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民國二十八年,張愛玲第一次參加征文。那時的張愛玲不過是個十八九歲的女孩子,滿腹才情呼之欲出。因為看到了《西風》雜志的征稿啟事,她便躍躍欲試地寫了一篇《我的天才夢》去應征。雖然迫于字數(shù)所限,文章被刪刪減減壓縮到了五百字,可是依然字字珠璣,詞句之間游走著璀璨煙霞。
后來《西風》雜志通知張愛玲說她獲了首獎,這讓張愛玲無比欣喜,“就好像買彩票中了頭獎一樣”??墒堑鹊秸降墨@獎名單公布時,第一名卻另有其人,而張愛玲的名字,被排在了名單的末尾。獲得第一名的那篇文章,明顯地超出了規(guī)定的字數(shù),但是仍然被破格錄取了。對此,《西風》雜志沒有做出只言片語的解釋,并且征文結集出版時就是用的張愛玲的題目——《天才夢》。
在這個期間發(fā)生了什么,我們不得而知。那時的張愛玲只不過是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沒有社會地位,對文壇內幕也毫不熟悉,即便是有什么暗箱操作,張愛玲也無能為力,所以張愛玲選擇了默不作聲。
可是不做聲并不代表不在乎。畢竟那是張愛玲在文壇上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篇作品,凝聚了她無盡的期待,遇見這樣的事情,不能說不是對她創(chuàng)作熱情和自尊心的一個打擊。所以,三十六年后,張愛玲在名滿文壇的時候,特意把《我的天才夢》一文編入了自己的文集,另外加了一段附錄。在附錄中,張愛玲舊事重提,雖然她并沒有正面指責《西風》雜志,但是弦外之音卻很明確:自己對征文的結果是不滿的。
五十多年后,張愛玲獲得了臺北一家知名報刊所授予的文學成就獎。在獲獎感言中,她重新提及《西風》雜志的征文事件,表達了自己的強烈不滿。張愛玲說,這件事“成了一只神經死了的蛀牙”,隔了半個世紀還剝奪了她第二次獲獎時應有的喜悅。這時候的張愛玲早已是文壇上載譽累累的女作家,她所講的話,自然也變得有重量。這些話,被無數(shù)“張迷”記住了,也被文學史記住了。
試想張愛玲如果在征文結果公布時就講這些話,結果會怎樣呢?那么它們很可能毫無作用:那時的張愛玲只是文壇上的無名小卒,而《西風》已然是一家極具名氣的刊物,誰會聽信一個少女的一面之辭?恐怕這樣的聲音還沒有完全發(fā)出來就被周圍的嘈雜之聲淹沒了,而張愛玲,只會被視為一只吃不到葡萄卻說葡萄酸的小狐貍。
所以說,并不是所有的大師都不會計較舊事。對于那些在多年之前帶給自己屈辱的人與事,他們也會耿耿于懷,銘記于心,并用它們時時鞭策自己努力向前。可是大師們在具備充足的能力之前,絕不會輕易地開口抗議。他們會耐心等待,等待自己積蓄了足夠的能量才緩緩開口,不多語,卻一鳴足以驚世人。
(作者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