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在香港的茶點中,帶子餃幾乎可以與蝦餃齊名。不僅僅因為這兩種餃子都是以米粉包裹,外形相近,一樣用小蒸籠蒸出,而且還因為兩者都是以河海鮮作原料,一樣的鮮美、有嚼頭。當然,也有少許不同:蝦餃餡料的主角是蝦仁,而帶子餃餡料的主角是帶子。
帶子何許物也?原是對一種貝類的稱呼,其形狀一頭大,一頭小,好比放大的圓椎形。最大的帶子,可長達尺余。其外殼顏色是黑中帶青綠,有光澤,有一種珠光氣。據民間傳說,食用帶子可以帶來好運:“帶子、帶子,帶來兒子。”
而做帶子餃的帶子,實際上泛指多種貝類的閉殼肌,并不僅限于帶子一種。貝類的這種閉殼肌取下來之后,便可以作為配料入菜。不過,稱呼會有些不同:新鮮的時候稱作“鮮貝”,曬干后則稱作“干貝”。無論是鮮貝還是干貝,都離不開一個“鮮”字。
能夠做帶子餃餡料的帶子,屬于鮮貝,一般都是大個,又鮮又嫩,還要有一點嚼勁,不然就失去了帶子餃特有的風味。
帶子曬干后就變成了干貝。因為貝類不同,干貝的大小與色澤也各有不同。一般以金黃色的為上品,如果表面發(fā)白,那就是存放時間過長了。干貝入菜時,會有一個雅名——瑤柱,很有一點文采與詩意。
為什么會有這么好聽的名字?我在私底下暗忖:可能一是因為稱為“帶子”的貝類,民間也會稱作“珧”或“瑤”,“瑤”與“珧”諧音,因而稱其為“瑤柱”;二是取其形,不論何種貝類,其閉殼肌一般都呈圓柱狀,只是大小、粗細不同而已,稱之為“瑤柱”也不失為準確、有趣;三是因為干貝的味道實在太鮮美,無論是放湯還是入菜,均會平添幾分鮮味,如此美味似乎只應天上有,好比瑤池內的肉柱,于是叫一聲“瑤柱”也頗合情意。
瑤柱,幾乎與蝦仁一樣,成為通用的配料,地位卻如同主角,又勝過主角。許多菜式與點心因為有了瑤柱,就平添了幾分鮮味,口感也因而與眾不同。
夏天里,我們經常食用的“瑤柱冬瓜盅”,無論是海鮮酒樓的大盅,還是美心快餐的小盅,都是將大小不同的冬瓜挖去部分肉瓤當作盅,內里盛滿了冬瓜肉瓤以及各種海鮮配料,自然也少不了有瑤柱作伴。當冬瓜的清淡與瑤柱的鮮美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時,既可消暑,又美味可口。
平日里,常選用“瑤柱炒飯”做主食。這盆飯里,蝦仁、瑤柱、蛋清、香蔥與米飯和諧地混合在一起,有色、有香、有味,亦飯亦菜,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食之樂胃。
瑤柱在各類菜肴中充當配角,從來就不會挑肥揀瘦、重葷輕素。香港很有名的一道菜是“瑤柱扒豆苗”。這道菜式的主角是豆苗,配角是瑤柱,經過廚師的巧妙配搭與精心烹制,照樣可以讓蔬菜吃出葷味,讓豆苗變得更加有滋有味。還有一道菜式是“瑤柱帶子炒西蘭花”,更是將干貝與鮮貝一起拿來當配角,把個西蘭花裝點得漂漂亮亮、調味得十分鮮美,很是下飯。
用瑤柱做配料的菜式還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羅列。
被稱為“瑤柱”的干貝,雖是常見物,若要選得上品,也有一點講究。一般以“粒形肚脹圓滿,色澤金黃,手感干燥且有香氣,口感嫩糯鮮香,回味甘甜”為上佳。
瑤柱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含豐富的蛋白質與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中國古典藥書中也被高度評價,說是“下氣調中,利五臟,療消渴”,“滋真陰,止小便”。對于經常接觸電腦、加夜班、神經不安定者,分別有助于消除眼睛疲勞、消除肩頸疼痛、緩解頭暈腦脹等。如此一來,常用瑤柱入菜,無疑是食藥同膳,吃得補得!
食品與生活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