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廷,馬 濱,姬 峰
(武警山東總隊醫(yī)院,濟南250014)
腦梗死的治療包括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通過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缺血區(qū)血液及氧的供應,抑制缺血進展,緩解腦部損傷,保護及修復受損神經(jīng)。但溶栓治療存在一定的出血危險和其他限制。2010~2011年,我們采用中藥制劑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腦梗死患者68例?,F(xiàn)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選擇68例腦梗死患者,男37例、女31例,年齡(65.05 ±7.15)歲,病程2 h~5 d。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經(jīng)CT和 MRI檢查確診。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4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組治療期間均控制飲食及適當鍛煉,并停用其他藥物。對照組采用綜合療法,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降顱壓、腦保護、脫水、維持電解質(zhì)和酸堿平衡等。治療組在此基礎上服用補陽還五湯,方劑組成:黃芪 30 g、當歸 12 g、赤芍 15 g、川芎12 g、地龍10 g、桃仁12 g、紅花12 g。可根據(jù)病情適當加減,言語不利加石菖蒲、遠志,肢體麻木不仁加白芍、益母草、桂枝,上肢不利加桂枝、桑枝,下肢不利加川續(xù)斷、杜仲、桑寄生,半身不遂加全蝎、水蛭、地蟞蟲,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同時結(jié)合針灸療法,取穴以手足少陽經(jīng)和手足陽明經(jīng)為主,以風池、肩髃、曲池、外關(guān)、肩前、尺澤、合谷、髀關(guān)、伏兔、陽陵泉、足三里、太沖為主穴,風市、陰陵泉、昆侖、委中、八邪、解溪、廉泉為輔穴,常規(guī)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療程均為20 d。治療前后測定兩組血清TC、TG、HDL-C、LDL-C及血液流變學指標,并定期檢查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采用綜合療效指數(shù)(R)評價療效,R=(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治愈:意識清楚,血壓平穩(wěn),肢體及語言功能恢復正常,頭痛、頭重、頭暈目眩癥狀基本消失,生活完全自理,R≥81%。顯效:意識清楚,血壓平穩(wěn)或時有波動,肢體及語言功能明顯改善,頭痛、頭重、頭暈目眩癥狀明顯減輕,生活基本自理,56%≤R<81%。有效:意識較清楚,血壓時有波動,肢體及語言功能有所改善,頭痛、頭重、頭暈目眩癥狀有所減輕,生活自理能力稍差,11%≤R<56%。無效:治療后上述癥狀無明顯改善,R<11%。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ˉ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果:實驗組痊愈19例,顯效7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18%;對照組分別為15、6、7、6例,總有效率82.3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見表1,治療組治療后血脂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其中HDL-C明顯升高,與治療前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2,治療后兩組血漿黏度均降低,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均<0.05)。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比較見表3,治療后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均下降,以治療組下降更明顯(P均<0.05)。
討論:腦梗死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使局部腦組織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害,從而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出現(xiàn)相應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密切相關(guān),粥樣硬化斑塊或血栓形成后堵塞血管,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低灌注,斑塊不穩(wěn)定破裂而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LDL-C與血小板上的某些結(jié)合位點結(jié)合,可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釋放功能增強,并顯著抑制蛋白C的活化,刺激組合因子的表達,導致凝血酶生成,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流動力學異常。此外,血黏度增高是造成腦梗死的常見因素之一,血黏度增高往往出現(xiàn)于腦卒中之前,它既是多種疾病的病因,又可促進疾病的發(fā)展和惡化。LDL-C還可以通過抑制NO的合成和生物學作用,抑制其舒張血管的特性,增加血管的緊張性,進一步促進血流動力學異常。腦血管病患者大多有血漿LDL-C水平和血流變指標的改變,因此測定血漿脂蛋白濃度和血液流變學指標對腦血管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比較(mmol/L,ˉx±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全血低切黏度(mPa·s)全血高切黏度(mPa·s) 紅細胞壓積(L/L) 血漿黏度(mPa.s) 纖維蛋白原(mg/dL)對照組34治療前 10.53 ±1.32 6.07 ±1.52 0.55 ±0.10 2.05 ±0.11 4.33 ±0.39治療后 9.53 ±1.01 5.50 ±1.09 0.50 ±0.09 2.00 ±0.17 3.73 ±0.31治療組 34治療前 10.75 ±1.71 6.09 ±1.34 0.54 ±0.07 2.07 ±0.31 4.40 ±0.15治療后 8.53 ±1.53* 5.03 ±1.35* 0.47 ±0.07* 1.79 ±0.51* 2.98 ±0.7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34 23.35 ±5.73 15.13 ±2.35治療組34 23.57 ±6.57 10.17 ±3.11
中醫(yī)認為腦梗死屬“中風”范疇,其病因病機為正氣內(nèi)虛,陰陽失調(diào),氣血逆亂,直沖犯腦,腦脈閉阻。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將補氣藥與活血祛瘀藥配伍應用,是目前治療腦梗死的公認良方。方中黃芪生用、重用則力專而性走,周行全身,大補元氣而起痿廢,為方中主藥,配以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等行氣通絡、活血祛瘀,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的作用。針灸療法對腦梗死也有明顯療效,目前關(guān)于傳統(tǒng)電針、頭針、體針及穴位注射治療腦梗死的療效及作用機制的報道較多[1]。研究認為,針灸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改善腦組織病灶周圍腦細胞缺血、缺氧狀況,增加腦部血流量,促進腦側(cè)支循環(huán)的建立,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遞質(zhì)而加速腦損傷恢復[2]。針灸取穴為手足少陽經(jīng)和手足陽明經(jīng)穴位,因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具有調(diào)和氣血、通經(jīng)活絡之功效,少陽經(jīng)具有平肝熄風、開竅啟閉之功效。本文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腦梗死,結(jié)果顯示,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液流變學指標、臨床癥狀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西藥治療組,說明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療法能改善血流變,降低TC、TG及LDL-C,促使肢體功能恢復,防止肌肉萎縮,改善神經(jīng)功能,對預防及治療腦梗死具有重要意義。
[1]陳宗勝,程宜福.腦梗死臨床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1,23(12):1116-1120.
[2]楊正輝,郁可,李從陽,等.針灸在腦梗死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觀察[J].西南軍醫(yī),2009,11(3):4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