樣的文化特征。但是,楚國當時雄踞南半個中國,正如有關文獻中所記載的:“楚地南卷沅、湘,北饒穎、泗,西包巴、蜀,東裹郯、淮,穎、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山高尋云,溪肆無景。”“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楚悼王二十年(公元前382年),以吳起為令尹,“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等等,這一切。充分顯示出當時楚國版圖之廣闊。因此在婚俗文化上與楚境其他民族婚俗文化也不無相交通的可能,不僅有相互吸收、融合的性質,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有其分化、傳播的特點,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