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棲
且說“賊布袋”
文/沈棲
民謠,寥寥數(shù)語,質(zhì)樸直白,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世態(tài)的炎涼、民心的向背,堪稱民間版的“浮世繪”。
在我蒐集的諸多民謠中,有一首是出自晚清的,其云:“知縣是鐵掃帚,太守是大畚斗,布政是賊布袋,都好將去京里抖”。說的是晚清官場腐敗狀況:知縣為官一任,把地皮掃得干干凈凈,太守拿著畚斗盛滿后,直往布政的大布袋里裝,這些搜刮來的財物“將去京里抖”——孝敬京官的。
其實,“賊布袋”這一貪喻,在晚清很是流行。就說初任知縣、后為兩廣總督的李瀚章,此人是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稱的李鴻章之兄,其貪心甚于胞弟。李瀚章收到某貪墨者送他20萬兩銀子的生日大禮,本該查究這個下屬,旋即變卦,竟替他作了如此“考評”:廉、正、勤、能。當(dāng)年,清廷官場私下里稱謂李瀚章就是“賊布袋”。你想,“廉、正、勤、能”四個字共值20萬兩銀子,每個字5萬兩,這般“布袋”還不“賊”么?
有學(xué)者研究古代行政學(xué),得出一個結(jié)論:晚清的腐敗已到了極致,比宋末明末有過之而無不及。官場由大大小小無數(shù)個“賊布袋”把持著,貪贓枉法已是公開化的事兒,只不過是用上了一些頗帶“人情味”、“道德化”的詞語。如清代的徐文弼編著的《吏治懸鏡》(當(dāng)時它是給縣官看的“人性百科全書”)里,提及各種人貪污時,就有“茶果”、“酬勞”、“折乾”、“致謝”等;《官場現(xiàn)形記》則稱之為“孝敬”、“文儀”、“喜敬”等;《兩淮鹽法志》里提到官吏向鹽商索賄時,別稱“提攜”、“規(guī)禮”、“別敬”等。明明是搜刮民脂民膏的“賊布袋”,一旦貼上“人情味”、“道德化”的標簽,似乎犯罪的事情也變得無所謂了。我甚至認為:中國古代官場之所以對貪污賄賂變得漫不經(jīng)心,“賊布袋”們不以為恥,與那些“人情味”、“道德化”的語言標簽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某件事的是與非、罪與非罪,在敘述它的語言上就應(yīng)當(dāng)準確、清晰,但中國古代士大夫官僚為了維系少數(shù)權(quán)貴的利益,將那些“賊布袋”的行為合理化,似乎下級“進貢”、上級“笑納”是天經(jīng)地義。于是乎,古代官場對貪污受賄沒了道德防線。“賊布袋”遍布官場,貪污受賄變成了稀松平常,孰清廉孰自列“另類”,這乃是“貪墨公行”的時代原因。
鑒于這一時代原因,某位清官欲潔身自好談何容易!面對巨額賄賂,稍一放松警戒,便不自覺地墮落成為“賊布袋”。茲不妨列舉唐代筆記小說《幽閑鼓吹》里的一則軼聞——
掌管朝廷財政收支的戶部度支使張延賞,上任后對度支司一樁冤案耿耿于懷,信誓旦旦地表示:“此獄已久,旬日須了”。當(dāng)天,公案上有張?zhí)釉唬骸板X三萬貫,乞不問此獄?!睆堁淤p很是生氣,決心加快辦案進度;隔天,公案上又見帖子,曰:“錢五萬貫。”張震怒,下令兩天之內(nèi)了結(jié)此案;第三天,公案上仍有帖子,曰:“錢十萬貫?!边@回,張延賞先是悚然,繼而惑然,最后欣然,并將案件束之高閣。身邊人問其故,他坦承:“錢至十萬貫,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禍,不得不受也?!泵鎸κf貫巨款,張延賞的自律意識就此釋然瓦解了,終究與“賊布袋”為伍。說是錢“通神”,那純屬托詞,“恐及禍”倒是一句大實話。倘若張延賞“錢至十萬貫”仍不改初衷,執(zhí)意要秉公查辦此案,其結(jié)局只能是:或被換崗,或被排擠,或被誣告,加“禍”于身。這類悲劇在我國古代官場并不鮮見。
歷史是現(xiàn)實的投影?!百\布袋”賴以生存的社會制度早已灰飛煙滅了。但是,潛滋暗長腐敗的土壤依舊存在,干部隊伍中仍時有“賊布袋”的魍魎身影?,F(xiàn)今與歷朝歷代不同的是:一、先進的社會制度決不允許“賊布袋”現(xiàn)象;二、“賊布袋”只能在陰暗角落里生存;三、“賊布袋”聲名狼藉,最終逃不脫被法辦的可恥下場。論述的道理也許不必贅言罷。
圖:陸小弟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