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魏晉北朝時期的李士謙,樂善好施,常懷仁慈之心,在當(dāng)時是個有名的“慈善家”。每逢遇到饑荒之年,李士謙便會出盡大量家產(chǎn),辦理大規(guī)模的施粥,分給饑民。賴以救活性命的,不下一萬多人。次年春天,李士謙又施出大批的糧種,分贈給貧乏的農(nóng)民,讓人們有能力自食其力。
有一個大災(zāi)之年,百姓糧食所收無幾,很多人家都已經(jīng)斷炊。樂善好施的李士謙便吩咐手下,在門口支起大鍋,熬粥施分給饑餓之中的百姓。當(dāng)冒著熱氣的粥香飄散出來之時,李府門前等待施粥的百姓早已排成了一支長長的隊伍。
站在角落里的李士謙默默地看著領(lǐng)到粥的百姓,心里充滿了安慰。忽然,李士謙一個箭步走到隊伍的最前面,攔住了一位正欲領(lǐng)粥的男子。該男子年紀不大,但頭發(fā)凌亂,衣衫不整,完全一副落魄之相。
李士謙細細打量了他一番,突然提高了聲音說:“我這粥不施給你這種衣衫襤褸之人,你不過是想不勞而獲罷了?!崩钍恐t此言一出,眾人皆吃驚不已:大家都知李士謙素來仁慈,更不會以貌取人。而這名男子在眾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自感顏面無存,便丟下碗筷,掩面匆匆離去。
李士謙這一“以貌取人”的舉動,引起了很多百姓議論。大家在私下里都認為他的做法不對,有一些人甚至公開指責(zé)他,包括他的兒子也對父親的這一行為感到不解:那么多人粥都施給了,哪里差他一個呢?這樣做不是有損自己的聲譽嗎?面對眾多的質(zhì)疑,李士謙并沒有做出解釋。
三年后,李士謙又一次施粥之時,突然來了很多輛馬車,停到了李府門前。等待施粥的百姓全都看直了眼,因為車上全是裝得滿滿的糧食!接著從轎子里走下來一個人,直奔李士謙而去。李士謙微笑地看著來人,臉上沒有一絲驚異之色。
來人走到李士謙面前,忽然“撲通”一聲跪下了。在眾人驚異的目光中,來人為大家解開了謎團。原來,此人就是當(dāng)年被李士謙羞辱之人。他本是一介書生,但年荒饑饉,他無心讀書,之后便隨百姓靠救濟過活,后來竟發(fā)現(xiàn)如此甚好,便干脆棄了書本,隨波逐流了。而李士謙對此人頗有印象,而且非常賞識他的才華。見到他竟自甘墮落,混到了如此地步,便故意當(dāng)眾羞辱他,目的是要激勵他。當(dāng)他憤然離去之后,李士謙又派手下偷偷送了錢財給他,資助他繼續(xù)讀書,求取功名。如今他終于有所成就,自不敢忘懷李士謙當(dāng)年救助之恩,便買來糧食幫助李士謙救助更多的百姓。
百姓聽完,皆唏噓不已。李士謙真不愧是“以貌取人”的高手,他的“以貌取人”不僅救活了一個人的軀體,更救活了一個人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