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張寒 劉艷云
【摘要】高?!爸袊糯膶W史”課程中的古典詩詞教學方法革新,須立足教學實踐,強調教學主體在課堂講授過程中的引導效應,突破“思想加藝術”的純文學作品解讀窠臼,而代之以文學本位、史學思維、文化學視角相結合之貫通文史哲的學科交互法,并且與當前社會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以其“接地氣”之優(yōu)勢,可使從中所得出的教研理論現(xiàn)實、客觀,具有應用價值及示范效應。
【關鍵詞】古典詩詞;教學方法;革新
在當今各高校文科教學領域,“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是“中國文學史”系列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研究對象跨度分別為30年和60余年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19—1949)和“中國當代文學史”(1949迄今)相比,其研究對象及講授內容則更為廣博浩瀚,時間跨度達數(shù)千年之久(上古時期—1919),教學課時和講授難度自然很大。然而,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中的傳統(tǒng)古典詩詞教學過程中,則形成了呆板、凝滯的“作家生平思想+作品鑒賞(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作家地位影響”三部分“填鴨式”教學窠臼,脫離當代社會現(xiàn)實,無法調動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致使教學效果難于實現(xiàn)。
因此,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應明確“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中的古典詩詞部分教學方法,亟待樹立適應新世紀學科交互發(fā)展,以及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理念,以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如“國學熱”、中華傳統(tǒng)詩詞當代傳播、接受等)、結合創(chuàng)作實踐、打通文史哲之全新教學方法,對傳統(tǒng)的講疏法之優(yōu)、缺點加以揚棄。以下從四方面,分而論之。
一、立足當代,古為今用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文化、網(wǎng)絡文化等流行文化相繼興起,以中國古典詩詞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看似離我們日漸遠去,或曰:中國古典的雅文化,必將成為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為上述這些后現(xiàn)代的俗文化所取代,古典詩詞對當代社會的影響,終將蕩然無存。這些觀念也日漸為廣大高校文科生群體心理認同,其對于古詩詞課程教學的接受,也自然產(chǎn)生排斥與疏遠感。古人云:“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指出了興趣對于學習、求知的重要性,面對當代沉浸于流行文化中的大學生群體,首先不應該只是“填鴨式”的強調古詩詞的重要性,而是應該激發(fā)其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因此,應使之“樂之”,而后“好之”,再主動“學之”。
筆者在教學過程,著力強調,以古典詩詞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早已根植于國人心中,成為“文化DNA(基因)”傳承至今,這可以通過當代社會各領域一些知名品牌的命名現(xiàn)象,鮮活地體現(xiàn)出來。并在課堂教學中,舉數(shù)例如下———
這兩年我們打開電視機,總會看到這樣一則熟悉的乳業(yè)品牌廣告:遠望青山,白云綿綿,山下則奶牛成群,“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南山乳業(yè)”,這兩句大家耳熟能詳?shù)膹V告語,出自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名篇《飲酒》其五,古為今用,因陶詩而命名、造境,妙不可言,從而使其品牌知名度大增。再看移動通訊領域中的手機知名品牌———“亞太比鄰”,“比鄰”一語,出自“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筆下,即送別詩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頸聯(lián)———“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喻指友人雖相隔天涯,但深厚情感終當不絕,又如緊鄰一般。借用此典,設計為移動通訊品牌,手機溝通亞太,近如比鄰,恰當之至!而王詩之句,實則化用自漢末建安詩人曹植的《送白馬王彪》之“丈夫志四海,萬里若比鄰”,從中可以看出古典詩詞名句之傳承。
而在當今最為活躍、火爆的網(wǎng)絡領域,“百度”作為國內最大的網(wǎng)絡搜索引擎品牌之一,聲名遠播,操作便捷,尤為國人所青睞,其命名創(chuàng)意,顯然出自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詞中“眾里尋他千百度”之名句,以辛詞中表達搜尋之意的千古名句,命名網(wǎng)絡搜索引擎,故其知名度之高,自不言而喻。遠者姑且不論,就拿我們大學生所生活的古城保定來說,在前衛(wèi)路小學西側的五四路口,有一家名為“活水書店”獨特招牌,過往行人匆匆一瞥,可能會望文生義,認為是有關水利知識的專業(yè)書店,實則不然,它取自南宋理學大家朱熹的《讀書偶感》一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詩以“活水”,喻讀書求新知,而該書店藉此命名,十分貼切,足見其經(jīng)營者構思之妙,亦增添了書店的文化氛圍,可謂一舉多得。以此從身邊入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引導大學生受眾產(chǎn)生對古詩詞之興趣,自然會使之增加主動學習的動力。
而且,適應大學生年齡心理的特點,在講授古人詩詞作品中表達思念情感時,不妨結合當代流行歌曲,加以比較闡釋。如國人表達相思之意,藉明月抒情,自古而然,古人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含蓄雋永,今人則有“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之懇切真率,皆因為戀人身雖相隔異地,但共賞一輪明月,月光同沐,亦是一種精神上的情感交流和“團圓”。
筆者在課題教學中,對比考察大量古典詩詞與當代流行歌曲,指出作者對月感懷,抒發(fā)相思之情者,無論風格、境界,皆有極其近似者,如初唐張若虛那首被聞一多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以孤篇壓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保ā度圃姟肪硪话僖皇撸╅|中思婦對月懷人,遂寄情于月光,千里“流照”良人;而當代流行歌曲中有一首由陳佳明作詞、作曲,原唱為新加坡女歌手許美靜的《城里的月光》,歌詞云:“城里的月光,把夢照亮,請守護他身旁,若有一天能重逢,讓幸福撒滿整個夜晚”,這不正是“愿逐月華流照君”的白話版嗎?
還有,表達思婦對戍守邊疆的軍中丈夫相思之情者,如初佺唐沈期《雜詩》:“可憐閨里月,長照漢家營”(《全唐詩》卷九十六),此聯(lián)為對仗中的“流水對”,即構成對仗的上下兩句連貫而下,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語義貫穿,動態(tài)成對,一氣連屬,指閨中所望之月,亦正照著漢家營壘中的丈夫;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中,由石祥作詞、鐵源作曲,軍中女歌唱家董文華演唱的《十五的月亮》,歌詞云:“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xiāng),照在邊關。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亦是加重的妻子對月心懷遠在邊疆軍營的丈夫,詩歌意境、詞句與
佺沈期《雜詩》幾乎完全一致,可謂“古今同一慨”!
可見,結合為當代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或手機、網(wǎng)絡文化,引導其對古詩詞的興趣,增強其接受主動性,是古詩詞教學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其后,即可順其自然導入對古詩詞文本的講授與解讀。
二、文學本位,詩意探尋
品讀中國古典詩詞作品文本,無論是唐詩宋詞或元曲,應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必須首先立足文學本位,因為讀者鑒賞和研讀的對象,是古詩詞,屬于文學領域,是語言藝術,是形象、抒情、富于意境的話語蘊藉,而應避免對古詩詞僅從史學、社會學,甚至自然科學等方面作片面的解讀。
在具體教學實際中,可以一些具體的片面解讀古詩詞的例子,作為反面教材,加以分析———
如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晚年流落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縣)時期,寫有一篇《古柏行》: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杜甫所描繪的諸葛亮祠廟前的高大的柏樹形象,“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四十圍,指唐代雙掌展開合抱來計量,并非當今展開雙臂計量,此樹也即一般粗壯,而“黛色參天二千尺”則有文學夸張渲染的藝術表達,而北宋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沈括竟在《夢溪筆談》中誤讀此詩:“無乃太細長乎?”可見,其從自然科學計量的角度,機械地妄圖以物理長度測量杜甫所詠之古柏,而背離文學本位,幸而其未解讀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則更貽笑大方。
古人解讀古詩詞未能立足文學本位,今人也難免如此,比如李白有一篇寫作于湖南岳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一云: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詩中所寫為作者醉眼中所看到的八百里洞庭湖形象,詩人酒后乘興吟詩,豪言欲鏟平湖中小島上的君山,使洞庭湖湘水平鋪直流,這正是浪漫主義大詩人“詩仙”李白的本色表達,而現(xiàn)當代學者、詩人、作家郭沫若,在其文革期間所著的《李白與杜甫》(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版)中,竟從政治學和階級刬分析視角,妄加解讀,稱:“李白要‘卻君山是從農(nóng)事上著想,要擴大耕地面積?!土隉o限酒不是讓李白三兩人來醉,而是讓所有巴陵人來醉。這樣才能把那樣廣闊的洞庭湖的秋刬色‘醉殺(醉到盡頭,醉得沒有剩余)。因此,李白‘卻君山的動機和目的,應該說才是真正為了人民?!盵1](P117);站在農(nóng)民階級立場,意圖推倒君山,在洞庭湖中攔湖造田,為湖南人民謀福利,而無視其中的夸張、想象之文學修辭、詩意表達,故其結論自然荒謬!
這樣通過以上所舉古、今名家背離文學本位、誤解古詩詞意蘊的例子,值得當代學子引以為戒,而使之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以文學、詩意眼光和立場審視解讀古詩詞。
三、史學思維,追溯往古
前蘇聯(lián)著名文學家高爾基先生,曾在其《論文學》一書中提出“文學是人學”的命題,他認為:“文學家的材料就是和文學家本人一樣的人,他們具有同樣的品質、打算、愿望和多變的趣味和情緒?!盵2](P316)以唐詩宋詞元曲為代表的中國古典詩詞,由于離我們當代大學生受眾群體,有著相當長的時空間距,甚至達千年之久,這要求我們在解讀、賞析它們的時候,必須盡力還原到作者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坐標中,加以解讀,即先秦儒學大師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論世”的文學批評原則和方法,“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下》),亦如清代文史學家章學誠所言:“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文史通義·文德篇》),方可正確解析古代詩家詩作的原意。否則,以今人的眼光為古人貼標簽,動輒思想性、藝術性,現(xiàn)實主義或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道路,則難得正解。
在對大學生講授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需要就中、小學語文課本里就熟知的古詩詞名家名作,正本清源,糾正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誤解,如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小學語文教師一般這樣解讀,作品為山水詩,表達了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對于長江三峽等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實則不確———從其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該篇作于乾元二年(759),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fā),安祿山、史思明率軍叛唐,次年即陷洛陽、長安兩京,屠戮百姓無算,天寶十五載(756)玄宗西逃成都,下詔命太子李亨及諸位親王“分鎮(zhèn)天下”,而不知道這時李亨已經(jīng)在靈武登基,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改元至德,其璘中李亨的十四弟永王李奉李隆基旨意出兵金陵,并請隱居廬山的李白參與其幕府,這無疑觸動了肅宗李亨的利益,李亨璘“攘外必先安內”,宣布李等為叛亂,率先平滅之,李白以“附逆”罪下潯陽監(jiān)獄,后改為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恰巧肅宗大赦天下,李白得到消息被赦免,劫后余生,喜出望外,乘舟順流而下,遠離了有“鬼門關”意味的白帝城(白帝為西方司秋之神,象征肅殺,一如青帝為冬方司春之神,象征萌發(fā),如晚唐黃巢《詠菊》“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可為旁證),以及令人聽之斷腸的兩岸猿啼,故其情感系劫后余生的慶幸之感,而非小學教科書中簡單的熱愛大好河山之情。
另如,解讀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杜甫七言律詩《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吓c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詩中涉及“家貧只舊醅”,中學語文教師一般解讀為“陳釀之酒”,乃杜甫對客人泛泛之謙虛之語,須知唐時尚無提純之燒酒(學界一般認為,元代燒酒之術方產(chǎn)生),多為米酒、果酒,度數(shù)極低,不易保存,故有“朱門酒肉臭”,和李白“會須一飲三百杯”之謂,而以“新醅”為貴,不似當今崇尚“陳釀”。
還有,講授中唐詩人孟郊五十多歲考中進士,寫下的七絕《登科后》一詩: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必須聯(lián)系唐代史實,在唐代科舉制度的眾多應試科目中,以明經(jīng)、進士最為注重,唐時諺語稱“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而明經(jīng)科考“帖經(jīng)”,即以儒家經(jīng)典為考察對象,類似當今之填空,所以比較容易;而進士則考排律(五言六韻十二句之格律詩)、律賦(以“駢四儷六”之四六文體為主)、策文三科,很難考取,詩壇巨擘如李、杜都未能如愿,故孟郊五十多歲考取,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所以孟老夫子春風得意馬蹄疾之舉,當代大學生受眾群體必須了解唐代科舉史實,方能準確解讀這首詩。
四、文化視角,開放視野
除了以上詩史互證、文史結合以外,指導當代大學生鑒賞、解讀古詩詞,還要強調以開放的視野,具備文化學視角,包含藝術、美學、宗教、哲學、民俗、地理等等綜合學科常識,打通文史哲,乃為全面理解、鑒賞古詩詞作品的必由之路。
例如講授小學語文課本里就學到的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此詩可謂婦孺皆知,讀來朗朗上口,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詩中的“床”為何物?而小學語文老師則以bed釋之。須知,詩人寫作的視角并非在屋內觀月,從“舉頭”可以知道,視角是在庭院中,馬未都在“百家講壇”以及北京衛(wèi)視“五星夜話”中,解讀為“胡床”即坐具,稱李白坐在上面望月,亦不確,因詩人目光應為腿前,而非“床前”。而通過翻檢《辭?!凡椤按病弊?,有兩個解釋:1、臥具或坐具,2、井邊圍欄??梢曰腥淮笪颍矠橥ピ褐芯厙鷻冢砣缋畎住堕L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可為旁證),月光照在其前,凄清而孤寂,詩人動思鄉(xiāng)之念,語境自然天成。另如小學語文課本里的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也是童蒙時代就熟知的傳世名作,無論小學語文教科書還是權威的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的《唐詩選》,皆鑒賞注解白日為落日,指出“這兩句寫夕陽西下,黃河奔流,遠景壯闊?!盵3](P66)這是個“流行的謬誤”,從常識角度,須知,落日或昏黃、或紅或紫,而非白日,只有中午日頭方為白色,我們從地理學的角度,考察一下唐代鸛雀樓所在的山西永濟,可知當?shù)馗浇兄袟l山,高峻崔嵬、遮天蔽日,中午即難見白日,故為“盡”,所以欲求視野開闊,要更上一層樓。
就詞而言,比如南宋愛國詩人陸游《釵頭鳳》———籐
紅酥手,黃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需要講授該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陸游與表妹唐婉為結發(fā)夫妻,感情甚好,或因唐婉不育,被陸母拆散,各自有了新配偶,一日陸游游沈園,恰巧唐婉與趙士程也在園中,便派丫鬟給陸游送去酒食,陸游遂于墻上題詞……今人多誤讀紅酥手為唐婉的手,如百度百科圖片、以及電影版《陸游》中王馥荔飾演的唐婉,也是如此表演,完全不對,因趙士程也在,只是雙方遙望而已。實則,從民俗學的角度可知,紅酥手是南宋宮廷的佛手點心,與黃藤酒為宮廷酒一樣,出自趙宋宗親、唐婉新夫趙士程之家,陸游睹物思人,“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陽春三月,嫩柳青青,正當與妻室同游共賞,然卻已迥如路人,怎不令人感傷?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以倍增其哀樂”[4](P4);幽憤之情無處可派遣,方才題詞墻上。
綜上所述,以上古詩詞教學方法的革新,立足于“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中的古典詩詞教學改革實踐,強調教學主體在課堂講授過程中的引導效應,突破“思想加藝術”的純文學作品解讀窠臼,而代之以貫通文史哲之學科交互法,并且與當前社會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不使之成為空洞的文本講授,以其“接地氣”之優(yōu)勢,“以人為本”[5](P18)可使從中所得出的教研理論現(xiàn)實、客觀,不流于空泛;其應用價值及示范效應,也不僅局限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內部,還可拓展到高校其他文科教學領域,對相關學科教學方法革新產(chǎn)生積極的推促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郭沫若:《李白與杜甫》[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版
[2]高爾基:《論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
[3]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4]清·王夫之等:《清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張志勇:《以人為本與制度創(chuàng)新》[J].保定:保定學院學報,2009(05)
注:本文為保定學院教學改革項目課題“古典詩詞教學方法革新論”(編號:20120301)
作者簡介:李新(1980—),男,保定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