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青
在阿克頓勛爵看來,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不是因為人民的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而奮起反抗,而是由一些新奇的觀念所孕育,再被1787年美國(獨立)革命的成功榜樣所催生。至于革命的近期目標和最終目的,當時一般智識水平的人是難以預期的,就是每一個革命階段的領袖也無法控制革命的局面或走向,因為他們心中只存了破壞一個舊世界的激情,至于建設一個怎樣的新世界,則只有觀念而還沒有藍圖。大革命中,各種策略激烈沖撞,各式黨派和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以至于殺人無數(shù),血流成河。怎樣看待這場大革命,阿克頓勛爵提醒說:任何人,如果不讀米什萊(儒勒·米什萊Jules Michelet,1798—1874,在近代歷史研究領域中成績卓越,被學術界稱為“法國最早和最偉大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歷史學家”,著有《法國大革命史》)的著作,是不可能知道大革命的壯麗的;如果不讀泰納(泰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法國十九世紀杰出的文學批評家、歷史學家、藝術史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著有《法國大革命》)的著作,則不可能知道大革命之恐怖。”壯麗的事業(yè)怎么和恐怖的記憶交織在了一起,難道是歷史文獻編纂者的錯誤嗎?顯然不是。
法國人之痛恨國王路易十六,有人說是因為他的王后太奢侈,以至于人民不堪重負,這多少有點像事后的托詞,也過于簡單。假如沒有一個知識分子群體的存在,一般民眾基于感覺的抱怨,也許不會產(chǎn)生任何積極的社會影響。當時的歐洲或法國,就有一些能言善辯的知識分子,他們有對于現(xiàn)象上綱上線的能力,其中有一位冉森派信徒多馬,他是法學家兼哲學家,他說:“立法應當服務于人民,也應當由人民來立法;廢棄一位惡劣的國王不僅是正當?shù)模彩侨嗣竦牧x務所在。”另一位神學家儒里厄則聲稱:“只有人民擁有某種無條件合法的權力,即使在他們作惡的時候,他們的行為也是正當?shù)??!边€有一位被稱為“革命思想理論上的奠基人”的費納隆甚至認為:“國王幾乎都很糟糕,所以他們就不應該進行統(tǒng)治,而只能執(zhí)行法律。統(tǒng)治的權力應當交給地方和中央的國民議會?!边@人被阿克頓稱為“文人中反叛思想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皬乃_始,嘲弄和羞辱君主的態(tài)度流行起來”。世俗的權力(王權)既已遭到不屑,懷疑宗教的情緒也大行其道。同時,法國知識分子又從英國人的實踐中得到信念:“神學上的爭吵并不會分散國家的力量,而政治上的不同意見正是其繁榮昌盛的奧秘所在。”英國的立憲君主制的成功,使得其國力強盛了幾十年。于是,法國知識分子認為,“就確保社會穩(wěn)定而言,革命已經(jīng)成為比傳統(tǒng)更奏效的原則”。
還在大革命前二十年,盧梭就在法國成為如日中天的人物,他想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來治理整個世界,而他那來自“日內(nèi)瓦共和國”的經(jīng)驗,阿克頓勛爵評論說:“也僅僅是他從基本原則中推想出來的,并非他親身經(jīng)歷?!薄白约汗芾碜约旱氖聞?,任命或罷免官員,授予或收回權力,他們是平等的,因為每個人都擁有平等地行使自己的投票權以反映自己利益的權利?!北R梭追求的是將純粹民主制度運用到國家的治理中,而對即將到來的民主制度可能是個什么樣子卻毫不留意。他的激進思想蓋住了孟德斯鳩的光芒,而后者雖然認為人類唯一應當追求的東西,是那個“無母而自生的東西”——自由,但這種自由應當是有節(jié)制的,而不是那種貪得無厭的自由。孟德斯鳩的目的是要讓“自由”和“君主制”和諧相處。而另一個人杜爾哥,則從思想上給出了這種“進步”是可能的。他以新的科學的興起作類比得出了肯定的結論,他說,“此前的人們‘在原罪的重負下,一直認為自己是墮落的,根本就不成立”,于是他宣布:“不斷的增長和進步是人類生活的法則?!彼膶W生孔多塞因此而寫出了那本《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皻v史是在發(fā)展而非任意變化;進步既指知識,也指道德”。他教導人類要認識到,“未來跟過去不同,未來要比過去好”??锥嗳人睦蠋煻艩柛缱叩酶h,他聲稱,“燒掉歷史檔案,世界將獲解放”。在政治上,杜爾哥認為“絕對君主制也是會進步的,國王會成為首席公仆,為了人民的利益而去干人民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很顯然,杜爾哥是一位改革運動的倡導者,他希望借絕對君主制之手讓專制制度停止運轉?!笆芎φ咦约壕茸约海纯喾炊鴷掷m(xù)得更長,必須由制造痛苦的人來救他們”;“那些已經(jīng)干下壞事的權力,正好足以用來消滅壞事”;“比維持現(xiàn)狀顯然要困難得多的大轉型,并不是那么令人望而生畏的,因為,這項工作主要就是廢除黑暗時代形成的邪惡的東西而已”。但是,杜爾哥利用王權改革國家的政策立即遭到國民議會的拒絕,他的“君主制”是“國王君臨一律平等的大眾之上”,而盧梭的君主制則是“大眾通過國王的代理自己統(tǒng)治自己”。也就是說,發(fā)生在十八到十九世紀交替之際法國的思想解放運動,存在兩種理念,其一只是警告、進諫國王主導變革,和熱情地要求保王;另一種則是推翻國王來進行變革。而其最后演變成為“狂暴地呼吁進行報復,激烈地要求火與劍”。在1789年法國議會開幕之時,各方意見尚能保持一致,而1789年的改革之后則是大爆炸,不僅是君主制被徹底埋葬,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還上了斷頭臺,“人民的統(tǒng)治”實現(xiàn)了,然后到1793年新的獨裁者羅伯斯比爾及其雅各賓專政的覆滅。這期間,導致劇烈動蕩的原因,阿克頓勛爵總結道:“憲法與開明的絕對君主制;舊法律的修修補補與從頭起草新法律;代議制與直接民主;人民控制與人民治理;通過契約進行統(tǒng)治的國王與接受指令進行統(tǒng)治的國王,沖突無法調和?!?/p>
“在法國興起,并在革命過程中相互沖突的幾類不同政治思想,并沒有直接導致革命的爆發(fā)”。這些思想就好比汽油,而點燃這桶汽油的火花,則是由美洲《獨立宣言》的實現(xiàn)提供的。
和宗主國相比,美洲殖民者“沒有封建的殘余值得珍視或需要反抗”,他們可以制定成文的憲法,其基礎不是約定俗成的慣例,而是神圣權利,這些權利是:“公共官員的挑選權屬于人民,上帝允準人民的選擇。人民有權委任官員和治安官,他們也有權對權力設置邊界和界線,并可以隨意安排其官銜?!闭绺惶m克林所說:“全體人民、尤其是全民自由人的判斷,是不可能出錯的?!边@種人民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不會犯錯誤的觀點,在美洲殖民地盛行一時。美國獨立的成功,又為這句話加上了一個堅實的注腳。
美洲殖民者為什么要和他們的宗主國分離,除了受那些新潮觀念的影響外,更主要是宗主國對殖民者貿(mào)易的管制和限制。除了干涉商業(yè)自由外,宗主國還企圖行使征稅的權力。在沒有代議士的情況下征稅,美洲殖民者們雖憤懣不平,卻很難在法律中找到伸張的依據(jù),甚至覺得征稅要求也并不是全無道理,或者說也并不是不能承受?!扒鼜目赡軒淼耐纯?,絕對要小于反抗可能帶來的不幸”,這是實用主義的一派,他們看重的是利益;而另一派則看重的是原則。為了這個原則,可以放棄既得的財富,甚至犧牲人的生命。美國最雄辯的人、憲法解釋者丹尼爾·韋伯斯特說:“不列顛議會聲稱自己具有任意對殖民地征稅的權利,恰恰是在這一問題上,他們使革命出現(xiàn)了轉折。稅款數(shù)量確實微不足道,但他們的要求本身是有悖自由的,而在殖民地人民眼里,這就足夠了。這場革命并不是在反對任何立法所帶來的痛苦,而是在反抗議會的一部法案中的說法,因此才奮起武裝反抗。他們之所以投入戰(zhàn)斗,是為了防范暴政于未然。他們?yōu)榉纯挂环萋暶鞫鴳?zhàn)斗了七年。他們從英國的要求中看到了暴政的端倪,看出了不正義的權力之萌芽。”而美洲殖民者對于其宗主國議會的態(tài)度,正是受到當年英國人民反對國王借款、強制征稅(恩稅)和亂收費(造船費)的那種精神的啟發(fā)才有的。
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法國政府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問題在于,“美洲在一種根本不足以發(fā)動一場叛亂的挑釁面前奮起反抗,并取得了獨立,而法國政府承認:美洲人的理由是正當?shù)?,并且為此投入到?zhàn)爭中。如果法國國王在美洲的行動是正確的,那么,他在國內(nèi)的做法就完全是錯誤的;而如果美洲的行動是正當?shù)?,其理由很充分,那么,這個理由在法國要充分一百倍”?!案鶕?jù)沒有代表就征稅屬于強盜行徑這一原則,那么,再也沒有任何政府像路易十六這樣更不正當了”。很多法國貴族參加過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回國之后,從信念上看,他們成了共和主義者甚至成了民主主義者。正是美國獨立的成功,使一些法國貴族們皈依了改革方針,為大革命提供了領導人物。如果法國人執(zhí)意要效仿美國的榜樣,在他們那“已經(jīng)腐敗了幾個世紀的土壤上”,改革所要遭遇的障礙要更難克服,“美國人是用鮮血贏得了自由,而法國恐怕不得不用激流沖刷”。但還是有人迫不及待地呼喊:“現(xiàn)在就發(fā)動一場起義,抵抗是神圣的使命”,這是拉法耶特侯爵的聲音,他從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上剛回到法國,對于美國革命的善后他壓根兒就不知道。這正是美洲革命前期一些具有破壞性力量的口號,而法國志愿者離開美國后發(fā)生的事情,比如1787年的費城制憲會議,已經(jīng)沒有這些口號的市場了。拉法耶特們只看到了破壞的容易,而沒有想到建設的難度。為革命造聲勢的《獨立宣言》中的有些原則,其后并沒有出現(xiàn)在聯(lián)邦政府的法律和新的政府體系中?!懊绹鴳椃ㄖ凶盍钊穗y忘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非出自機巧的設計,而純粹是不徹底的折中辦法和相互妥協(xié)的產(chǎn)物”。“法國盡管受到美國革命的深刻影響,卻沒有受到美國憲法的影響”。1787年夏天起草的美國憲法于1789年正式生效。
同年5月5日,法國“三級會議”召開。此時,國王有他的打算,他是想利用第三等級(國民的大多數(shù))對于財政(納稅)平等的要求,迫使貴族和他們一樣平等納稅,以充實他的國庫。以當時的法律,“一個貴族的土地只用交納三法郎的稅,而一個貧民的土地卻要交十四法郎”。貴族們此刻似乎深明大義,作出了平等納稅的承諾,或者說他們準備作出讓步。選舉制度業(yè)已確立,議會共一千二百個代表席位,分給第三等級六百個,而教士和貴族等級各三百個,這當然是特權等級妥協(xié)的結果,而正是這一妥協(xié),其后給他們帶來了厄運。作為補救措施,有人提出在議會中設立三個議院,教士的、貴族的和第三等級的,但左腳既已邁出,右腳只得跟上,特權等級代表們一時的疏忽,那種為權力設置障礙的理念就成了泡影。在一個單院制議會之內(nèi),六百名第三等級的代表不可能控制同等數(shù)量的特權等級(教士和貴族)的代表,但教士等級和貴族等級出現(xiàn)了分化,幾個回合下來,站在第三等級的人數(shù)已經(jīng)不是六百而是八百了,八百打敗四百,順理成章。身為貴族的阿克頓認為:“貴族們看重的是自由,而貧民們除了要求自由,還要求平等?!奔偃绮煌瑫r消滅封建制和絕對君主制,平等的目標就不可能達到。路易十六是個糊涂蛋,他根本就無法洞見事態(tài)的發(fā)展,而許多貴族卻預見到了,他們瞬間轉變成為抵制變革的保守派,并向國王施加壓力,以保證他們不受到傷害。而路易十六還想利用貴族們對于民眾的恐懼而服從他的意志,他事實上成了一個投機者。由于第三等級的凌厲攻勢,國王終于站到了貴族一邊,成了革命的對象。教士等級實際上被一分為二,一半站到了第三等級一邊,一部分則跟貴族等級站到了一起。
1789年6月17日,國民議會成立,它實際上就成為革命的思想庫,第三等級則成為了革命的領導階級。吉倫特派的革命家西哀士說過,第三等級“事實上就等于整個國民,他們有代表國民的權利”。從此后的二十五年,法國人民經(jīng)歷了“基督教國家歷史最恐怖的歲月”。
恐怖屠殺的目的在于清除異己,保持革命隊伍的純潔。那些倒向第三等級的貴族和教士,只是在強大的壓力之下迫不得已作出了選擇,一時成為革命者的同路人,這些原來的革命的反對者,既有辦法、也有意志對正在展開的革命造成傷害,最好的辦法就是由人民再次決定他們的出路。不僅堅定的革命者是如此想,國王也是一樣,他想借用手中的武裝“迅速解決掉那些野心勃勃的律師、恣意揮霍的貴族和已經(jīng)脫去圣袍的教士們”,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國王才是暴力的始作俑者”,是他率先調動了武力。國王本想通過軍隊嚇唬嚇唬國民議會,而不是去解散他們,但是,群眾已經(jīng)發(fā)動起來,國民議會可以依賴整個巴黎人民,何懼你國王的軍隊。另一方面,國王的軍隊既然準備以人民為敵,那人民就必須武裝起來。要維護人民的利益,維護國家的秩序,就應當建立“國民衛(wèi)隊”。于是,很多人沖進了巴黎榮軍院,搶奪了二萬八千件武器和若干大炮;于是,就占領和摧毀了首都巴黎的制高點和象征著暴君的工具的、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獄,以此役作為人民獲得解放的象征。
“國民衛(wèi)隊不再是國家的軍隊,而是社會的軍隊;不再是服從權力的軍隊,而是服從民意的軍隊。它是中產(chǎn)階級組織的一種暴力力量,為的是對抗在它之上和在它之下的各個階層;它既要保護自由不受國王的侵犯,又要保證財產(chǎn)不受窮人的侵犯”。阿克頓勛爵不無諷刺地稱其為“具有重大意義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有關巴黎街頭屠殺的恐怖場景,許多書籍里均有描述。攻占巴士底獄后,那些守堡的軍官成了俘虜,經(jīng)過國民議會的人民法庭審判后,一個個被推向刑場,推搡中,一個軍官碰到了一位旁觀者,于是,人民法庭同意由這位旁觀者切下他的頭顱,于是,這位廚師從腰間拔出他的尖刀,熟練地切下了這個軍官的頭;一位高級教士和他的老泰山在大街上被人有預謀地殺害了,教士的心臟被一位龍騎兵舉著示眾,當他回到營房,又被他的戰(zhàn)友給收拾了。可見,國民衛(wèi)隊既沒能保證人民的安全,也沒能維護秩序?!皣跻呀?jīng)讓位于中產(chǎn)階級;貴族已經(jīng)向低等人低下了頭;鄉(xiāng)村大眾已經(jīng)跟城里人一樣獲得了解放。財產(chǎn)都掌握在那些搶劫團伙手中,沒有一處城堡、修道院、農(nóng)舍是安全的”。
暴動者占領了杜伊勒里宮,國王和他的家人被帶到了另外的地方,庭園中到處是被殺戮者的尸體;“勝利者們暢飲國王的美酒,然后,放水沖進地下室,因為有一些避難的貴族就藏在地下室,死于他們之手的有七八百人”;為了騰空監(jiān)獄,革命政權決定將普通刑事囚犯釋放,以備關押政治犯,于是挨家挨戶地搜查,一天就逮捕近三千人;為了確保議會決議有利于革命政權,他們將選舉人集中到監(jiān)獄投票,隔壁就是被屠殺的政治犯的尸體,之所以到屠殺現(xiàn)場辦公,就是要協(xié)助選舉人思考問題,以便作出“正確”的選擇;在一個修道院,革命政權一天處死了一百二十名被關押的神職人員,并將他們的尸體碎塊陳列在附近的小教堂內(nèi),同時還展示他們殺死這些人的刀劍上留下的缺口;還有一些自發(fā)組織的屠殺活動,革命者迫使獄卒隨便押來一些囚犯,由他們自行組成的法庭展開審判,而二百多個劊子手就在外面等著,盡情地殺戮交到他們手里的死囚。1789年的那場大屠殺,被處死的人數(shù)約在一千三四百。到了革命領袖羅伯斯庇爾權力處于巔峰的1893年,上半年四個月時間被處死的人達到一千二百人,到了牧月法令(1893年6月10日)通過后的七周時間內(nèi),被處死的人達到一千三百七十六人,和此前相比,平均每周處死的人數(shù)從三十二人上升到一百九十六人。斷頭臺已經(jīng)搬到了城市比較偏僻的地方,在那里,專門挖了一個溝渠,以便讓被殺者的血能順利流走……而且這些被屠殺者并不是真正從事政治活動的人物。
至于殺人的理由,雅各賓專政時期的司法部長丹東說得非常明了,“法國并不是一個適合實行共和國制度的國家,我們不過是通過消滅共和制度的敵人而建立一個共和國而已”。而大屠殺的結果是,在巴黎,除了最堅定的革命團體雅各賓黨人之外,其他派別的人無一當選進入國民公會。也就是說,處于巨大的恐懼之中的巴黎民眾已經(jīng)認可并支持這些殺人犯。阿克頓勛爵意味深長地評論道:“這些共和派一出場就干下這些暴行,和絕對君主制被指控犯下的罪行一樣殘忍,而君主制已經(jīng)因此被消滅了。但我們必須牢記的一點是,大革命期間犯下滔天罪行,跟其他國家歷史上所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罪行一樣丑惡;然而,幾乎每個派別的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都一直在為這樣的行為辯護,論證其正當性;因此,從根本上說,如今的世界一點都沒有比過去有多少進步”。
書屋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