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旭華
俗話說:一石激起千層浪。能否激起層層漂亮的浪花關鍵看這塊石頭是否扔得好。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fā)藝術十分重要,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好好研究這門藝術, 善于提問,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
一、提問能起設懸念的作用。
講課雖然不像講評詞,但是為了吸引學生,設懸念也是很有必要的。問題提出來了,學生急需知道個究竟,教師卻并不著急,甚至有時還暗示兩種或多種答案,使學生暫時處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問題解決了,學生才放下這顆心來。如于漪老師講《變色龍》一課時,讓學生思考:奧楚蔑洛夫有幾變?怎么變的?因何而變?有哪些表現(xiàn)力很強的動詞?請找出來。學生聽了這幾個問題,探究的興趣極濃,都積極開動了腦筋進行思索,并展開了熱烈的爭論。就促使學生再一次閱讀課文,到具體的場景中、事物中和人物的對話中去尋求答案。這樣,在設懸念和釋疑的矛盾中講完了一課。有時臨下課再提一個問題,以起到“且聽下回分解”余味無窮的作用。聽這樣的課,就是一種藝術享受。
二、提問要善于捕捉有利時機。
由于初中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課堂上容易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現(xiàn)象,所以,教師要適時地提問,把問題設到學習內容關鍵處,或學生學習的疑難處。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導入新課時提問。一堂課,如果頭開的好,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帶著問題,通過自身的主動探索去洞悉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導入新課時候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加入到探知過程中來。
在學生疑問處提問。設疑,釋疑是人生追求真理,獲取知識,增長才干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在學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時及時提問,然后再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創(chuàng)新思維處提問。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若能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創(chuàng)新。教師應善于設計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如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完成任務,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思維正處于十分活躍狀態(tài)時,教師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組織討論,并與學生共同歸納結論,這樣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問題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課堂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所謂的“曲問”,就是變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翼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閱讀教學中,有時學生初讀課文后就說“全懂了”“沒問題”,那么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時就需教師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問題,使教學平中見奇。如教學《我愛這土地》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同樣是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淚水,而我們卻面帶微笑呢?學生在思考回答這個問題時,必須聯(lián)系詩歌的寫作背景,這樣不僅能體會到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之“真”,更會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時光,同時也懂得如何去鑒賞一首詩,品味詩句,這一曲問的妙處,與直接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全文學完了,但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問“老師認為文中有一處交代不清——我的父親又怎會知道我被困小懸崖呢?”于是學生先對當時的情形作了想象。接著教師又提出“文中沒有交代這些你認為是作者的失誤嗎?”學生在思考后明確了這是文中結構上的詳略取舍。這樣的提問與教師對文章詳略得當?shù)膶懛ǚ治鱿啾龋湫Ч谎远鳌?/p>
四、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有的教師問題一提出就立即點名,學生來不及思考回答,教師馬上又點另一個人,更有甚者,先點名后提問。這樣做容易造成學生心情緊張,思路堵塞,久而久之,部分學生會形成一種害怕提問的病態(tài)心理。研究表明,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應該有兩個最重要的停頓時間,即“第一等待時間”與“第二等待時間”。所謂“第一等待時間”是指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要等待足夠的時間,不能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學生來回答問題。“第二等待時間”是指學生回答之后,教師也要等待足夠的一段時間,才能評價學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個問題。因為學生可能要做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改變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時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時間。第二等待時給學生以時間,使他們能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致打斷他們的思路。心理學家們經過對比實驗,給提問過程增加等待時間3秒鐘或更多,得出的結論是稍長的等待時間對學生的語言行為有如下的效果:(1)學生回答的時間長度和語句數(shù)量都有所增加;(2)“我不知道”和回答不出的現(xiàn)象減少了;(3)思辨性的思維事例增加了;(4)提出了更多證據,在提出證據之后或之前都有推理性的敘述;(5)學生提出問題的數(shù)量和學生計劃收集資料活動的次數(shù)都增加了;(6)成績差的學生的回答也增加了。他們甚至測定,設置必要的停頓時間以后,學生的表達量可增長300%到700%。在這之前學生平均回答某個問題用詞只有4-7個;在這之后則增加到30多個。
五、學生不能提問時教師應取的對策。
我們說教師是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充當著學生課堂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究的對話者及學生學習活動的激勵者的角色。要學生在課堂上能提出許多高水平的問題,必須在課前教師對學生做出嚴格要求,讓學生對課文熟悉,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畢竟初中學生惰性還很強。學生想提問題而提不出,也就是說他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這時教師應該怎么辦?這個問題一直被許多研究者所關注,我認為應該采取如下措施:大家都提不出問題時,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提問,其實學生的思維就像一道閘門一樣,你一旦開啟了它,它便會一涌而下。教師可以采用點撥法,自己先向學生提出一些重點和中心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當然有些優(yōu)秀的學生是可以提出問題的,可以讓這些學生先提,提出問題的學生對提不出問題的學生也是一種啟發(fā),要讓學生能夠從無疑處生疑,這就需要教師平時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素質的培養(yǎng)。
總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chuàng)新來源于“好奇”和“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且富有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養(yǎng)的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