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簡釋讀過程中存在的幾類問題字

2013-04-29 01:43孔德眾張俊民
敦煌研究 2013年6期
關鍵詞:漢簡

孔德眾 張俊民

內(nèi)容摘要:在漢簡的釋讀過程中,簡牘本身使用的一些獨特字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不便,從而影響簡牘文字的釋讀,進而影響到對一些歷史問題的認識。我們從簡牘文字中的多筆、減筆、偏旁部首位移、合文四個方面的不同形式,分別敘述了簡牘文字的書寫方式及給今天釋文帶來的不利影響。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應該為書寫環(huán)境和文字書寫者的習慣所致。

關鍵詞:漢簡;問題字;釋讀

中圖分類號:K877.45;K8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6-0093-08

A Few Types of Problematic Words Encountered in

Deciphering the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KONG Dezhong1 ZHANG Junmin2

(1.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Lanzhou, Gansu 730050;

2. Gan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Lanzhou, Gansu 730030)

Abstract: The unique characters used in the bamboo slips not only make interpreting them hard, but also influe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some historical problem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words used in the bamboo slips and the difficulties posed by these words in interpreting the texts of the four aspects; namely, more strokes, fewer strokes, displacement of the radicals, and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words, which can be ascribed to the writing environment and the writing habits of the scribes.

Keywords: Han dynasty bamboo slips;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Deciphering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戰(zhàn)國之時的漢字,在不同的地域通過不同的途徑與方式得到了相當大的發(fā)展,至始皇帝“書同文”,漢字的書寫才得到進一步規(guī)范。而這個“書同文”本身自當有一個過程,對于許多人來說還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加之一同六國的秦帝國享祚時間較短,“書同文”的政策雖得到實施,但其成效定會受時間短的影響而打一定的折扣。雖“漢承秦制”,但也不是一味的承襲,以文字為例,在漢承秦制的過程中,文字就有一個從秦篆到漢隸的演變過程。西漢中后期文書學的興盛,再加上西北地區(qū)邊疆屯戍生活的需要,作為記錄其日常生活的文字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在西北地區(qū)出土的漢簡之中雖可以找到有篆意的字體,但是整體上的漢隸已經(jīng)非常成熟了。只不過因為書體的演化過程中有一些字寫法有所不同,同時由于整體文化水平的影響,在邊塞日常生活的記錄之時也會雜糅一些書寫者自己創(chuàng)造的字體。正是這些字體的存在,使得簡牘文書的釋文在原本字跡就不是很清楚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雖說只是個別字,但其對釋文乃至一些歷史問題的掌握則是很重要的。現(xiàn)結合釋讀漢簡的體驗,談一談簡牘文書中存在的這些不是十分規(guī)范的漢字。

一 簡牘文字中的多筆

簡牘文字中的多筆,不包括早期的戰(zhàn)國文字,也不涵蓋秦代的篆書,而是單指漢隸比較成熟時期的西北漢簡。

1. 朕 在多筆的文字中,最先引起筆者注意的是“朕”字。此一字,秦漢之時已有專指,并不是一般平常人所能隨便使用的。“天子自稱曰朕”[1],漢簡中“朕”字出現(xiàn)的概率并不高,也許與之有關。其作為多筆字,陳建貢編撰的《簡牘帛書字典》(后稱《字典》)并未收錄[2]。作為多筆字的“朕”首見于“王杖十簡”,其中簡4的“朕”字作“勝”?譹?訛,在“朕”的右側(cè)“關”下多一“力”。次見于玉門花海所謂的“遺詔”[3],“朕”字多筆更嚴重,第一個“朕”字右側(cè)“關”下作“”,第二個“朕”字右側(cè)“關”下作“巳”。只不過后者的字體已與成熟漢隸差距較大。

2. 王 因為字體多筆,常引發(fā)“王”“玉”之爭。此字的使用頻率比較高,簡牘釋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因之而出現(xiàn)的“得王里”、“得玉里”與“宜王里”、“宜玉里”并存的現(xiàn)象。目前釋文中存在的四個里名實際上應該就是兩個才對。如:

廣漢隧候史效谷得玉里衛(wèi)

敦·1261?譺?訛

得玉里張利親 粟卌二石

ⅠT0116②:56?譻?訛

左部前曲騎士得王里張華 □□□□ 下 已 □ 三ⅡT0111①:202

敦煌效谷宜王里瓊陽年廿八 軺車一乘馬一匹 閏月丙午南入 505·12?譼?訛

十以 自出厶 故效谷宜王里 ⅡT0214S:75

宜玉里徐親 年廿□ 廣漢

ⅡT0111①:89

出墾田糴粟小石 卌石建平二年三月辛卯宜玉里宋康付縣泉置嗇夫敞 (左齒)ⅡT0112②:117

之所以是“宜王”、“得王”而不是“宜玉”、“得玉”,這與漢代人的理念有關,漢代普遍存在著一種崇尚美好、祈求良好愿望的觀念。這一觀念在一些名字中體現(xiàn)得相當充分。漢畫像中有“射雀”、“馬上封侯”的圖像[4],人名、地名之中有很多以“延年”、“益壽”和“去病”等命名。“宜王”、“得王”之名也是此一用意,若作“宜玉”、“得玉”則有違寓意了。

因“王”字多筆而成“玉”字引起紛爭的還有所謂“王杖”與“玉杖”之辯,究竟是“王杖”或是“玉杖”,考慮到王杖簡已是東漢時的字體,雖有“玉”字減筆為“王”字的寫法,但我們?nèi)哉J為該是“王杖”。

3. 土 多筆而作“圡”[2]173—174,進而使得“煙”右下的“土”亦作“圡”[2]514?!巴痢庇蚁录狱c可能是為了更好地區(qū)別“土”與“出”,因為漢簡上很多“出”的寫法多作平直的兩橫而與“土”極其類似。

4. 氐 作“”,“氐池”作“池”。此字不僅見于懸泉漢簡的驛置道里簿?譽?訛,且在居延漢簡中亦多見[2]474。

5. 昨 “昨”字左旁加單人部作“”,或在中間加單人旁,《字典》未收。《肩水金關漢簡釋文(貳)》[后簡稱《釋文(貳)》]釋文多作“”、“”。而實際上這個字就是昨天之“昨”。

6. 騧 黃馬黑喙為“騧”[5],左右部首之間并沒有“辶”旁,簡牘上卻常見中間多有“辶”旁者,《字典》未收。如《釋文(貳)》有:

溫共利里濂戎年卅 字子嚴六月甲午入乘方相車一兩馬齒十六歲

73EJT23:56

觻得萬歲里聞長年十八字子僅 騎牡馬一73EJT23:59

二 簡牘文字中的減筆

相對于前面的多筆,減筆無疑就是筆畫或部首的省略。減筆字的產(chǎn)生可能與書寫急、速有關,為了方便與速度,僅寫原有字的部分部首而已,所謂“依樣畫葫蘆”。近期引起注意的是“關”字,由“關”字又引申出簡牘中可以看到的幾個減筆字。

1. 關 2012年8月,在甘肅召開的“早期絲綢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王子今先生就放馬灘秦簡木牘上的一個字釋作“閉”,而實際上這個字的旁邊還有一個類似符號的東西,從符號及字的具體寫法來看(圖1),應該就是“關”字,不是“關”字的全筆,而是減筆字,有點類似“閉”?譹?訛。由之聯(lián)系到《肩水金關漢簡釋文(壹)》的那個獨特“關”[6],原來就誤作“閉”字了,可見“關”字的寫法在當時確實存在有點類似“閉”的樣式,如果不仔細觀察就會產(chǎn)生誤會。金關簡為:

張掖肩水塞閉門關嗇夫糞土臣

73EJT1:18

其中“閉”無疑也是“關”字,只是兩個關字略有差異而已?!蹲值洹分杏泻芏鄿p筆的“關”字,不勝枚舉,類似“閉”的字體也比較多?譺?訛。減筆的原因無疑就是原來字筆畫太多,在門之內(nèi)很難填充實有筆畫,在書寫時簡化而為之。

2. 雙 “雙”字在漢簡中或作“隻”,將上部的兩個“隹”僅寫一個,乍一讀簡牘真成了“隻”。最明顯的事例是《懸泉置元康四年雞出入簿》:

出雞十隻一枚……

I90DXT0112?譻?訛:68

最初將“隻”字按照現(xiàn)在的“隻”去理解,特別是在簡體字中使用,一下子讓人還真不好理解。雞怎么會有一只如何與一枚如何呢?直到王子今先生將“隻”讀作“雙”,其文義則渙然冰釋[7]。

3. 闒 居延漢簡中有一個居延縣的里名,舊有釋文作“關都里”,簡文是:

第卅三長居延關都里鄒□去

E.P.T51:356?譻?訛

乃六月十九日丙戌萬歲士吏居延關都里□長E.P.T68:125

乃十二月甲午第十三助吏高沙隊長居延關都里王尊E.P.T68:164

其中三簡的“關”字風格一致,是一個字沒有問題。但是聯(lián)系到1998年校對金關漢簡釋文時出現(xiàn)的一個“闒”字,上述三簡所謂的“關都里”實際上是“闒都里”因“闒”字減筆造成的,即應是“闒都里”。減筆之法就是省略了其中的“曰”而僅僅寫了“羽”,以至于誤認為“關”。

4. 觻得 張掖郡屬縣之一,可是“觻”字在書寫時是不易寫就的,所以在簡牘上我們常可看到僅有半個字的“角”或“樂”,以代表“觻”字?!夺屛模ㄙE)》中即有此例,即:

三封張掖大守章詣居延府其二封詔書六月□□辛丑起=

月六日 二枚角□塞尉詣廣地□肩水=

北書七封 一枚楊成掾□詣肩水=

一封都尉詣肩水=

七月辛亥東中時永受沙頭吏趙

卿八分付莫當

73EJT23:804B

雒陽宜歲里張放年亖十五字高 作者樂得廣昌里韓況

獄丞印 牛車一兩用牛二頭

73EJT24:248

前簡為“郵書課”,記錄某年六月經(jīng)過金關發(fā)往北部的郵書,是對郵書的種類、發(fā)文單位、收文單位以及最后傳遞結果的記錄。釋文中空缺字比較多,“角”后的“□”之所以沒有釋讀,可能與觻得之“觻”作“角”有關,而圖版比較清楚,“角”后的“□”就是“得”,即“角得”。

后簡為傳致文書抄件,記錄過往人員的身份、特征及攜帶物品等。其中“樂得”也應該是“觻得”,文字中“亖”字,表明本簡應屬于王莽之時或以后的簡?!蔼z丞印”三字是后期補添上去的。漢代觻得縣有“廣昌里”又可以借助著名的37·35“禮忠簡”加以旁證?!岸Y忠簡”記:

候長觻得廣昌里公乘禮忠年卅

小奴二人直三萬 用馬五匹直二萬宅一區(qū)萬

大婢一人二萬 牛車二兩直四千 田五頃五萬

軺車二乘直萬 服牛二六千 ●凡訾直十五萬37·35

5. 騬 “騬”,犗馬也[5]467,簡牘上或作“乘”,省略左邊的“馬”旁。居延舊簡有之[8],簡文為:

□駁乘兩剽齒十六149·23

6. 其他 在簡牘上還有許多可以歸為減筆的字,甚至可以說就是現(xiàn)在通用的簡化字。如常見的“書”和“為”字就與現(xiàn)在的簡化字極其接近,《字典》一書中例子較多,這里不再枚舉。減筆字,還如“玉門”之“玉”多作“王”,“當”字減筆去“口”,“界”去“田”,“泉”字水部作小,“偷”與“愈”不分,“史”與“吏”互用,等等。

三 偏旁部首位移

除了個別是單獨部首的字體以外,漢字多是由代表不同含義的部件組成的,在今天我們看來偏旁部首位移是屬于錯別字,而在漢代的簡牘上卻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部首位移表現(xiàn)為或左右換位、或上下錯移,甚至部首的替換,以至于“艸”“”不分,“木”“米”更替。

1. 氣 印象最深是在2001年編輯《中國簡牘集成》叢書時,居延舊簡中有一個字的寫法很像“匊”,聯(lián)系到懸泉漢簡釋文時曾有“望氣者”在詔書中出現(xiàn),我認為這個字不是“匊”而應該是“氣”。簡文是:

候者言有虜兵匊其驚□

初元五年四月辛亥下

227·5

在《甲乙編》和《合?!分芯褂谩皠保鴮嶋H上這個字是“氣”的右勾變成了左勾所致。能旁證它的簡文是懸泉漢簡ⅠT0116②:54:

建昭三年七月乙卯朔丁巳敦煌大守強長史淵丞敞告守部司馬千人司馬丞假司馬千人謂縣詔書候者數(shù)言有虜兵氣其驚烽火遠候望察動靜謹推辟已前下方秋旁

本簡是敦煌太守府按照詔書精神下發(fā)的行政文書,要求所屬的“守部司馬千人、司馬丞、假司馬千人”等主管兵馬的這些官員,提高警惕,加強邊防守備工作。

在簡牘中我們可以看到先后在初元五年(前44)和建昭三年(前36)的詔書中,有因為“望氣者”言邊境有戰(zhàn)事而備邊的史實。足見漢代尤其是漢成帝之時望氣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皇帝就曾經(jīng)屢屢以望氣者之言,頒布詔書要求北邊作戰(zhàn)事準備,勞師耗民。

2. 部件左右位移 此類字就是原本左右兩側(cè)分布的偏旁部件調(diào)換位置,原在左側(cè)的變成右側(cè)。如“期”可作“”[2]418,“強”作“”[2]305。

3. 上下位移 此處所言的上下位移,并不是原本部件是上下組合的簡單上下易位,而是原本左右分布的部件,被改寫成上下組合的形式。前一種純粹的上下顛倒不多見,而后一種就比較多。最常見的是“幼”“約”和“野”字。

“幼”字作“”或“”。[2]284

“野”或作“”。[2]847

“溫”或作“”。[2]501

“幣”或作“”。[2]276

“監(jiān)”或作“”。[2]576

“約”或作“”。[2]630

“約”字之“勺”多有類似“勾”“句”者,極易釋為“”或“絇”?!督痍P漢簡釋文(壹)》就將此字誤作“”。簡文是:

元康四年十一月

百至五年 (左齒)73EJT1:123

本簡為貰買衣財物爰書,發(fā)生在元康四年(前62)十一月的買賣行為,雙方約定到元康五年(前61)的某一天才交付完畢,一般的是買方將錢如數(shù)給賣方。類似的文書如:

七月十日鄣卒張中功貰買皁布章單衣一領直三百五十

三堠史張君長所錢約至十二月盡畢已旁人臨桐史解

子房知券262·29

元康二年十一月丙申朔壬寅居延臨仁里耐長卿貰買上=

黨潞縣直里常壽字長孫青復一兩直五百五十約至春

錢畢已姚子方(左齒)

E.P.T57:72

4. 部首替換 每一個字的組成部分,都有其固定的含義,部首是不可以隨便替換使用的,但簡牘中卻有很多部首替換的現(xiàn)象。

(1)“艸”“”不分 簡牘中最難區(qū)分的是“艸”部與“”部的差異,以至于從字體上“簿”、“薄”不分,類似的字就需要參考文義加以審定。簡牘中用來記錄的賬冊稱“簿”,或稱“簿籍”,數(shù)量多,種類復雜[9]?!夺屛模ㄙE)》可見有:

見折傷牛車簿73EJT21:304

金關庫本始元年四月乙酉以來積作簿73EJT22:31

月谷出入簿73EJT22:100

肩水候官永始四年七月破(船)簿

73EJT23:94

·肩水候官廣□隧居攝二年兵簿

73EJT23:884

如果審視不慎,就會將“簿”誤作“薄”。如《釋文(貳)》:

陽朔元年五月丁未朔丁卯肩水候丹移觻得出谷付廄佐丁充食柱馬石斗如牒

書到愿令史薄入六月四時報如律令

已入 73EJT21:102A

“書到”、“愿簿入”是當時的常用語,即看到移送過來的文書后,將有關內(nèi)容記錄到賬。如:

甘露二年五月己亥朔乙巳冥安令陽移縣泉置置書遣廄佐成持傳馬送客往來過廩穬麥小石

十一石九斗五升為大石七石九斗六升茭四石二鈞書到簿入五月報有書書到簿入五月ⅡT0112②:6A

建昭三年六月丙戌朔丁未淵泉守長長守丞舜移縣泉置遣吏御持傳馬送迎使者諸國客廩

如牒今寫券墨移書到愿令史受簿入七月報毋令繆如律令ⅡT0216②:48A

縣泉魚離置令史遣吏持傳馬為

移書到愿令史簿入十月報毋令

ⅤT1410③:87

因“艸”、“”混用出現(xiàn)的字,還有“符”或作“苻”,“莭”或作“節(jié)”,“第”或作“苐”以及“藉”“籍”混用。

(2)“征和”與“延和”之爭 漢簡之中“征”“延”二字的差異較小,二字的左部“彳”“廴”寫法接近,右部則因為上部“一”與“丿”的差異不明顯,致有“征”、“延”之辯。原因是史書中漢武帝的年號作“征和”,而漢簡中多類“延和”,因有別的資料旁證,在漢簡釋文中多作“征和”。但陳直先生提出居延漢簡中的“征和”,應該是“延和”:

居延木簡征和皆作延和,征延二字在隸書上形極相似,居延漢簡釋文重慶版釋作延和,商務版又改作征和。漢書武帝紀,于征和元年,應劭注云“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痹跂|漢末期,已作征和解釋。隸釋卷六,國三老袁良碑,敘征和三年公孫永事,是東漢中晚期亦作征和。漢書各表下紀事,作征和者多,延和者少。如公孫渾邪,廬它之,仆朋,揭陽令定,建成,居服,多軍,韓陶,李廣利,續(xù)相如,商丘成等侯名下,注皆作延和。是在東漢初期,征和延和兩用之。但西安漢城遺址,曾出“延和元年”四字瓦片,與木簡均為當時作品,自當以延和為正確。[10]

只是這一觀點,未曾得到重視,“征和”旁行。金關漢簡亦有證為“延和”者,《釋文(貳)》73EJT24:208:

出六石弩一 延和四年癸丑令卒□□

本簡下殘,為兵器出入簿,記延和四年出“六石具弩一”。此簡可旁證“延和”之說。學界之所以多不作“延和”,可能還與應劭的添注有一定關系?譹?訛。正因為應劭的注文為“征和”的存在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理由,致“延和”之名漸漸淹沒。

(3)“木”“米”混用 作為上下結構的“米”或作“木”,致“粟”為“栗”[2]627;“木”亦有作“米”者,致“梁”“粱”不分。前一種可以理解為書寫急速減筆而致,后一種能不能用多筆論之呢?《釋文(貳)》之“梁國”多作“粱國”,但亦有仍用“梁”者。作“粱”者如:

戍卒粱國睢陽東方里上造趙周年廿四 73EJT24:256

隧戍卒粱國葘市陽里

73EJT23:498

粱國虞南昌里句□

73EJT23:690

田卒粱國睢陽竹陽里鄧延年廿四73EJT21:430

粱國虞北函里士五皇路人年廿八73EJT21:37

田卒粱國睢陽朝里寇遂年卅二 庸同縣丞全里張遂年廿八73EJT21:373

田卒粱國睢陽汴陽里牛充

73EJT21:419

作“梁”者亦有二,即:

皇天上帝隆顯大右成命統(tǒng)序符梁國文金□策書73EJT23:767

建始二年七月丙戌朔壬寅觻得□佗里秦俠君貰買沙頭戍卒梁國下邑水陽里孫忠布值□73EJT24:28

簡中的“菑”字寫作“”,類“薑”字但缺少中間的一橫筆。而梁國并沒有“”縣,《漢書·地理志》有“甾”,故“”實應為“甾”。

(4)“驛”“譯”混用 懸泉漢簡中二字混用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驛小史”或作“譯小史”,“驛騎”或作“譯騎”。簡文有:

●凡出粟三十三石 給卒驛小史十人三月食413·3

四月六日驛小史從尉史仲山取麥一石前后二石又石凡三石562·1B

上書二封 其一封長羅侯一烏孫公主 甘露二年二月辛未日夕時受平望驛騎當富 縣泉驛騎朱定付萬年驛騎

ⅡT0113③:65

都護虜譯持檄告戊部尉欽車師前附城詡敦·112

今偷起假所受譯騎得玉里李外人到日病溫千乘里張建成到二日

ⅤT1410③:44

●□□榮小未傳為譯騎皆小家子貧急不能自給實E.P.T58:30

以上數(shù)簡僅僅是枚舉而已,懸泉漢簡之中“譯”“驛”不分的狀況非常普遍。我們知道漢代最高級別的郵驛機構是置,次之是騎置,再次之是亭。“置”中亦有“騎置”“亭”的功能。“置”與“騎置”中專門從事緊急文書傳遞的人員身份是“驛騎”。其正確的寫法是“驛”,時或作“譯”,后二簡之“譯騎”亦“驛騎”。

(5)“心”“衣”易淆 “心”“衣”二字在隸書中差異不大,混用情況時有發(fā)生。如:

魏郡揤悲翟□里大夫田忠年

73EJT21:438

《漢書·地理志》“即裴”屬魏郡是侯國,簡牘的“揤悲”顯然就是史書中的“即裴”?譹?訛。“悲”之“心”原本是“衣”。“翟□里”可作“翟剛里”。另“衣”作“心”,在《字典》中已有收錄[2]727-732。

(6)“水”“火”替換 “水”與“火”的替換,在漢簡中比較常見。典型的例子是“滎陽”之“滎”或作“熒”。此字在《釋文(貳)》中比較普遍。如:

熒陽令印 73EJT14:11B

四月辛卯熒陽73EJT21:336

熒陽宜都里郭赦年卌字君功 乘方箱駕73EJT23:108

“滎陽”河南郡屬縣之一,簡牘上的“熒陽”無疑當是“滎陽”。查已有漢簡,在居延漢簡和敦煌漢簡中只有一例作“滎”,余下的均作“熒”?譺?訛。

四 合文

合文就是將兩個字合寫成一個字,所以在釋讀時容易產(chǎn)生誤解。常見的“二十”作“廿”、“三十”作“卅”、“四十”作“卌”,比較好認識。若“七十”作“”、“十七”作“”則需要費些心思。不過,合文作為古文獻的一種書寫方式,在識字之初極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常見的合文已經(jīng)比較好認識。目前在有關簡牘的介紹書中已經(jīng)有單獨的篇章來介紹“合文”。如駢宇騫《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11],李寶通《簡牘學教程》第3章第3節(jié)“簡牘中的合文”[12],暴慧芳《漢語古文字合文研究》?譹?訛等?!蹲值洹芬粫?,在書后專門為之辟一欄,收合文19字,列舉簡帛文獻所見合文字[2]956—958,其中漢簡合文有11例,分別是“正月”、“三月”、“壬午”、“十七”、“卅六”、“四十”、“五十”、“七十”、“尉史”、“令史”和“赦之”。

除上述已有介紹者外,筆者還在玉門關漢簡中發(fā)現(xiàn)一例,即:于闐,玉門關漢簡將“于”字寫在“門”內(nèi)作“”。

居延簡119·39,將“南方”寫作“”。

五 容易誤釋的幾個字

由于簡牘書寫者疾書等原因,致使一些字被錯誤地使用了近兩千年。如:

1. 沙頭與池頭 “沙頭”作為地名,《后漢書·郡國志》為酒泉郡屬縣之一,而《漢書·地理志》中是不存在的,對應的卻是“池頭”,致有西漢名池頭,東漢改沙頭之說。實際上,該地西漢就名沙頭,只是“沙”“池”二字的差異比較小,人為造成了這一錯誤。懸泉漢簡中有很多沙頭縣的資料,從而證明西漢的池頭乃沙頭之誤。如簡文:

玉門去沙頭九十九里 沙頭去干齊八十五里ⅡT0214①:130A

大夫八人一食食十錢直八十

沙頭長索盧君食平計 從者五人自炊顧蔥醬錢直十五

凡直九十五 ⅠT0404④A:1

2. 比胥鞬與北胥鞬 “北胥鞬”作為西域地名存在,漢王朝曾在此地屯田。“北胥鞬”作為地名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懸泉漢簡中出現(xiàn)“比胥鞬”,人們才認識到“北”應該是“比”字之誤[13]。如:

守府卒人安遠侯遣比胥健

者六十四人獻馬二匹橐他十匹私馬

名籍畜財財物ⅡT0214③:83A

3. 尹灣木牘 其中所記縣名與史書差異較大,足見史書之誤。其中東??倏h按照《漢書·地理志》是“海曲”“蘭祺”和“祝其”[14],而尹灣木牘表明三縣的名稱為“海西”“蘭旗”和“況其”[15]。

4. 江陵高臺18號木牘 該木牘作為隨葬的“冥書”原文發(fā)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記錄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隨行人員,類似社會生活中的傳文書。墓主人的身份是“關內(nèi)侯寡”,死后在陰間應該享受“家復,不筭不繇”的特權。因為漢初隸書變形比較嚴重,初釋作“家憂,不筭不愿”,進而影響到對簡牘文字性質(zhì)的斷定與理解[16]。

5. 數(shù)字的差異 簡牘上表示數(shù)字多少的文字書寫方式,早已引起學者的注意[17]。因為簡牘上表示數(shù)字的文字原本差別不大,在數(shù)字模糊或文字殘損時極易產(chǎn)生差異。如簡牘上的“二、三、亖”與“二十、三十、亖十”或“廿、卅、卌”等字,如果缺筆無疑就會少一個數(shù)字。西漢時“七”“十”寫法差異比較小。橫長豎短為“七”,橫短豎長為“十”。出現(xiàn)有彎鉤的“七”已到東漢之后了。再加上“十七”或“七十”的合文,誤用的情況是很難避免的。所以也就有了《史記》與《史記》,《史記》與《漢書》在統(tǒng)計數(shù)字上的差異。如:秦孝公時推廣縣制,《史記·秦本紀》記為“四十一”縣[1]203,而《六國年表》作“三十一”縣[1]723。秦始皇帝時攻取匈奴河南地,“城河上為塞”,《史記·匈奴列傳》記為“筑四十四縣城臨河”[1]2886,而《史記·秦始皇本紀》作“三十四縣”??紤]到實際情況當以“三十四縣”為是?譺?訛。又如《史記·匈奴列傳》記天漢四年(前97)“復使貳師將軍將六萬騎、步兵十萬出朔方”擊匈奴[1]2918,《漢書·武帝紀》作“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擊匈奴[14]205。《漢書·匈奴傳》與《武帝紀》同,亦作“步兵七萬”?!笆迸c“七”形近易誤,當以《武帝紀》為是。

6. 其他 除了上述所言之外,還有一些字我們不能一一列舉。如:史與吏、史與夬、令與今、賓與實、與和興、私與和、監(jiān)與臨、丈與支、士與土等等。有時,對某一具體字的判斷參考上下文就顯得很有必要。

六 結 語

以上,我們從四個方面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分別敘述了簡牘文字的書寫方式及給今天釋文帶來的影響和不利。這些現(xiàn)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應該歸為書寫環(huán)境和文字書寫者的習慣。文書多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時,一些人為了節(jié)省時間,減筆現(xiàn)象自是不可避免,極草之后從字形上已經(jīng)與今天的簡體字沒有多大的差別。

當然,此類文字的出現(xiàn)與文字的載體也應該有一定聯(lián)系。簡牘所用的竹、木質(zhì)材的書寫材料,在寬度上是極其有限的。寬度限制可能是造成一些原本左右結構的字,變成上下結構的主要原因。至于個別筆畫本該右彎而變成左彎,也可能與簡牘寬度有關。相對于這一現(xiàn)象,多筆則與簡牘寬度無關,它的存在可能與“避諱”有關。文中所舉“王”“朕”不是一般人隨便使用的。在簡牘所載的律令文書中,雖然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對書寫錯誤的處罰規(guī)定,但這些規(guī)定總是無法避免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書寫造成的錯別字。原本就是已經(jīng)錯誤的字,再加上簡牘保存狀況的制約和文字的殘損,無疑會增加后人釋讀的困難。

通過對簡牘文字構造形式的分析對比,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錯誤并不是人們有意為之的。這里不僅有先賢提出的“十”“七”和“三”“四”等數(shù)字,而且還有史書所記“池頭”“北胥鞬”與簡牘文字“沙頭”“比胥鞬”的差異。今天,我們雖可以歸納出這些造型獨特的字,但是在釋文的過程中卻是很難把握的。個別字的釋讀猶同窗戶紙一般,就是因為有那么一層紙的阻隔而束手無策。本文所舉字例,可謂掛一漏萬,類似字甚多,不能一一枚舉。

目前,人們對簡牘文書中的合文、重文現(xiàn)象注意的比較多,而對于具體某一字的變異寫法則注意不夠,這可能與簡牘文字的數(shù)量龐大及新資料的層出不窮有關。而這應是簡牘釋讀需要注意并積極破解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3:236.

[2]陳建貢,徐敏.簡牘帛書字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

[3]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漢簡: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1:圖版壹叁柒.

[4]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漢代畫像中的“射爵射侯圖”[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許慎.說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62.

[6]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等.肩水金關漢簡(壹)[M].上海:中西書局,2011.

[7]王子今.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雞出入簿》小議——兼說漢代量詞“只”、“枚”的用法[J].考古,2003(12):77-81.

[8]森鹿三.居延漢簡所見的馬[G]//簡牘研究譯叢:第1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86.

[9]李天虹.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0]陳直.居延漢簡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364-365.

[11]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72-174.

[12]李寶通,黃兆宏.簡牘學教程[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85-90.

[13]張俊民.“北胥鞬”應是“比胥鞬”[J].西域研究,2001(1):89-90.

[1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3:1588.

[15]連云港市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東??h博物館,等.尹灣漢墓簡牘[M].北京:中華書局,1997:5.

[16]張俊民.江陵高臺18號墓木牘釋文淺析[G]//簡帛研究2001: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88-291.

[17]馬先醒.簡牘文字中七、十,三、四,卅、卌等問題[J].簡牘學報,1974(總第1期):44-46.

猜你喜歡
漢簡
烏程漢簡 紀年簡選
烏程漢簡 公務簡選
烏程漢簡 信牘簡選
烏程漢簡 抄書簡選
烏程漢簡 醫(yī)藥簡選
永不褪色的武威漢簡
《肩水金關漢簡(貳)》釋文訂補
《肩水金關漢簡》(壹)(貳)釋文校訂
北大漢簡五《大羅圖》題名商榷
論敦煌懸泉漢簡中的“廄令”--兼談漢代“詔”、“令”、“律”的轉(zhuǎn)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