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龍
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盡管喊了多年,但在目前的實際教學中,重教輕學的思想依然嚴重,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制約著學生的發(fā)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多年形成的僵化模式,不能在教學中換位思考。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備課、上課、評價。不能感受學生在學習時的困惑心態(tài)。
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精心備課。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設計者,用怎樣的理念和知識儲備做好課前準備,是教師需要反復探討和思考的問題。但是好多教師在備課時,站在教師的角度,只考慮如何在知識點上拓寬、挖深、求全。上課時縱橫千里,好似揮灑自如。殊不知,一個教師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打轉多年,本專業(yè)的積淀遠遠是學生不能比擬的。當學生如墜五里霧中不知所云時,對學生橫加指責。所以在備課時,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在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放低起點,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因為學生是首次接觸相關知識點,需要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螺旋上升,這既符合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授課和組織課堂。一班學生由于先天素質和教育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和智力,這就決定了他們接受同一知識時的千差萬別。教師授課時一定要尊重學生個體特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fā)學生的知識潛能。教學應該是喚醒和激勵,不應該是強制和灌輸。但是很多時候教師在授課時,不考慮每個學生接受知識的個體差異,按照教案的程序千篇一律講解,結果大部分學生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就遠遠甩在了后面,學生在心里心急如焚,教師卻難以感覺。所以教學過程的快慢要時時關注學生的接受程度,必須站在學生初學者的地位上嚴謹教學。要特別關注學生的知識底蘊和個體差異,要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在接受知識時的困難予以表達。
三、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評價學生。評價學生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確恰當?shù)脑u價將是學生繼續(xù)前行的號角,失當?shù)脑u價將摧毀一個學生前進的道路。評價有教學過程的評價和教學結果的評價,教學過程的評價主要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回答、討論結果、作業(yè)結果、聽課態(tài)度等。教學結果的評價主要是指測驗和考試結果。評價時必須從學生的學習程度和學習能力出發(fā),恰當定性個體差異的學生。不能對學習后進的學生參照學習先進的同學數(shù)落評價,更不能以自己的教學期望值否定評價。有些學生用盡了非智力因素諸如刻苦、勤奮但學習效果仍然很差,但教師作為教育者的心態(tài)只能激勵引導,不能完全否定。所以,必須換位思考,用學生的視角看待學生,用學生切身的感受激勵學生。
四、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教學計劃和策略原本就是按照教材和學情制定出來的,但是計劃不如變化,學情是動態(tài)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如果盡管拿著僵死的教學計劃而不去調整,教師對變化了的學情渾然不知,教學計劃已經不適合學情的要求,教師還在固守老套套,此時教和學就嚴重脫節(jié)。所以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教學計劃和策略要隨著學情的變化而變化,“唯計劃而不唯計劃”,“有法中無法”,這些辨證的教學觀點準確的反映了要隨學情的變化不斷調整教學策略。
五、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校正學習方法。要做好一件事情有多種方法,學習過程中個性差異不同學生的學生適應的方法和思路就不一樣。教師往往會把自己得心應手的方法強加給學生,而當學生不能接受時要么橫加責備,要么心灰意冷。作家鄭淵潔談到教育時說過一句話:“好的教師用一百種方法教育一個學生,無用的教師用一個方法教育一百個孩子”,這準確說明了要站在每一個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的天資和智力,如何校正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問題。離開了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習慣,套用固定模式校正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一定是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