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晴 (青島大學音樂學院 山東青島 266071)
箏作為中國特有的彈撥類樂器,擁有悠久的歷史,它的音色典雅、古樸、清新,在當今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越來越多的古箏愛好者參加到學習古箏的熱潮中,隨著古箏藝術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古箏獨奏的發(fā)展日趨完善,獨奏這種個人的演奏模式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大眾的欣賞范圍內(nèi),而在當今社會,藝術發(fā)展的大趨勢是個性化、多元化的,久而久之“獨奏”這種演奏模式就容易引起大眾的審美疲勞,在觀眾眼中已經(jīng)沒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上海音樂學院的胡登跳教授首先創(chuàng)建了民族樂器室內(nèi)樂的新形式——“絲弦五重奏”,他使用二胡、古箏、琵琶、揚琴、阮(或柳琴)五種樂器組合,這種新型演奏模式的出現(xiàn)立刻引起人們的關注,也對演奏者的演奏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為民族室內(nèi)樂的主要樂器之一,許多有關于箏的重奏、合奏的音樂作品大量出現(xiàn),大大豐富了古箏的音樂表現(xiàn)力,使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更強,為民族器樂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古箏演奏者不僅要具備很好的獨奏能力,還要積極地融入到集體當中,具備與他人合作配合完成作品的能力。 有些古箏專業(yè)的演奏者長期以來受到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例如“獨奏水平高,重奏水平自然也高”“獨奏才能出人頭地”等,往往對合奏、重奏缺乏熱情。其實不然,在多聲部的音樂中,音準、節(jié)奏、力度、色彩、層次、配合等問題以及與之相應的演奏技巧不是演奏者個人在練習獨奏曲中就可以解決的,通過重奏課的學習,使演奏者懂得相互尊重、包容謙讓、遵守時間、互助互補,既增強了團隊協(xié)作精神,也讓他們更具創(chuàng)造性思維,演奏技能和與樂隊及其他各類樂器的融合能力有所提升,培養(yǎng)他們在合奏過程中的聽覺、視覺和感覺的統(tǒng)一及協(xié)調(diào),提高了演奏者的整體素質(zhì)和藝術修養(yǎng),為走入社會求得更好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保障。所以,在高校的民樂專業(yè)中,應該大力提倡開設重奏這類合作形式的課程。筆者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不僅對古箏獨奏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而且還參與到古箏重奏課的學習中,對重奏的學習有一定的親身體會,下面就古箏重奏課的訓練方法進行一下總結(jié)。
重奏是集體演奏的項目,要求演奏者完全獻身于整體的活動,需要每個演奏者精心的協(xié)調(diào)與默契的配合,并且要經(jīng)過長期的合作與磨練。因為每個人的性格、氣質(zhì)不同,尤其是音樂才能的不同,訓練起來就會有較大的差異,筆者認為每個重奏組員的個性最好不要相差太大,這樣對培養(yǎng)演奏者的配合意識是大有好處的,技術水平的相近也是極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組成重奏組時,最好是與同一年級或相近年級的同學組合,每個人的音樂理論知識水平相近,這樣有助于重奏組員在探討和把握作品風格時有良好的背景共識。
重奏不同于獨奏及其它演奏形式,在舞臺上組員坐的位置很重要,古箏本身體積比較大,身形比較長,坐得遠了就會影響傾聽其它聲部的聲音,一定要保證能夠最大限度地使組員之間“聽”到、“看”到?!奥牎本褪且⒁鈨A聽別人的演奏,包括演奏的音準、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以及音色是否能與別人融合、節(jié)奏是否正確等;“看”則是要求每個人既要看譜子,又要看其它聲部,彼此照顧各個聲部的平衡,以達到最佳的音響效果。筆者設計了幾種古箏擺放位置,圖1.1是三重奏的擺放圖示,圖1.2是二重奏的擺放圖示,還有當然還有四重奏、五重奏等其他形式,在這里就不一一羅列了。
老師在給我們排練之前會做很多細致的工作,對總譜進行研究,事先將總譜及分譜上的編號統(tǒng)一并讓學生分聲部練習,因為每一位演奏者的分譜只是整體的一部分,因此,第一次在一起練習作品之前,每個演奏者必須練習好自己的分譜,這是解決好各自技術問題的主要途徑,如果重奏組成員中哪怕只有一位演奏者不做好準備,不練好分譜,都將會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細致的前期練習將會為今后的集體演奏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這也是了解作品整體所必要的先決條件,同時也是對其他合作者的尊重。練習分譜時,要注意樂曲的速度節(jié)奏,變化音和上下滑音的音準要把握好。
首先,一方面是分析和了解作品的風格、內(nèi)容等。一部音樂作品的演奏,僅僅在音符旋律上下功夫是遠遠不夠的,同樣一首樂曲在初學者手里演奏的速度、節(jié)奏、旋律 ,但是為什么不能像大師們的演奏得那樣震撼人心呢? 我們會說大師功力深厚,這個功力中不缺乏對作品的深刻理解。有了對作品意境的理解,大師們就不是單純用手去演奏了,是用心去演奏,而他們演奏出來的也不僅僅是音符,是豐富的情感。因此,在排練樂曲之前,了解作曲家及其相關的歷史背景、風格、時代、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創(chuàng)作特征,與作者有創(chuàng)作關系的演奏家,并應當考慮到每個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都是有發(fā)展的,要弄清所演奏的作品屬于哪一個創(chuàng)作階段,其中有什么新東西,要強調(diào)什么特點,要特別注意什么東西。
音準和節(jié)奏在重奏課的排練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重奏課既是一門集體課,就要求整體的平衡與諧和,對參與其中的每件樂器的音準要求就非常嚴格,只有在大家音準統(tǒng)一的情況下,才能演奏出和諧優(yōu)美的樂曲。因此,在古箏重奏課開展之前,每個重奏組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古箏按照標準音(古箏為第八弦)為440Hz的頻率校正,其它弦的音高按照標準音依次校正。在分譜練習中,按滑音的音準尤其重要,古箏是一件“以韻補聲”的樂器,如果左手的按滑音不到位,就失去了左手技巧的意義,因此,一定要多聽、多練,確定良好的音準感覺。
理解音樂最不可缺少的是節(jié)奏,把節(jié)奏視為音樂中的靈魂,把節(jié)奏作為旋律的主要構(gòu)成部分,失掉節(jié)奏的演奏被認為是失掉音樂的骨架等等見解都反映出一個觀點,那就是節(jié)奏是絕不可忽視的,在重奏中,要求個人的演奏不能有隨意性,搶拍子或拖拍子都會影響組員的合作,所以嚴格的節(jié)奏訓練是必要的,它無形中培養(yǎng)了一個人的節(jié)奏感。特別是民樂作品中,有很多散板的樂句,要找到樂句的進行趨向,恰當處理其輕重、緩急。
再一個方面就是對作品音色、音量的控制。人們通常說的“缺乏樂感”就是指演奏上缺少力度變化和豐富的力度層次。樂曲中的力度標記,是為表達特定內(nèi)容所標示的,是音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首作品如果都是一個力度演奏出來,毫無跌宕起伏,不但表達不出作品的思想情感,還會令聽眾產(chǎn)生審美疲勞,所以作曲家對樂曲中力度標記的運用都是非常精心的。如果對力度變化不重視、不嚴格,只滿足于將樂譜上的音符拉出來,那么演奏就變得毫無趣味可言??刂屏Χ葘哟蔚淖兓紫纫鶕?jù)樂曲的要求,做出力度層次、樂曲高潮等安排, 再對每一部分的具體樂句進行力度層次變化。在古箏作品中,要特別注意長搖指的力度變化,可以通過pmpmff力度的過渡去訓練。在音色上,要注意撥弦位置的變化,靠近琴弦中間的聲音渾厚、圓潤,靠近弦端的聲音明亮、飽滿,這個要根據(jù)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作具體的處理。
重奏組員之間的情感交流是體現(xiàn)配合默契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演奏者的眼神、面部表情、肢體動作都可以表達對作品內(nèi)容的理解,如果只是幾個人把樂譜演奏一遍,毫無交流配合,那么作品就會顯得空洞、干澀,缺乏藝術感染力。應該根據(jù)作品的內(nèi)容安排好其中每一個細節(jié),比如什么時候要對視,什么時候要把旋律交給對方,什么時候要給對方一個啟示,什么時候要服從他人的啟示,使每個人的呼吸與樂句協(xié)調(diào)一致,情感相互交融。在實際演奏中,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演奏者經(jīng)常感到起速不是快就是慢,在訓練方法上,一個是要努力培養(yǎng)“速度感”, 另一方面就是領奏者的呼吸與動作提示,這是起速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每個組員都應向一人看齊,這樣大家才能在同一個速度起跑點上出發(fā)。
[1]楊青. 拓寬中國民族室內(nèi)樂的表現(xiàn)空間[J]. 人民音樂, 1999,(08) .
[2]周明. 關于弦樂四重奏教學與演奏的幾個問題[J]. 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 2004,(02).
[3]柴玨.談民族器樂重奏課的教材建設——創(chuàng)作60首重奏曲的體會[J].樂府新聲,2000,(03).
[4]林浦鳳.古箏集體課教學初探[J].教育探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