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靶∫蓜t小進,大疑則大進”??梢?,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有疑才能打破頭腦中的平靜,進而積極思考與提問,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積極鼓勵,并認真地加以引導。
一、正確認識小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問題意識的含義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
具體地說,問題意識的過程由低到高可分成三部分:第一,發(fā)現問題;第二,解決問題;第三,具有問題意識。
(二)培養(yǎng)小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問題可以說是思維的起點,提出問題是對情境探索并產生新的問題,或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對問題的再闡述,即確定問題的目標狀態(tài)。問題意識是有效進行問題解決教學的重要條件,以往的問題解決教學很少會涉及到,或把它簡單地認為就是提出問題。
問題意識主要是一種情感體驗,能促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問題情景,以“實踐、探索、體驗、發(fā)展”為中心主動開展探索學習。
二、培養(yǎng)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對策和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可以說已不再是教師的專利了,他們也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圍繞問題進行思考、研究、學習,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其有疑;有疑者,須教其無疑”。那么,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意識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面來考慮: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讓學生“敢”問
問題情境是指個體覺察到一種“有目的但不知道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是學習者接觸到學習內容與其原有的認知水平不和諧、不平衡而急需對疑難點通達解決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應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敢”問。
首先,要營造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小學生思想很活躍,求知欲很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是否能萌芽就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和氣氛。所以,教師要轉變觀念,積極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畏懼感,使學生有一種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營造一種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教師應放下尊嚴和架子,從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做朋友。
其次,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提問,并予以重視。質疑問難的時間可以在上課前、上課時,也可以在課后。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提出問題,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
面對學生的提問,教師應該說:“同學們的問題都提得很好,是認真預習的結果,通過進一步學習課文,這些問題都能解決。”予以肯定后,就可以引導學生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學習。
(二)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好”問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要“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積極地質疑問難,就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中也是一樣。它是學習的營養(yǎng)劑。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質疑、思維的興趣,在知識與學生之間架起興趣的橋梁。而合作學習、小組競賽就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質疑、思維的好辦法。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及時地做好“穿針引線”的工作,使互問順利進行下去;還要深入其間,巧妙引導,讓學生能大膽地去假設,去質疑,給學生一個專心學習與熱烈討論的機會,充分、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授方法,讓學生“會”問
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在劍橋大學,維特根斯坦還是大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大哲學家羅素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回答:“維特根斯坦?!薄盀槭裁??”“因為,在我的所有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有一個人問維特根斯坦:“羅素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p>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察覺到:在教學中,僅僅只有教師的自覺思維行動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要想方設法讓愛思考的學生繼續(xù)愛思,并且會思,還要會問。
(四)深化問題,讓學生創(chuàng)新
在會提問的基礎上,不斷地去思考,解決問題。當學生想獨立地去探索某個問題時,筆者認為教師要予以情緒鼓勵:“你一定能自己解決這個疑難問題的!”“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你能行!”當學生在探索中成功時,教師就要予以肯定并加以表揚:“回答得太棒了,你真聰明!”“回答得真有水平,我很贊賞!”這樣,學生就會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就會在探索成功的喜悅之中,對語文產生極大的興趣。這樣就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目標,也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最終,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了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了培養(yǎng)。
(五)在語文課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學生敢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
1、創(chuàng)設積極寬松的教學情境。在農村語文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沒有討論、交流、課堂死氣沉沉,我這幾年嘗試著,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交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沒有害怕感而敢于從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悅,為學生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給每個學生的提問投以微笑,關注和點頭,允許他們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插話。引導學生敢于對教師、書本上的觀點,提出質疑,要積極提倡學生標新立異、勇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質疑促思。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困難”可見提問并不容易。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有一個培養(yǎng)和提高的過程。需要教師的示范和引導。
1、以問引文。教師的提問要有啟發(fā)性,要抓住關鍵之處。這樣能夠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中矛盾之處的注意。從而產生相關疑問。如:《貓》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說貓老實吧——它——貪玩——盡職——”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說貓老實卻又說它貪玩?貪玩又盡職呢?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然后通過討論,就會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學生的思維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生喜歡模仿的又是教師的行為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提問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給學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測,對同一個問題多層面,多視角地去觀察、分析和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探因求果、正反對比、逆向思維、突破定勢等方法,提出來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長期潛移默化,學生便會由原來的被提問變?yōu)橹鲃犹釂枴?/p>
3、變課堂的“縱向提問”為“橫向提問”。所謂橫向提問就是在課堂上問題不是由教師提出,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再由學生通過思考來自行解決的一種提問方法。由于提問者與回答者在課堂教學中都具有同等的學習者地位,因此這種提問方法與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縱向提問相比,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消除在課堂回答過程中的緊張感,能為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發(fā)現問題,敢議論問題和提出問題,善于回答問題和分析問題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學生有機會在一種既無拘束又較熱烈的教學環(huán)境中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心理學認為:疑象易引起探究反思,思想也就應運而生。解決了一個問題,并不等于問題的結束,而是會產生新的問題。因此,教師要認真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并加以指點,使得問題更深一層次,創(chuàng)造出新的奇跡。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新課改的呼喚,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起點。在當今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提問的興趣,提高問題的質量,形成自己特有的見解,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