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親子依戀關系對大學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響

2013-07-12 16:48:52
關鍵詞:親子人格個體

徐 華 春

(1.四川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成都610066)

親子依戀關系對大學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響

徐 華 春1,2

(1.四川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成都610066)

為考察親子依戀關系對大學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響,采用問卷調查法考察了271名大學生,研究結果顯示:(1)完全安全依戀組在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勝、封閉防御、自我專注與退讓順從四個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完全不安全依戀組或部分安全依戀組。(2)親子之間的疏離,特別是與母親的疏離對大學生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勝、封閉防御、自我專注與退讓順從四個維度有顯著預測作用,但親子依戀關系對嚴謹認真維度的影響不大。

抑郁易感人格;親子依戀關系;大學生

一 問題的提出

抑郁易感人格是指與壓力相互作用,使得個體更易于罹患抑郁癥或者抑郁情緒持續(xù)增長的個體穩(wěn)定的人格特征。這些人格特征不是抑郁癥患者或者個體在抑郁情緒下的癥狀表現,而是不同程度的、以連續(xù)性的方式在一般人群中普遍存在。筆者在前期研究中,基于大學生被試,探索了中國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特點與結構[1][2]。關于人格的形成,心理學研究者普遍關注早期家庭因素,其中依戀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Bowlby的依戀理論認為,在嬰兒出生后第一年里,嬰兒與看護人之間欲維持親密的行為與結果決定了其依戀關系,它與其它類型的社會關系存在極大的差異[3]。親子之間的依戀關系是獨一無二,不可替換,且貫穿個體畢生的,它是個體內心安全感的來源,同時也指導著個體未來的認知與行為。抑郁易感研究者認為依戀關系對于抑郁易感人格諸特征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5]。Hammen的人際關系理論則強調,兒童與重要他人之間親密依附關系的缺失將降低其在未來維持與他人親密人際關系的能力,進而提升個體的抑郁易感性[6]。

本研究欲從親子依戀關系入手,通過對親子依戀關系對大學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響的考察,假設中國人抑郁易感人格諸特征與親子依戀關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初步探討中國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家庭形成因素。

二 研究方法

(一)被試

從重慶某高校中隨機抽取了290名學生作為研究被試,最終獲取有效被試共271人,其中男生135人、女生134人,一年級125人、二年級104人、三年級39人,其余3名被試因個人資料缺失而未進入統(tǒng)計結果分析,實際最終獲取有效被試共269人。

(二)研究工具

1.中國人抑郁易感人格問卷

該問卷包含49個題項,測量中國人抑郁易感人格的敏感好勝、封閉防御、自我專注、嚴謹認真、退讓順從等五個維度特征。問卷的5因素模型擬合較好;總量表及各維度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60-0.78之間;量表總體及其各維度可以有效區(qū)分有抑郁病史大學生和無抑郁病史大學生,它們與應激的交互作用能有效預測大學生三個月后的抑郁癥狀[1]。

2.父母和同伴依戀問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ehment,IPPA)

該問卷由Armsden與Greenberg編制,用來測量青少年和父母以及和好朋友關系中積極的和消極的情感、認知維度,尤其是測量這些人物在多大程度上作為青少年心理安全感的來源。該問卷的修訂版包含測量青少年和父親、母親以及同伴之間關系的三個分量表,各25個項目,產生3個依戀分數。每個分量表都包含了三個維度,分別是信任、溝通和疏離。其中,信任分量表反映了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程度,溝通分量表測量口頭溝通的程度,疏離分量表測量生氣和人際孤立的感受。該量表也已經在國內進行了多次修訂和使用[7][8][9]。本研究參考國內已修訂的版本,僅使用有關父親和母親的兩個分量表進行施測,其中父親分量表在三個維度上的克隆巴赫α系數分別為0.899、0.869、0.714,母親分量表在三個維度上的克隆巴赫α系數分別為0.857、0.814、0.727。

(三)問卷施測

由研究者本人組織集體施測。測試前表達知情同意,測試后致謝并提供部分反饋。

(四)數據處理

采用SPSS12.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 結果分析

(一)性別、父母依戀關系與抑郁易感人格的關系

為考察父母依戀類型、性別對抑郁易感人格的影響,對被試的依戀類型進行劃分后使用多元方差分析來考察。

根據親子依戀得分將青少年劃分為安全依戀和不安全依戀兩類。參考王爭艷等的作法對依戀類型進行劃分[8]。具體方法為:信任維度(10個題項)的得分范圍是10-50,中數為30;溝通維度(9個題項)的得分范圍是9-45,中數為27;疏離維度(6個題項)得分范圍是6-30,中數為18。將在信任維度上得分大于或者等于30,在溝通維度上得分大于或者等于27,并且在疏離維度上的得分小于或者等于18的被試,界定為安全依戀;其余為不安全依戀。根據該劃分方法,將大學生被試劃分為四類:(1)與父親安全依戀,且與母親安全依戀組(完全安全依戀);(2)僅與母親安全依戀組(與父親不安全依戀);(3)僅與父親安全依戀組(與母親不安全依戀);(4)與父親不安全依戀,且與母親不安全依戀組(完全不安全依戀)。其分布情況見表1。

表1.被試依戀類型分布

以易感人格各維度為因變量,使用多元方差分析:2(男,女)×4(完全安全,僅與母親安全,僅與父親安全,完全不安全)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

表2.性別、依戀類型在抑郁易感人格及其各維度上的差異檢驗(F值)

統(tǒng)計結果表明,依戀類型在敏感好勝和封閉防御兩個因子上的主效應顯著,而性別主效應及其與依戀類型的交互作用在所有易感人格因素上都不顯著。對依戀類型的主效應做進一步的分析,結果見表3。

表3.抑郁易感人格的依戀類型差異的多重比較分析

多重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完全安全依戀組在敏感好勝維度上得分都顯著低于僅與母親安全以及完全不安全依戀組,在封閉防御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僅與母親安全、僅與父親安全以及完全不安全依戀組,在自我專注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完全不安全依戀組,在退讓順從維度上顯著低于僅與母親安全組,在嚴謹認真維度上與不安全組無顯著差異。

(二)抑郁易感人格及其各維度與父母依戀關系的相關分析

表4.抑郁易感人格與對母親依戀關系的相關分析

表5.抑郁易感人格與對父親依戀關系的相關分析

從表4和表5相關分析的結果來看,大學生抑郁易感人格各因素與兩種依戀關系的相關情況大致相同:敏感好勝、封閉防御、自我專注與依戀關系的所有維度相關顯著(其中與信任、溝通呈負相關,而與疏離呈現正相關),退讓順從則主要與依戀關系中的疏離維度顯著正相關,嚴謹認真與兩種依戀關系相關均不顯著。

(三)回歸分析

運用逐步回歸分析,將個體對父母依戀關系的各維度同時代入回歸方程,考察對抑郁易感人格各維度最有預測效力的依戀因子,結果見表6。

表6.個體對父母依戀關系對抑郁易感人格各維度的回歸

四 討論

本研究結果證實了抑郁易感人格與個體和父母依戀關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其中親子之間的疏離,特別是與母親的疏離,對于抑郁易感人格的形成影響最大。如前所述,IPPA中的疏離分量表測量生氣和人際孤立的感受。這與以往國內外研究結果比較一致。Gerlsma等人的研究在考察了瑞典、意大利、匈牙利和德國被試后發(fā)現,所有國家的抑郁個體相對于健康個體,其對母親的描述都包含了缺乏耐心和溫情、更少的激勵和更多的拒絕等特征[10]。另外,本研究證實與父母都有安全依戀關系的個體,其抑郁易感人格得分顯著較低。研究沒有發(fā)現顯著的性別主效應或相關的交互作用,顯示在各抑郁易感人格特征的形成中,與父親或母親的依戀關系對男孩和女孩所發(fā)揮的影響程度都是大致相當的。

除此之外,本研究發(fā)現嚴謹認真因素與依戀關系沒有相關,顯示該特征的形成另有其重要原因,但沒有在本研究中得到體現。嚴謹認真反映個體在做事態(tài)度方面追求完美的特征,而關于完美主義的形成有許多理論對之加以論述,如社會期望理論認為,父母對兒童的高期望是兒童完美主義產生的根源;而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的完美主義傾向是通過模仿父母而發(fā)展起來的;另有社會反應理論認為,兒童的完美主義是對嚴酷環(huán)境條件或者逆境的社會反應[11]。由此,有嚴謹認真特征的個體,其與父母的依戀關系并不一定是不安全的,可能是父母對其期望較高,或者父母從小在個體心目中過于完美,也有可能是因為從小窘迫的家庭條件催生了個體認真負責的個性。

五 結論

(一)完全安全依戀組在敏感好勝維度上得分都顯著低于僅與母親安全以及完全不安全依戀組,在封閉防御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僅與母親安全、僅與父親安全以及完全不安全依戀組,在自我專注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完全不安全依戀組,在退讓順從維度上顯著低于僅與母親安全組,在嚴謹認真維度上與不安全組無顯著差異。

(二)親子之間的疏離,特別是與母親的疏離,對于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勝、封閉防御、自我專注、退讓順從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親子依戀關系對嚴謹認真維度的影響不大。

[1]徐華春,黃希庭,陳傳鋒,等.中國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特點與結構初探[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4):427-433.

[2]徐華春,黃希庭,柳春香,等.抑郁的人格易感性:概念、理論與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9,(2):370-376.

[3]王爭艷,劉迎澤,楊葉.依戀內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討[J].心理科學進展,2005,(5):629-639.

[4]Scher C.D.,Ingram R.E.,Segal Z.V.Cognitive reactivity and vulnerability:Empirical evaluation of construct activation and cognitive diatheses in unipolar depression[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5,(4):487-510.

[5]Zuroff D.C.,Fitzpatrick D.K.Depressive personality styles:Implications for adult attachment[J].Personality an d In dividual Differences,1995,(2):253-265.

[6]Hammen C.Stress and depression[J].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5,(1):293-319.

[7]蘆炎,張月娟.初中生抑郁與依戀、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1):55-59.

[8]王爭艷,趙冬艷,雷靂.親子性話題溝通風格對青少年性行為和性態(tài)度的預測:依戀的調節(jié)效應[J].心理學報,2007,(6): 1063-1073.

[9]宋海榮.青少年依戀、自尊及其二者關系的發(fā)展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10]Gerlsma C.,Emmelkamp P.M.G.,Arrindell W.A.Anxiety,depression,and perception of early parenting:a meta-analysis[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990,(3):251-277.

[11]王敬群,梁寶勇.完美主義發(fā)展模型綜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4):314-318.

On Parent-child Attachment’s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XU Hua-chun1,2
(1.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2.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Sichuan,Chengdu,Sichuan 610066,China)

This study,by using questionnaires to survey 271 college students,aims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attachment types and 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In families with secur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tyle,students scored lower in emulousness,defensiveness,self-absorption and compliance.(2) Parental alienation,especially mother alienation,predict emulousness,defensiveness,self-absorption and compliance of the vulnerable personality to depression.Nevertheless,parent-child attachment has seldom any influence on conscientiousness.

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parent-child attachment;college students

B844.2

A

1000-5315(2013)03-0096-05

[責任編輯:羅銀科]

2012-12-25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基地項目“四川省中小學教師抑郁易感人格的調查與實證研究”(編號:SC11E001);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項目“四川省地震災區(qū)中小學教師抑郁易感人格、抑郁狀況的調查與管理對策研究”(編號: TER2011-015);四川師范大學校級基金項目“抑郁易感大學生的篩查與教育對策研究”(編號:09 MSW02)。

徐華春(1981—),男,湖北竹山人,基礎心理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人格與心理健康。

猜你喜歡
親子人格個體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學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論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
學習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漫畫之頁
親子臉
親子臉
親子臉
安泽县| 资阳市| 阿拉善左旗| 万源市| 望谟县| 铜梁县| 太仆寺旗| 安龙县| 凉城县| 洛阳市| 阿克| 阜平县| 济阳县| 巫溪县| 麻栗坡县| 子洲县| 三台县| 蒙山县| 德庆县| 万宁市| 平果县| 夏邑县| 满洲里市| 景洪市| 新泰市| 阳曲县| 奎屯市| 原阳县| 柳林县| 珠海市| 天津市| 翁源县| 贺兰县| 舞阳县| 西宁市| 达拉特旗| 佛山市| 四川省| 乐业县| 含山县|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