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采夫
我大學畢業(yè)的時候,正趕上世紀末,同學們倒沒什么末世情緒,也不太為工作和未來發(fā)愁,反正肯定都會有個工作。就我視野所及,那時候國企是沒人去的,銀行還可以,其他國企大多不景氣,公務員有人干,但只圖個鐵飯碗,沒別的期望值,為了賺錢,民營企業(yè)倒是不錯的去處。
我認識的人里,最優(yōu)秀的人只愿去四個地方:奧美、諾基亞、寶潔、南方報業(yè)。那時候,奧美不僅僅是個廣告公司,它是一代青年人的夢想之地,因為西奧多·羅斯福說過:不當總統(tǒng)就當廣告人。但最終我周圍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去那里,很多年后我問東東槍在哪里謀生活,回答說奧美,立即讓我敬仰不已。
那時諾基亞和摩托羅拉正是意氣風發(fā),一個朋友去了諾基亞,只管車,工資就已經(jīng)讓我們開了眼界。寶潔絕對是最熱的公司,盡管是賣香波和洗衣粉的,央視每天晚上深沉地來一句:“寶潔公司10周年”,高端大氣國際范兒一覽無余。寶潔只在重點大學招畢業(yè)生,錄取比例千里挑一,看當時的考題,我嚴重懷疑現(xiàn)在的公務員考試是模仿他們。南方報業(yè)更不用說,有理想的、有才華的和詩人都去了那里,當年我在南方報業(yè)門口憑吊了一下就走了,根本沒敢進去。
從我們的就業(yè)去向,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背景,國企普遍在困難期,朱镕基總理說要抓大放小,政府精兵簡政,鼓勵民營企業(yè),外企方興未艾,引領社會潮流,媒體空前繁榮。于是一流精英都去了外企和媒體,而政府相對低調。
在那個環(huán)境里,改革、創(chuàng)業(yè)、反腐敗、辦報紙、做社會的瞭望者,是當時的主流價值觀。也許是收入普遍不高,房子還沒市場化,都不在年輕人的目標之列。
訂制自己的小環(huán)境
回望改革開放30年的時候,人們都說上世紀80年代是理想主義的時代,是白衣飄飄的詩意年代,這話不假。而90年代的后幾年,雖然看上去俗了點,但也是市場經(jīng)濟的理想主義時代,以至于連醫(yī)院和學校都市場化,市場化的傳媒更是迎來黃金時期。再過十年,一切又全都變了。
當下,是什么價值觀呢?白巖松多次感慨,由于待遇一般,又失去了理想,媒體正流失一流人才,人文薈萃的盛況再沒有了。外企早已風頭不再,諾基亞快破產(chǎn)了,谷歌從中國撤了,蘋果正在被討伐,寶潔也就是個日化企業(yè),民營企業(yè)更是抬不起頭。優(yōu)秀的大學畢業(yè)生連出國都顧不上了,直撲國家部委,投入公務員隊伍,至少也去個央企,那里成了青年才俊的麥加。
其實,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價值觀,而人們必然被這個價值觀左右,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當一個社會發(fā)出它清晰的信號,無數(shù)人趨之若鶩,奮斗終生,都是值得理解并尊重的。把一套房子和一些鈔票作為奮斗目標,比一篇杰出的小說、白手起家的企業(yè)、改革社會的夢想是要庸俗許多,什么樣的國家,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就有什么樣的“中國夢”,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但問題的所在是你自己,如果你無法改變社會,至少不應該讓社會改變你,你究竟愿意被挾持,被訂制,還是堅持自己的價值觀,營造出一個小環(huán)境,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生活的能力,過上一種有價值、有趣甚至有快樂的人生呢?
有能力抵抗,才有能力快樂
如果你不愿意隨波逐流,又不知道該怎樣走,不妨觀察一些真正有意思的人,看他們是怎樣生活的。一些聰明的人一邊在體驗生活,一邊做著自己的事情;一些執(zhí)著的人放棄世俗的成功,選擇去為理想獻身;一些彪悍的人無視別人定下的標準,創(chuàng)造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一些溫和的人選擇潔身自好,守著方寸之地,與主流保持著距離。他們都是有意思的人。
例如:當所有人都說這個社會爛透了,他卻勸你做一個溫和的人,一個懷有希望的人,即使被調侃為唐僧也不改其心的是熊培云;當別人都說他是個胖子,他去爬七千多米的山,別人選擇不喝牛奶,他去跟蒙牛死磕的是王小山;高中生去教新東方英語,英語老師去辦思想網(wǎng)站,辦網(wǎng)站的去做音樂專輯,辦學校的去做手機是羅永浩;本來在大學蹭課后來自強不息成了娛樂紅人的是芙蓉姐姐……
總之這一切都有著相關性,都互為因果。一個不絕望的人、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有見識的人、一個有能力抵抗的人、一個可保衛(wèi)自己生活方式的人,才能夠不被社會改變,也只有成為這樣的自己,才算做好了準備去實現(xiàn)快樂的夢想。
人類不善于預測幸福
人類在預測幸福上常常存在兩個錯覺:一、外在世界的運轉方式是圍繞著我們的幸福而設計的。二、人類心理世界本身也是為獲得幸福而設計的。其實都不是。第一個錯覺體現(xiàn)了我們樸素的、與生俱來的“自我中心”偏見,讓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時,逃避和抱怨,而不是面對和接納現(xiàn)實。第二條錯覺讓我們誤以為,財富、美貌、年輕、健康、時尚……擁有那些社會文化努力標榜的東西,我們才能幸福。
享樂適應 我們會相信存在一勞永逸的幸福和快樂,只要我:買到那座大房子、娶到那個美人、得到那個職位、掙到那筆錢……可是都不會。這些事情會給我們帶來快樂,但這些快樂不會一直持續(xù)。通常我們會很快適應這種快樂,厭煩,并開始尋找新的變化。沒辦法,在享樂這件事上,人類還真是喜新厭舊。無論你是食不果腹還是富可敵國,我們都對自己擁有什么不敏感,只對變化敏感。但當某個沒能得到的東西激發(fā)起你的欲望的時候,你卻相信永恒。
當前投射 我們對未來感覺的預測,都是以當前感覺為錨點進行調整的。如果你餓著肚子在超市購物,你會買一堆零食,全然不顧半小時后打著飽嗝時的感受。如果你得了抑郁癥,現(xiàn)在心情不好,你會覺得去做什么事都沒有意思,全然想不到去公園走走或者和朋友聊天的時候,你仍然會很開心起來。我們只能從現(xiàn)在的感受,來窺探未來的影子,卻沒法預測完全不同的未來。這就是為什么在追求幸福這件事上,我們經(jīng)常覺得做錯了什么,并后悔萬分。
我們其實并不擅長預測幸福。在預測幸福上,我們都只是在黑暗中,僅憑著一點微光摸索的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