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夢佳 (麗水學院 浙江麗水 323000 )
王紱,元至正二十二年生,永樂十四年病逝于北京館舍,字孟端,號友石,現(xiàn)在的江蘇無錫人,因在九龍山隱居,所以又號九龍山人。王紱小時候就十分聰明好學,10歲能寫詩,15歲就去游學。1378年,他17歲時進京做官,后來因為別人的案件受到牽連,被發(fā)配到山西大同戌守邊疆10多年,1400年他38歲時才被允許返回家鄉(xiāng),1403年,因為他的書法好,又被召到京城,永樂十四年(1416年)二月六日,王紱病逝于北京館舍,終年54歲。
縱觀王紱的一生,守邊、隱居占了大部分時間,而在京城任中書舍人才4年就去世了,而這也才是七品官,但他的詩書畫藝術成就流傳于后世,他志氣高逸、襟度蕭爽的文人品質被同時代和后人稱贊。
《四庫全書提要》評價他的詩:“雖結體稍弱而清雅有余,蓋其人品既高,故雖長篇短什,隨意渲染,不盡計其工拙,而擺落塵氣,自然合度?!蓖跫浟鱾飨聛淼脑姼杩偣灿?卷659首,從詩歌風格上可以看出有前期、后期之分。青年時期的王紱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沒有什么繪畫作品流傳下來,但詩歌卻相當高產(chǎn),其中很大一部分寫的邊塞生活。《出塞述懷》:“欲扣天關杳不通,身投荒服遠從戎。王孫誰復哀韓信,行伍何由拔呂蒙。風折布綾邊地冷,月明笳吹塞樓空。丹心去去終須報,卑下那能得戰(zhàn)功?”這是一首描寫去邊關路上的詩,表現(xiàn)出青年王紱一腔熱情,但卻遭到發(fā)配,壯志難酬,詩風十分蒼勁老辣。此外,還有《從役》《塞上雜詠》等大量的邊塞詩,表達詩人心中對殘酷現(xiàn)實的無耐,同時又不放棄文人傲氣與超脫。中年時期的王紱,延續(xù)青年時期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心理,隨著時間的洗禮和對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詩歌風格更加冷峻,一方面是對現(xiàn)實的克制,另一方面用一種漠然、遺忘的態(tài)度追求心靈上的寧靜。
不同的時代,對王紱的書法評價不同。在王紱生活的時代,他的書法很受文人士子追捧?!缎袪睢氛f他:“小習右軍書,小楷尤精”?!赌贡怼氛f他:“尤喜真行書,筆法出入晉宋間”。事實上,王紱被召到京城當官也是因為他的書法好。很多史書都有相關的記載,說的是永樂初年,文淵閣招賢納士,而標準就是書法好,王紱被推薦為第一名。王紱流傳到后世的單獨書法作品并不是很多,大都是在畫上的題詞,而且前后期書法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前期清秀流暢,后期嚴謹守法。進當官的王紱有機會很多接觸優(yōu)秀的書法字帖,但他并沒有在書法上表達自己的個性,而是嚴格遵守書法的法度,克制自己的個性,這種字體十分適合為朝庭錄入公文、政令,在朝堂是十分盛行。當時的 “館閣體”雖然沒有正式形成,但王紱的錄入工作為這種書法創(chuàng)立做了鋪墊。所以,后世認為王紱的書法沒有個性,被打入館閣體。這里需要對館閣體的評價。這種書法雖然有抑制書法家個性的一面,但也是中國幾千年來書法的一大總結,在這方面是值得肯定的。這種淡泊嚴謹?shù)臅L格也是王紱自己精神世界的寫照,與他的畫風是一致的。文人士子們爭相模仿“三宋”“三楊”的時候,王紱確堅持著的自己的書法風格,這也是他倔強、孤傲個性的一種表現(xiàn)。
王紱的繪畫種類比較多,有山水、墨竹、人物等,流傳于后世的作品也很多。據(jù)統(tǒng)計,石竹22幅、人物4幅、山水人物19幅。王紱的畫與他的書法一樣講究法度和師傳。俞劍華這樣評價他的山水畫:“水墨淋漓學吳仲圭,層巒迭嶂學王叔明,古木茅亭學倪云林,清秀疏朗學盛子昭。”說的是王紱對前人畫風的學習,尤其是元朝著名畫家,這在當時來說是不多見的。因為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起來的,明初統(tǒng)治者對元朝遺留的東西存在明顯的打壓和抑制,在繪畫方面明朝統(tǒng)治者推崇南宋畫風,文人士子們大都學習南宋畫,并以此做為進入朝庭的資本。王紱確有自己的主見,堅持自己學習元畫的做法。這種不隨波逐流的做派,一方面是因為他自己的審美取向的引導,另一方面是他所經(jīng)歷的發(fā)配、隱居等生活所造成精神偏好的作用。王紱嚴格遵守法度,繼承了前人畫風。李日華評價他的《贈黃叔洪山水》:“用筆精到超出幼文(徐賁)、天游(陸廣)之上,而與叔明并駕,平生所絕少者?!币灿腥税阉漠嫼唵蔚貧w入黃鶴山樵遺風,但是從流傳至今的畫上看,不同的畫具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清麗脫俗,像倪云林的風格;有的用墨偏重,像吳仲圭的風格;有的一幅畫里具有幾種風格,竹子的畫法是倪云林的,苔草的畫法是吳仲圭的,山的畫法是馬夏的。但他并不僅僅拘泥于前人的畫法,能兼取他人之長融于筆端,對畫作有自己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文徵明在他的《湖山書屋圖》上題詞:“聯(lián)六紙而成,修三十尺,耕漁出沒,村舍近遠,云煙變滅,種種臻妙,非累月構思不可成,豈獨今之所少哉!”對他的畫作構思給予了極大的肯定。王紱晚期畫作具有求變的傾向。比如《北京八景圖》,王紱畫的是真景,但又不是實事求是的寫真,他把真景中的精華加以提煉,經(jīng)過精細的構思后畫諸紙上,認人看到后能馬上認出是真景,但比真景更多出一分意趣。王紱在他自己的墨竹上題道:“其韻度雖不能盡合古人繩墨,然一種林野散逸之氣,出自家意思者,似亦可取。俞君天趣甚高,鑒賞之余,其必舍似形而得于驪黃牝牡之外矣?!闭f明畫家對自己的風格有清醒的認識。
王紱的畫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他的畫風一直在變化,直至去世都沒有定型,他在藝術上的探索也只走過一半,他的生命便于54歲時終止,這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遺憾。
王紱詩書畫所取得的藝術成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具有鮮明的特色,這固然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但他身處逆境,堅守本心的文人傲骨更值得后來者去學習。
[1]柯羽陽.再論王紱墨竹畫.滄桑[J].2009,3.
[2]包志鋼. 明初的兩類實景山水畫探析——以王紱《北京八景圖》與王履《華山圖》為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J].2012,(4).
[3] 王永波,崔子慶. 明初文人畫風意韻——初探王緩的藝術價值及意義. 內救古民族大學學報[J].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