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路遙生平與創(chuàng)作考釋

2013-04-29 11:44王剛
延安文學 2013年6期
關鍵詞:山花路遙文學

王剛

路遙生平與創(chuàng)作

1

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陜西省清澗縣王家堡村。

1957年初冬,過繼給延川縣的伯父。

1958年春,在延川馬家店小學讀初小。

1963年秋,考入延川中學初中66級乙班。

1966年夏,延川中學初中畢業(yè)。同年參加“紅衛(wèi)兵運動”,11月初串聯到北京,11月10日下午,與同學一起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毛澤東第七次檢閱。

1968年9月15日,作為群眾代表,被推任為“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69年冬,路遙的處女作詩歌《我老漢走著就想跑》由曹谷溪抄寫在新勝古大隊黑板報發(fā)表,1972年選入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延安山花》。

1970年,《車過南京橋》(詩歌)在《革命文化》發(fā)表,正式署名路遙。

1973年9月,在延安大學中文系讀書。

1976年8月,延安大學畢業(yè)分配至《陜西文藝》編輯部。

1978年1月25日,與林達在延川結婚。林達,筆名“程遠”。路遙與林達的結合,有“路程遙遠”之意。

1979年9月,在西安完成《驚心動魄的一幕》(中篇小說)初稿。

1979年11月9日,女兒路遠出生。路遠之名,取路遙與程遠名字中各一個字,以此來紀念他們的愛情。

1970年至1979年,在這期間已考證到的詩文38篇(首)。包括詩歌17首、歌詞3首、散文5篇、短篇小說7篇、歌劇2部,書信4封。其中,有詩歌8首入選《延安山花》、《山丹丹花開》、《陜西新詩選1949—1979》三本當時公開發(fā)行的詩選集;另有小說、散文、詩歌14篇(首)發(fā)表于《群眾藝術》、《延安通訊》、《陜西文藝》、《延河》。由于時代和作家個人原因,現在出版的現代作家的傳記、年譜不能做到全面客觀,特別是一些作家在特殊時期的作品和事件。目前,有人整理了一份《路遙創(chuàng)作年表》,文學評論家程光煒看到這份《年表》覺得雖具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對路遙的過去過于簡單,甚至有些地方含糊、潦草。程光煒在其文《文學年譜框架中的〈路遙創(chuàng)作年表〉》中說:“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都是追求歷史普遍意義的文學——當然它們本身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1980年代初期的文學也是追求歷史普遍意義的,它們都是大氣的文學?!薄奥愤b也是一個真實的人,真實的作家,觀察到他在紅衛(wèi)兵運動中的‘理想性,才可能進一步延伸地試著去理解他在創(chuàng)作《人生》時的‘理想性所產生的歷史脈絡?!痹趯懽鞅緯宓倪^程中,筆者發(fā)現這份《年表》確實過于簡單,還有明顯錯誤之處,比如,“《人生》,《收獲》1982年第6期?!笔聦嵣?,《人生》刊發(fā)在《收獲》1982年第3期,而不是第6期。另外,程光煒在文章中提到:“《陜西文藝》1976年發(fā)表小說一組,它們是《父子倆》、《劉三嬸》、《曳斷繩》、《丁牛?!??!边@個資料顯示在《路遙研究資料》(雷達主編、李文琴編選,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附錄:作品年表”里。經筆者考證,只有《父子倆》是路遙的小說,其中《曳斷繩》是賈平凹作品、《丁牛?!窞殛儽弊骷抑旌献鞯淖髌?,《劉三嬸》作者待考。為此,我們有必要做一份路遙文學創(chuàng)作詳表。1970年至1979年這一階段作品有:

《車過南京橋》(詩歌),刊于《革命文化》,1970年,轉載于《群眾藝術》(時間待考);選入《山丹丹花開》(陜西省工農兵藝術館編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

《燈》(詩歌,與曹谷溪合作),選入《延安山花》,陜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

《走進劉家峽》(詩歌),選入《延安山花》。

《電焊工》(詩歌),選入《延安山花》。

《我老漢走著就想跑》(詩歌),刊于1971年8月13日《延安通訊》;選入《延安山花》。

《當年“八路”延安來》(詩歌,與曹谷溪合作),選入《延安山花》、《山丹丹花開》。

《塞上柳》(詩歌),刊于1971年9月28日《延安通訊》;選入《延安山花》、《山丹丹花開》;后選入《陜西新詩選1949—1979》,陜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

《老漢一輩子愛唱歌》(詩歌),刊于《山花》(創(chuàng)刊號)1972年9月1日;選入《延安山花》(修訂版),陜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

《贊歌唱給毛主席》(詩歌,與曹谷溪合作),刊于《山花》(第3期)1972年10月1日。

《樺樹皮書包》(敘事詩),刊于《山花》(第5期)1972年11月1日。

《優(yōu)勝紅旗》(短篇小說),刊于《山花》(第7期)1972年12月16日;轉載于《陜西文藝》1973年第1期(創(chuàng)刊號)。

《老鍛工》(詩歌),刊于《山花》(第9期)1973年1月16日。

《基石》(短篇小說),刊于《山花》(第18期)1973年5月23日。

《代理隊長》(短篇小說),刊于《山花》(第15期)1973年7月16日。

《前程多輝煌》(歌詞),刊于《山花》(第21期)1973年9月1日。

《歌兒伴著車輪飛》(詩歌,與曹谷溪合作),刊于《陜西文藝》1973年11月號(總第3期)。

《爆破手》(詩歌)收入1974年2月延安大學中文系油印詩集《烈火熊熊》。

《紅衛(wèi)兵之歌》(詩歌,與金谷合作),刊于《陜西文藝》1974年第4期。

《銀花燦燦》(散文),刊于《陜西文藝》1974年第5期。

《燈火閃閃》(散文),刊于《陜西文藝》1975年第1期。

《不凍結的土地》(散文),刊于《陜西文藝》1975年第5期。

《吳堡行》(散文),寫于1975年12月9日;刊于《陜西文藝》1976年第1期;

《父子倆》(短篇小說),刊于《陜西文藝》1976年第2期。

《難忘的24小時——追憶周總理1973年在延安》(《周總理回延安》)(散文),寫于1977年1月,與曹谷溪合作;刊于《陜西文藝》1977年第1期。

《不會作詩的人》(短篇小說),寫于1977年11月11日;刊于《延河》1978年第1期。

《工農兵奮勇打先鋒》(歌詞),刊于《山花》1974年6月第31期。

《在新生活面前》(短篇小說),刊于《甘肅文藝》1979年第1期。

《今日毛烏素》(詩歌),刊于《山花》1979年5月23日。

《夏》(短篇小說),寫于1979年4—5月,西安;刊于《延河》1979年第10期。

另外,生前未刊稿有:

《蟠龍壩》(歌劇,與陶正合作),寫于1970年;

《促拍滿路花新鎮(zhèn)》(詩歌),寫于1972年1月23日;

《第九支隊》(歌劇,與聞頻合作),寫于1972年8月20日;

《我們生活在楊家?guī)X》(歌詞,路遙執(zhí)筆),寫于1973年12月;

《唱給毛烏素》(詩歌),具體寫作時間待考。

書信4封,《致海波》。

2

1980年5月,應《當代》編輯部邀請,在北京修改《驚心動魄的一幕》。

1981年夏秋之際,完成中篇小說《人生》初稿。

1981年,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

1982年,《人生》在《收獲》1982年第3期發(fā)表。

1982年,離開《延河》編輯部,成為作協專業(yè)作家,開始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期間,開始構思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的寫作。

1983年,《人生》獲《當代》中篇小說獎,全國第二屆中篇小說獎。

1984年,開始為《平凡的世界》做寫作前的準備工作。

1985年秋,到銅川陳家山煤礦開始寫作《平凡的世界》。年底,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稿。

1980年至1985年,已確切考證到的作品(只收入生前發(fā)表過的書信)有39篇。包括有小說(中短篇)17篇、散文(隨筆)14篇、發(fā)言稿(演講稿)4篇、訪談4篇、書信40篇、序跋一篇、電影劇本1部(以發(fā)表時間為序):

《驚心動魄的一幕》(中篇小說),刊于《當代》1980年第3期。

《匆匆過客》(短篇小說),刊于《山花》(貴州)1980年第4期。

《病危中的柳青》(散文),寫于1980年4月12—13日;刊于《延河》1980年第6期。

《青松與小紅花》(短篇小說),寫于1979年8月,延安;刊于《雨花》1980年第7期。

《賣豬》(短篇小說),刊于《鴨綠江》1980年第9期。

《姐姐》(短篇小說),寫于1980年10月,西安;《延河》1981年第1期。

《月下》(短篇小說,又名《月夜靜悄悄》),寫于1980年;刊于《上海文學》1981年第6期。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發(fā)言稿),在1981年6月25日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在西安舉行茶話會上的講話???981年7月15日《文學簡訊》(總11期)。

《風雪臘梅》(短篇小說),刊于《鴨綠江》1981年第9期。

《關于作家的勞動》(散文),刊于《延河》1982年第1期。

《人生》(中篇小說),1981年夏天在陜北甘泉完成初稿,秋天改于西安、咸陽,冬再改于北京,刊于《收獲》1982年第3期;《新華文摘》1982年第9期轉載;《中篇小說選刊》1982年第5期轉載。

《痛苦》(短篇小說),寫于1981年12月,北京;刊于《青海湖》1982年第7期。

《面對著新的生活》(《致〈中篇小說選刊〉》)(隨筆),寫于1982年7月11日,西安;刊于《中篇小說選刊》1982年第5期。

《在困難的日子里》(中篇小說),寫于1980年冬—1981年春;刊于《當代》1982年第5期。

《關于中篇小說〈人生〉的通信》(書信),寫于1982年8月21日,西安;刊于《作品與爭鳴》1983年第2期。

《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隨筆),寫于1983年3月,北京;刊于《青年文學》1983年第3期。

《東拉西扯談創(chuàng)作》(演講稿),1982年10月在作協分會舉辦的短篇小說講習班的演講;刊于《文學簡訊》1983年第2期。

《這束淡弱的折光——關于〈在苦難的日子里〉》(隨筆),寫于1982年12月,西安;刊于《中篇小說選刊》1983年第2期。

《使作品更深刻更寬闊些——就〈人生〉等作品的創(chuàng)作答讀者問》(漫談小說創(chuàng)作——在《延河》編輯部青年作者座談會上)(訪談稿),寫于1983年3月16日,陜西省文化廳招待所;刊于《文學報》(第25期)1983年8月25日。

《談獲獎中篇小說〈人生〉的創(chuàng)作》(訪談稿),路遙、王愚,刊于《星火》1983年第6期。

《柳青的遺產》(隨筆),寫于1983年4月9日,上海;刊于《延河》1983年第6期;

《要有真情實感——讀〈剪鞋樣〉》(隨筆),刊于《長安》1983年第8期。

《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中篇小說),于1982年10月寫于陜北甘泉,11月改于西安、咸陽,1983年4月再改于上海;刊于《小說界》1983年中篇專輯。

《嚴肅地繼承這份寶貴的遺產》(發(fā)言稿),1982年5月23日,在陜西省文藝界紀念《講話》發(fā)表40周年大會上的發(fā)言;選入《五月的楊家?guī)X》,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人生》(電影劇本),刊于《電影新時代》1983年第5期,《電影選刊》1984年第1期選載。

《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篇小說),寫于1983年9月,榆林;刊于《文學家》1984年第1期。

《看評劇〈人生〉》(隨筆),刊于《西安晚報》1984年2月5日第3版。

《對當前農村題材創(chuàng)作的幾點認識》(隨筆),刊于《陜西文學界》1984年第2期。

《生活詠嘆調》(短篇三題),寫于1984年5月,西安;刊于《長安》1984年第7期。

《頑強而執(zhí)著地追求》(隨筆),刊于《大眾電影》1984年第9期;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短篇小說),刊于《鐘山》1984年第5期。

《關于電影〈人生〉的改編》(隨筆),刊于1984年。

《小說創(chuàng)作問答》(訪談稿),收入《當代作家談創(chuàng)作》(孟繁華匯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4年。

《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短篇小說),刊于《西安晚報》1985年3月31日。

《東拉西扯談創(chuàng)作二》(散文),刊于《陜西文學界》1985年第3期。

《答〈延河〉編輯部問》(訪談稿),寫于1984年12月,西安;刊于《延河》1985年第3期。

《注意感情的積累》(隨筆),刊于《文學報》1985年12月19日。

《〈路遙小說選〉自序》(序跋),寫于1985年春節(jié),刊于《小說評論》1987年第1期。

另外,生前未刊稿有:

《十年——寫給〈山花〉》(散文),寫于1982年5月15日,延安。

書信40封,《致海波》(10封)、《致劉茵》(1封)、《致史小溪》(3封)、《致張興元》(3封)、《致商丘地區(qū)宣傳部》(1封)、《致劉鳳梅》(2封)、《致申沛昌》(1封)、《致李炳銀》(2封)、《致楊明春》(1封)、《致孟偉哉》(1封)、《致王維玲》(9封)、《致曹谷溪》(6封)。

期間出版著作有:

《人生》,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

《當代紀事》,重慶出版社,1983年。

《路遙小說選》,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姐姐的愛情》,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年。

3

1986年上半年,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稿。

1986年11月,《花城》第6期發(fā)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1986年冬,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一稿。次年夏,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稿。

1987年冬,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一稿。

1988年5月25日,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三稿。

1991年3月30日,《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1991年冬至1992年春,寫作《早晨從中午開始》。

1992年春,開始編選五卷本《路遙文集》,并完成《〈路遙文集〉后記》。

1992年8月6日,從西安乘火車到延安,下火車后直接住進延安地區(qū)人民醫(yī)院。

1992年9月5日,從延安乘火車返回西安接受治療,18:30分下火車后直接住進西京醫(yī)院。

1992年11月17日8點20分,在西安西京醫(yī)院病逝。

1986年至1992年,已考證到的文學作品有53篇。包括有長篇小說1部、散文(隨筆)19篇、發(fā)言稿5篇、序跋10篇、訪談1篇、自傳1篇、報告文學1篇、書信15封(以發(fā)表時間為序):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花城》1986年第6期;

《〈路遙小說選〉自序》(序),《小說評論》1987年第1期;

《從〈人生〉談創(chuàng)作——作家路遙答文學愛好者問》(訪談稿),《解放軍報》1987年第11期;

《〈人生〉法文版序》(序),寫于1987年6月6日,西安;刊于《小說評論》1987年第5期;

《冷靜中的燃燒》(隨筆),《〈遠去的涼風埡〉短評》,《延河》1987第7期;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黃河》,1988年第3期;

《路遙小傳》(自傳),《當代中國作家百人傳》,求實出版社1989年;

《出自內心的真誠》(隨筆),《當代中國作家百人傳》,求實出版社1989年;

《在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的致辭》(發(fā)言稿),1991年3月;

《喬維新的中國畫》(隨筆),寫于1991年初春;刊于《文學報》1991年第18期;

《〈春夜靜悄悄〉序》(又名《〈劉鳳梅小說選〉序》),寫于1991年初春,西安。

《〈蕭煥畫集〉序》(序),寫于1991年7月11日,西安;《蕭煥畫集》(蕭煥著),陜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

《在延川各界座談會上的講話》(演講稿),1991年9月26日,在延川縣委會議室作文學創(chuàng)作輔導報告,后根據錄音整理。

《追悼杜鵬程》(杜鵬程——燃燒的烈火)(散文),《延河》1992年第1期;

《李星:擁有生活的批評》(《藝術批評的根基》)(隨筆),寫于1991年10月18日,西安;刊于《文學自由談》1992年第1期;

《少年之夢》(散文),寫于1991年冬,西安;《少年月刊》1992年第2期;

《早晨從中午開始》(隨筆連載),寫于1991年初冬—1992年初春,西安;刊于《女友》1992年第5—10期;

《東方新傳奇》(報告文學),路遙、邢小利,《小說評論》1992年第4期;

《〈黃河潮〉序》(序),寫于1990年1月11日;《黃河潮》(劉仲平著),陜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

《〈我的陜北〉序》(《土地的尋覓》),《我的陜北》(曹谷溪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路遙文集〉后記》(跋),寫于1992年春,西安;5卷本《路遙文集》由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生前未刊稿有:

《致蘇聯青年近衛(wèi)軍出版社》(隨筆),寫于1988年11月3日,西安。

《〈農民的兒子〉序》,寫于1989年4月1日,西安電影制片廠大酒店。

《惠懷禮的攝影藝術》,寫于1991年初春,西安。

《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隨筆),1991年3月14日。

《在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的致辭》(發(fā)言稿),1991年3月。

《文學·人生·精神》(西安礦院演講稿),張伯龍根據錄音整理,1991年6月10日。

《寫作是心靈的需要》(《女友》91之夏筆會上的演講稿),演講稿整理,1991年8月26日。

《〈高原之星〉序》(序),寫于1991年冬,西安。

《〈塞上雄風〉序》(序),寫于1991年冬,西安。

書信15封,《致楊明春》(1封)、《致蔡葵》(4封)、《致王寶成》(1封)、《致劉建勛》(1封)、《致葉詠梅》(1封)、《致李金玉》(4封)、《致王蓬》(1封)、《致高玉濤》(2封)。

另外,有《關于電影〈人生〉的改編》(隨筆)、《需要什么》(隨筆)、《無聲的洶涌——讀李天芳、曉雷著〈月亮的環(huán)形山〉》(隨筆)、《關注建筑中的新生活大廈》(隨筆)、《希望“受騙”往往真的受騙》(隨筆)、《答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問》(隨筆)、《我與廣播電視》(隨筆)、《答陜西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問》(隨筆)、《答〈家庭教育〉記者問》(隨筆)、《張文遠這個人》(隨筆),寫作時間待考。

期間出版著作有: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

《人生》(連環(huán)畫),孫為民、聶歐繪,中國連環(huán)畫出版社,1989年。

《早晨從中午開始》,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

4

路遙逝世后,5卷本《路遙文集》由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收有路遙大部分的作品,首次平裝印刷5000冊、精裝印刷1000冊,目前見到最晚的一次印刷是1996年1月第7次印刷,累計印刷50000冊。1993年,陜西人民出版社還同時推出《路遙中篇小說名作選》。時隔兩年后的1995年12月,陜西人民出版社以上下兩冊的形式,再次出版《路遙文集》,首印為20000冊。各種版本的《路遙文集》出版后進行過多次加印。2000年9月,廣州出版社和太白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的《路遙全集》,至2003年12月,這一版的《路遙全集》進行了第4次印刷。2005年5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5卷本的《路遙全集》,首印5000冊。期間,路遙作品出版混亂,有多家出版社出版路遙作品的單行本,其中以《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從中午開始》居多。2009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于推出《平凡的世界》、《人生》在一年的銷售時間里分別累計銷售10萬多套(冊)。2010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又推出了六卷本的《路遙全集》,分別是中短篇小說集《人生》、《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散文、劇本、詩歌合集《早晨從中午開始》,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三卷本)。從《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至今,路遙作品著作版本之多、銷售量之久、銷售量之大,在中國當代當作家里實屬罕見,被稱之為“路遙現象”。

1992年之后,根據路遙作品改編的連環(huán)畫也多次出版。1995年1月,張春生改編、李志武繪的《平凡的世界》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重新出版;2004由孫為民、聶歐繪的《人生》重新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08年進行了再版。

2007年11月17日,延安大學舉辦了“路遙逝世十五周年紀念暨全國路遙學術研討會”,同日路遙文學館在延安大學揭牌并正式對外開放;2010年,由陜西榮禾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吳建榮投資拍攝的紀錄片《路遙》先后在在鳳凰衛(wèi)視、中央電視臺多次播出;2011年12月3日,路遙紀念館在清澗縣王家堡村開館;2011年,傅博創(chuàng)作的電影文學劇本《路遙》在《電影文學》2011年第18期刊出。2012年12月1日,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魯迅文學院和《收藏界》雜志等單位主辦的“中國文學回望與思考——紀念路遙逝世2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中國現代館舉行。

路遙研究現狀

路遙的創(chuàng)作始于上世紀“文革”期間,止于1992年,期間創(chuàng)作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多種,但由于產生較大影響的是他的小說,因而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所以,梳理路遙研究的評論文章,重點是梳理路遙的小說研究。根據路遙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1980年之前“文革”期間的創(chuàng)作作為路遙文學創(chuàng)作的準備期,故另當別論,暫不專門列入研究。為此,路遙研究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1980年至1985年,此時期是路遙小說研究的起步期;第二個時期是1986年—1992年,此時期是路遙創(chuàng)作研究走向成熟的發(fā)展期;第三個時期是1993年—2012年,“路遙”研究的成熟期。

1

第一個時期(1980—1985)即路遙研究的初級階段。期間代表小說有《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難的日子里》。1981年的評論文章主要針對《驚心動魄的一幕》展開評述。其中有《讀〈驚心動魄的一幕〉》(樊高林《當代》1981年第2期)、《不要忘了這一幕——讀路遙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李炳銀《陜西日報》1981.4.28)、《論路遙的小說創(chuàng)作》(白描《延河》1981第12期)、《艱苦的探索之路——談路遙的創(chuàng)作》(李星《文藝報》1981年第17期)。評論文章主要集中在路遙創(chuàng)作的小說不像一般反映“文革”小說那樣具有概念化,反面角色描寫立體化,是同期文革小說所不及的。

1982年《人生》在《收獲》第3期發(fā)表,這個時期開始幾乎所有關于路遙的評論文章都集中在這個中篇小說上,一直持續(xù)到《平凡的世界》的發(fā)表。1982年10月7日的《文匯報》集中刊登了關于小說《人生》的一組評論:曹錦清《一個孤獨的奮斗者形象——談〈人生〉中的高加林》、梁永安《可喜的農村新人形象——也談高加林》、邱明正《贊巧珍》;1983年《青年文學》第1期也集中刊發(fā)了一組關于《人生》的評論文章:唐摯《漫談〈人生〉中的高加林》、蔣蔭安《高加林悲劇的啟示》、小間《人生的一面鏡子》;1983年第1、2期的《作品與爭鳴》刊登了“中篇小說《人生》及其爭鳴”:席揚的《門外談〈人生〉》、謝宏《評〈人生〉中的高加林》、陳駿濤《談高加林形象的現實主義深度——讀〈人生〉札記》、王信《〈人生〉中的愛情悲劇》、閻綱《關于中篇小說〈人生〉的通信》。除了上面集中刊發(fā)外,具有代表性評論文章還有:《農村新女性的啟示——評〈人生〉中的劉巧珍》(吳宗蕙《新文學論叢》1983年第1期)、《高加林和劉巧珍——〈人生〉人物談》(蔡翔《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3年第1期)、《大學生眼里看〈人生〉》(《延河》1983第3期)、《執(zhí)著而嚴肅的藝術追求(評路遙的小說創(chuàng)作)》(白燁《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3年第5期)、《在交叉地帶耕耘——論路遙》(王愚《當代作家評論》1984年第2期)、《高加林論》(李劼《當代作家評論》1985年第1期)、《試析〈人生〉中高加林的典型形象》(王曉軍《藝譚》1985年第1期)、《試談高加林藝術形象的美學意義》(姜建生《上饒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從比較中看〈人生〉的借鑒與繼承》(于洪笙《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于連和高加林》(于洪笙《外國文學研究》1986年第3期),等等。

從小說《人生》評論文章的主題來看,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對人物形象研究分析,主要是高加林與劉巧珍,其中高加林引起廣泛的注意。《人生》的發(fā)表,是路遙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最大突破和轉折點,也是新時期小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一次最大創(chuàng)新。很多評論文章從道德角度對這個人物進行評判。甚至,由高加林引發(fā)了當時青年們如何正確去對待人生問題的討論。有評論者甚至忽視這一人物形象的文學價值,對人物形象進行了傳統(tǒng)倫理道德式的批判。二是從歷史和社會發(fā)展角度出發(fā)指出高加林這一人物存在的合理性,從文學的角度對人物進行了全面而客觀的分析。三是公眾認為劉巧珍是一個具備傳統(tǒng)女性美好品質的形象,甚至她身上思想落后的一面被她美好的一面也所遮蔽。四是路遙對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與借鑒。

小說《在困難的日子里》發(fā)表在《當代》1982年第5期?!懂敶?983年第2期“讀者之頁”刊登的《〈在困難的日子里〉給人以思索和啟迪》提到,“《在困難的日子里》發(fā)表以后,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現摘錄幾封來信如下。四川省甘孜州巴唐縣農牧局宋濤在來信中說:‘《在困難的日子里》一下子揪住了我的心,我飽含著眼淚一口氣讀了兩遍。這篇非凡的作品,給了我從未有過的、新的啟迪。作品沒有回避矛盾,而是如實地將歷史的真實再現在人們的眼前?!@篇佳作對八十年代的青年人來說,無疑是難得的、受益匪淺的生動的一課?!薄敖K連云港八三○七五部隊教導隊朱付來說:‘……我覺得這篇小說是路遙的又一篇成功的作品,比他的《人生》還要成熟,語言更加錘煉,感情更加豐富,可以說是《人生》的姐妹篇?!背俗x者給予的高度評價,評論家雷達在《現實感與歷史感的溝通——關于〈在困難的日子里〉和〈有意無意之間〉的聯想》中評價:“《在困難的日子里》是一部更加富于深厚的力度的作品,它的特殊的價值目前還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黝}的現實性,是與作者對整個時代生活的深刻認識分不開的?!?/p>

2

第二個時期(1986—1992)是路遙創(chuàng)作研究走向成熟的發(fā)展階段。從《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發(fā)表到1992年路遙逝世,在這一期間,路遙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一部一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一部關于創(chuàng)作與人生回憶的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梢哉f,這兩部作品的完成,是以路遙自己的作品與生命實現了完整的人生價值。所以,這一時期研究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評論集中在路遙的長篇《平凡的世界》上,并且觀點多樣而系統(tǒng),是邁向成熟穩(wěn)步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時期。盡管評論家所持的批評方法、批評觀念、批評角度、標準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對《平凡的世界》的研究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思想與形式上的評述,包括內在思想與外在形式。二是對小說中人物形象分析,多集中在對孫少安、孫少平兄弟的分析。三是這一時期采取新的理論視角對路遙小說展開研究??傮w來看,這一時期大多數文章的結論都是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期結論的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總結研究,創(chuàng)新性的結論較少。

1987年第5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集中刊發(fā)了一組評論:《一部具有內在魅力的現實主義力作——路遙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討論會紀要》(一評)、《直接經歷著歷史的人民——評路遙的長篇新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王愚)、《無法回避的選擇——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理性意識——路遙小說的熾熱點》(李星)。另外《小說評論》1987年第3期上刊發(fā)了《現實主義的新收獲——論《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曾鎮(zhèn)南)、《孫少安和孫少平》(丹晨),之后有《在苦難意識中展示人的內在性——側評〈平凡的世界〉的藝術追求》(常智奇)、《詩與史的恢宏畫卷:評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雷達)、《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路遙論》(李星)、《矛盾交叉:路遙文化心理的復雜構成》(李繼凱),等等。另外,這一時期評論家開始了路遙的比較研究,但僅是起步階段。集中于路遙與同時代作家的比較分析研究,如《價值的迷津——讀張承志、路遙、張煒的小說》(靳原)。

3

第三個時期(1993—2012)是“路遙”研究的成熟階段。路遙去世后,路遙的研究從特定的現實主義理論模式下進一步“解脫”,呈現出多元化的研究特性。在當代作家中,既有嚴謹的學術論文、高校課題研究,有以“路遙”命名的電影文學劇本的發(fā)表、紀錄片在全國的播放,而且這一階段又有以路遙命名的文學館、紀念館先后開館,屈指算來,受到如此關注的當代作家僅路遙一人。

從評論文章的主題來看,這個時期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一是從文化角度研究。二是社會轉型時期“農城交叉”的歷史視角研究。這個領域是研究路遙的重要單元。三是女性主義角度的研究。對路遙小說中存在男權意識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女性自覺不自覺的成為男權文化的消費者和實踐者。四是比較研究的角度。研究者們把路遙與本土作家陳忠實、賈平凹的比較研究,極大擴展了路遙研究的視野。五是路遙生平事跡的刊出。包含生平、事跡的考證以及影像資料。

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文論有:《路遙的意識世界》(肖云儒《延安文學》1993年第1—2合刊)、《論路遙人格的形成及其特征》(彭雷生《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賈平凹、路遙創(chuàng)作文化心態(tài)比較》(韓魯華《唐都學刊》1995年第2期)、《路遙的鄉(xiāng)土情結》(趙學勇《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逃離與回歸:對〈人生〉中男權意識的剖析》(劉傳霞《濟南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路遙與外國文學》(宗元《小說評論》(1998年第6期)、《論路遙的農本文化意識的表現》(張喜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1期)、《人生的悲?。涸谖膶W與生命舞臺上——路遙小說的文化意蘊》(陳占彪《西北師大學報》,2000年第4期)、《路遙研究述評》(梁向陽《延安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路遙文學的風土背景——路遙與陜北》(安本實《濟寧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第5期)、《路遙的宗教情結》(賀智利《小說評論》2005年第2期)、《路遙:文學戰(zhàn)場上的“紅衛(wèi)兵”》(張紅秋《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路遙現象”的當代啟示》(汪德寧《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年第4期)、《路遙的自我意識和寫作姿態(tài)》(楊慶祥《南方文壇》2007年第6期)、《“交叉地帶”的描寫——評路遙的初期短篇小說》(安本實《當代文壇》2008年第2期)、《路遙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陳澤順《延安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路遙創(chuàng)作年表》(文學界》2010年第4期)、《路遙的遺產》(秦客《榆林日報》2011年11月15日第6版)、《文學年譜框架中的<路遙創(chuàng)作年表>》(程光煒《當代文壇》2012年第3期)、《閱讀路遙:經驗和差異》(楊慶祥《南方文壇》2012年第5期)以及八集紀錄片《路遙》(2010年吳建榮制片、田波執(zhí)導)、電影劇本《路遙》(傅博《電影文學》2011年第18期),等等。

除此之外,近年來關于“路遙”研究的碩士論文近百篇,如《守望于“城鄉(xiāng)交叉地帶”:論路遙小說的藝術張力》(閻慧玲,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路遙與陳忠實小說比較研究》(龐永厚,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路遙現象”研究》(于麗萍,遼寧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路遙小說中的故事研究》(邵向陽,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等等。博士論文有《斷裂地帶的精神流亡——路遙小說的空間結構、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義》(石天強,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博士論文)、《“柳青的遺產”:“交叉地帶”的文學實踐——路遙論》(楊曉帆,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博士論文)。

除了學術研究文章外,這個期間產生了6部研究著作:《生命從中午消失——路遙的小說世界》(趙學勇,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路遙評傳》(王西平、李星、李國平,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年出版)、《魂斷人生——路遙論》(宗元,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出版)、《黃土地的兒子——路遙論》(賀智利,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年出版)、《路遙的小說世界》(閻慧玲,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版)、《斷裂地帶的精神流亡》(石天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研究資料匯編3部:《路遙研究資料》(雷達主編,李文琴編選,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路遙研究資料匯編》(馬一夫、厚夫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路遙評論集》(李建軍、邢小利編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回憶文集7部:《路遙在最后的日子》(航宇,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星的殞落——關于路遙的回憶》(曉雷、李星編,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路遙紀念文集》(劉仲平編,內部資料)、《不平凡的人生》,榆林路遙文學聯誼會編,內部資料2003年版)、《路遙十五年祭》(李建軍編,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守望路遙》(申曉編,太白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路遙紀念集》(馬一夫、厚夫、宋學成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路遙再解讀——路遙逝世十五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08年);攝影集1部:《作家路遙》,鄭文華,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其它涉及研究著作8部:《神秘黑箱的窺視》,(暢廣元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秦地小說與三秦文化》,(李繼凱,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陜西當代作家與世界文學》,(韋建國、李繼凱、暢廣元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三個人的文學風景》,(梁穎,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現代性視野中的陜西當代鄉(xiāng)土文學》(吳妍妍,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文學氣象與民族精神》、《現實主義文學的時代張力》,(馮肖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011年版),《西部作家精神檔案》(李遇春,商務印書館2012版)。

綜觀1980年至2012年間的研究狀況,我們看到了一大批可喜的學術成就。特別是路遙逝世后,路遙及其作品被大量傳播,主流話語圈和文學批評界對路遙在文學史上地位卻一直處于“模糊”的坐標上。因此,分析現階段研究成果,以研究相關論文和著述為依據,對路遙精神研究、文本研究、現象研究的成果進行一次階段性梳理,展現出路遙研究現狀的概貌,以此得到學界更多關注,做出客觀、正確的評估;合理地在時代文學的背景中畫出路遙的文學坐標,使研究路遙的領域更加寬泛、本真。

猜你喜歡
山花路遙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入門級有意外的驚喜 Rotel(路遙)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擴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遙)RA-1592MKII
山花子
待到山花爛漫時
他是那樣“笨拙”和樸素——30多年后,我們?yōu)槭裁催€需要讀路遙?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圣潔的山花
寫給遠去的路遙
秋天東山花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