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津
小學階段習作教學中一直都存在著“老師不教,學生不改”的現(xiàn)象。這種看似學生自由習作、天性發(fā)揮的教學,使很多學生的習作水平一直處于原生態(tài),其實質(zhì)是一種實效性很差的“放羊”式教學。
面對這樣的習作成果,很少有學生認為自己的文章是作品,很少有學生對自己的文章充滿自信。這一點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深有體會。學生會閱讀,會說別人的文章如何好,但不會評價自己的文章,不能給自己的文章一個比較中肯的評價。
畢竟習作是一種訓練,是一種習得,沒有自發(fā)的習作興趣,沒有好的引導,沒有自主的探求修改,那些所謂的自由習作時間只是白費。如何解決上述問題,達到一種“教師巧教,學生愛寫”的效果呢?筆者在教學的實踐中找到了這樣一種途徑:將閱讀批注與習作教學有機結(jié)合起來,把批注遷移到習作環(huán)節(jié)中,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自主性,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使習作教學的實效性得到提高。
做法簡單,可以分以下四個步驟:
1.閱讀批注遷移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經(jīng)常采用批注閱讀的教學形式,在教師適當?shù)闹笇?,通過“自主預習批注,主題化閱讀批注,帶著批注重讀課文,與大家交流批注心得”等形式完成對文章的學習品讀,這期間也包括了謀篇布局、寫作順序、寫作方法等內(nèi)容的領(lǐng)悟。學生的書本上自然留下了一段段批注,文字上可能略顯稚嫩,但其作用是可以箭指雙雕的。教師在同組課文之后的習作訓練中,要求學生先整理自己在閱讀中的批注,看看作者的哪些寫作順序、寫作方法是自己可以借鑒學習的,這樣教師就可以在閱讀中教習作,在習作中驗證學生的閱讀所得,可以巧教。學生對批注的整理是一個自主的探求過程,雖然每個學生的閱讀領(lǐng)悟能力不同,但是這樣的遷移讓每個人都會有所思考。
2.多元習作批注
通過折疊,在作文本右邊留下至少二分之一的空位,學生在左邊習作。習作完成之后,組織學生在課后進行多元化習作批注:對自己的文章進行自我批注,請別的同學或老師批注自己的文章。要求一篇文章至少有三個人以上的批注。
3.自主習作修改
學生根據(jù)自己作文里的批注,修改文章,特別是批注中的質(zhì)疑、批判內(nèi)容。如果是批注者誤讀了自己的文章,則在該批注旁邊再次批注,進行說明,力求讓這位讀者看到自己的批注之后,正確領(lǐng)悟自己的習作意圖。
4.批注交流評價
每一次批注習作活動的最后,要組織一次批注交流與評價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著重在于習作批注方面的交流,交流內(nèi)容可以包括:誰的批注是最有用的,使作者產(chǎn)生修改的靈感;誰的批注是最經(jīng)典的,能解讀作者的心意;誰的批注是最具創(chuàng)意的,在作者想不到的地方寫出自己的看法。
上述四個步驟可視情況進行循環(huán)。教師嘗試這樣的閱讀批注與習作教學結(jié)合,將批注引入習作教學的評價、鑒賞與修改的環(huán)節(jié)。讓批注走進習作,其作用是點睛的。
一、批注意識彌補習作的構(gòu)思缺失
批注自己的文章是一種態(tài)度。以往的習作,學生感覺是要交一篇作文作為作業(yè),很多學生寫完作文就不管了,等著老師的最后給分,這種對自己文章只是完成任務的習作態(tài)度,決定了作文的質(zhì)量。他們很難想象,自己的文章也可以像他們所閱讀的那些課文一樣有批注。一旦讓很多學生批注自己的文章,他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文章鮮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有的只是一種應付檢查的態(tài)度。有了批注的要求,那一刻他們開始對自己以后的作文有了新的定義——我的習作是作品,是真正的文章,也是供他人閱讀批注用的。
這種意識上的改變是十分重要的。為了獲取好的批注評價,學生在提筆之前會更加慎重,會很自然地借鑒來自課文的那些批注信息,會思考“為什么我閱讀的課文能得到那些精彩批注呢;我如何借鑒那些我在閱讀中學到的本領(lǐng);怎樣讓我的讀者喜歡我的文章,在我的文章中找到亮點”等,開始有了習作前構(gòu)思的意識。
為什么閱讀的課文能得到那些精彩批注呢?關(guān)鍵就在于作者所運用的那些寫作的技巧。學生參考閱讀課文時的批注,就可以不用空洞地給自己提“我要把文章寫好”的要求,直接與曾經(jīng)閱讀批注過的文章結(jié)合進行構(gòu)思練習就可以了。
以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七組課文為例:整組課文都是寫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在習作方面的要求融合在“學生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和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這一單元提示中。本組課后的習作訓練就是寫關(guān)于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看圖片報道寫鴨媽媽請巡警救小鴨的故事,或者寫自己知道的關(guān)于動物的故事。
我們看到,學生作為讀者在本組課文中這些地方寫下了批注:《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中嘎羧在閣樓下、在打洛江畔的一舉一動;《跑進家來的松鼠》中那一件件俏皮的事;《金色的腳印》的結(jié)尾那閃著金色光芒的腳印;《老人與海鷗》中老人深情的描述,海鷗天使般的守護……整理這些批注,回讀這些批注所對應的文字,給了學生習作的努力方向。寫前學生們也會進行構(gòu)思參考,寫出屬于自己的關(guān)于小動物的故事,達成自己的習作目標。
二、批注行為完善習作的自我修改
以往的習作過程并沒有批注一說,寫完之后就是修改:要求自己修改,同學相互修改,教師修改。很多學生寫而不改,一次性成文,把修改交給了別人或是老師。老師批改之后,學生并沒有主動地進行再次修改,就像完成一件苦差事似的把文章丟在一邊就不管了。這樣的做法直接影響到習作的質(zhì)量。
有了批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對自己的文章有了新的認識,在潛意識中,他們想要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以期獲得他人或老師最好的批注。這樣一來,修改也就變得主動起來,平時習得的修改方法也就會被反復使用,直至最后成為自己的習作技能之一。
更重要的是,他人的批注不僅僅是對文章的評價,還有來自讀者的質(zhì)疑、建議等等,根據(jù)這些批注,學生就有了修改的方向。學生單某從來習作拖拖拉拉,能少寫幾個字絕不會多寫,每次的習作他交出來就是一篇“短褲衩”。有了批注,這位小作者在那些同學的批注督促下,不斷修改,那些被他一筆帶過的精彩之處慢慢地變得具體生動起來,結(jié)果他的作文在幾次循環(huán)之后,居然成為班級中的上佳之作。這就是因為單某的作品意識增強,愿意多改,爭取引起他人對自己文章的興趣,獲得更有檔次的批注。用他自己的話來講那就是:“現(xiàn)在沒人給我修改,只有對我的批注,別人文章的批注都是說他們有多好,給我的盡是疑問,我還要一點一點地解答,還不如直接自己改一改,寫出來就是了?!?/p>
三、批注交流營造習作的學習氛圍
和同學進行批注的交流,時間是不固定的,拿到文章隨時批注,隨時交流,批注者有一種文學鑒賞家的驕傲,被批注者自有一些忐忑,有時看法大相徑庭,爭執(zhí)也就在所難免。這種純文學的交流爭執(zhí),讓學生、師生之間有一種隨時隨地學習的感覺。這樣的氛圍可以慢慢消除習作引發(fā)的那些畏懼,成為一種自發(fā)性的研討。
這種批注形式的交流還要關(guān)注一些學困生的苦惱,只要教師做一個簡單的“甲乙丙”搭檔的形式就可以解決。兩個水平相當?shù)暮⒆酉嗷ソM隊,一起帶動一名學習上有困難或是不自覺的學生,三人成隊,與其他團隊交流,相互交流閱讀各自的作文,進行各類批注行為。課間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畫面:甲乙倆人一定要丙說點什么、寫點什么在別人的文章旁邊,而丙在同齡人的督促下,表現(xiàn)得一點都不“學困”,有時還有經(jīng)典批注,讓人刮目相看。同時,這些學困生在課堂上學習表現(xiàn)也認真了許多。特別是閱讀課上,他們汲取別人的經(jīng)驗,從模仿到自我表述,慢慢地也在成長。這種濃濃的學習氛圍只是因為師生們有了一個將批注這一傳統(tǒng)閱讀形式淋漓盡致發(fā)揮的舉動。
四、批注習慣促進習作的水平提高
批注本身就是一種言語的表達,不管是閱讀時的批注,還是被遷移至習作環(huán)節(jié)中的批注。不斷地批注就是不斷地訓練書面語言表達的能力。如何欣賞別人的文章,有針對性地進行批注;如何將自己的批注意思簡要表達清楚,這都是一種習作的訓練。
學生在這樣的批注氛圍中,自發(fā)地閱讀,自主地習作,評價他人,評價自己,一旦形成了習慣,也就能不斷促進學生的習作能力與水平的提高。
通過批注遷移習作的閱讀巧教,促使學生把自己的每一次習作視為作品的展示,將有形的批注內(nèi)化為無形的構(gòu)思,從而提醒自己在下筆之前就有所思考,努力為自己的習作構(gòu)建亮點,在不斷的批注嘗試交流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主動地進行修改。“讓批注走進習作教學”達成了筆者最終的教學目的——教師巧教,學生愛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