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笑鵬
(平頂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機械工程系,河南 平頂山 467001)
目前GCr15軸承鋼也常用于制造模具,按其常規(guī)馬氏體(M)工藝熱處理,常因韌性不足而脆斷,使材耗增加。若利用適量下貝氏體(Bl)提高其韌性,馬氏體保證高強度,即獲得馬氏體+下貝氏體復(fù)相組織,則比單相的馬氏體或下貝氏體更具優(yōu)良強韌性。但它們之間比例多少時強韌性配合最佳,碳化物、殘余奧氏體對強韌性有何影響尚不清楚。因此研究其不同比例復(fù)相組織強韌性配合熱處理工藝,對理論和實際都十分必要。
試驗使用GCr15軸承鋼。對Φ20mm×12mm球化退火GCr15鋼試樣以不同的奧氏體化淬火溫度(820,860和900 ℃)×15 min,等溫淬火溫度(250和300 ℃)及等溫時間(1,2,5,10,15,20,30,35,40和60 min)進行熱處理,得到不同比例的馬氏體+下貝氏體復(fù)相組織。
采用RDM-45-13埋入式電極鹽浴爐奧氏體化淬火加熱,TL81-255型低溫坩堝硝鹽爐等溫淬火;用4%硝酸酒精腐蝕金相組織,在4XCE/4XCZ臥式金相顯微鏡下觀察并拍攝照片;用AC紙復(fù)型,XDT-10復(fù)型透射電鏡測量碳化物直徑,XYL-75型X射線應(yīng)力儀測量殘余奧氏體量;用洛氏硬度計測試硬度;用10 t液壓萬能試驗機測試Φ10 mm×100 mm、跨距80 mm試樣的抗彎強度σbb和撓度f。
馬氏體、下貝氏體各相組織所占比例的測量,使用AutoCAD 2006軟件,在金相組織圖片中選擇相應(yīng)相組織封閉圖形,直接輸入命令area(也可以在“工具”里用“查詢”中的“面積”),即可計算圖形面積,并算出在整體中的相對面積。
表1為各熱處理工藝金相組織及力學(xué)性能。
表1 不同熱處理工藝下的金相組織及力學(xué)性能
2.1.1 奧氏體化溫度對組織的影響
隨著奧氏體化溫度(820,860和900 ℃)的提高,下貝氏體針的寬度、長度均明顯增大(圖1~圖3),而殘余碳化物尺寸明顯變小(圖4~圖6),見表2。
圖1 900 ℃×15 min,250 ℃×40 min處理后的組織
圖2 860 ℃×15 min,250 ℃×10 min處理后的組織
圖3 820 ℃×15 min,250 ℃×1 min處理后的組織
圖4 900 ℃×15 min,250 ℃×40 min,(復(fù)型)殘余碳化物
圖5 860 ℃×15 min,250 ℃×10 min,(復(fù)型)殘余碳化物
圖6 820 ℃×15 min,250 ℃×1 min,(復(fù)型)殘余碳化物
表2 不同淬火溫度下的組織尺寸
2.1.2 等溫溫度對組織形態(tài)的影響
隨等溫溫度下降,殘余碳化物尺寸、形態(tài)變化不明顯(圖6、圖7);而下貝氏體針的長度、寬度均趨于減小(圖3、圖8~圖10),見表3。
圖7 820 ℃×15 min,300 ℃×1 min,復(fù)型殘余碳化物
圖8 900 ℃×15 min,250℃×20 min處理后的組織
圖9 900 ℃×15 min,300 ℃×5 min處理后的組織
圖10 820 ℃×15 min,300 ℃×1 min處理后的組織
表3 不同等溫溫度下的組織尺寸
2.1.3 等溫時間對組織的影響
隨著等溫時間的延長,下貝氏體在復(fù)相組織中的比例擴大,如圖1、圖8及圖2、圖11所示,當下貝氏體小于20%時,孤立針下貝氏體清晰,下貝氏體量越少,針的尺寸有增大趨勢(圖8~圖9),下貝氏體量越多,草叢狀下貝氏體并排聚集成堆(圖1、圖11);而殘余碳化物(不是下貝氏體針中的碳化物)尺寸變化甚微(圖12~圖14)。
圖11 860 ℃×15 min,250 ℃×15 min處理后的組織
圖12 860 ℃×15 min,300 ℃×2 min(復(fù)型)殘余碳化物
圖13 860 ℃×15 min,250 ℃×15 min,(復(fù)型)殘余碳化物
圖14 860 ℃×15 min,250 ℃×40 min,(復(fù)型)殘余碳化物
2.2.1 奧氏體化溫度對力學(xué)性能的影響
不同奧氏體化溫度并在300 ℃等溫淬火下,抗彎強度、撓度有峰值出現(xiàn),如圖15所示,在同一下貝氏體含量(10~15)%下抗彎強度、撓度在奧氏體化溫度為900 ℃時最好, 820 ℃時次之, 860 ℃時最差。
圖15 奧氏體化溫度與抗彎強度及撓度的關(guān)系
2.2.2 等溫溫度對力學(xué)性能的影響
從圖16~圖18及表4可以看出,等溫溫度下降,鋼的硬度增加,形成的殘余奧氏體量增加。從圖19可知,不同等溫溫度下,鋼的抗彎強度、撓度隨著下貝氏體轉(zhuǎn)變量的增加將有峰值出現(xiàn),峰區(qū)約在(50%~60%)Bl處。等溫溫度下降,下貝氏體增加到適量時,鋼的抗彎強度、撓度增高。
圖16 等溫時間與硬度的關(guān)系(900 ℃奧氏體化)
圖17 等溫時間與硬度的關(guān)系(860 ℃奧氏體化)
圖18 等溫時間與硬度的關(guān)系(820 ℃奧氏體化)
圖19 不同等溫溫度及下貝氏體轉(zhuǎn)變量與σbb及f的關(guān)系(奧氏體化溫度為860 ℃)
表4 等溫溫度與殘余奧氏體轉(zhuǎn)變關(guān)系
2.2.3 等溫時間對力學(xué)性能的影響
由圖16~圖18可以看出,隨等溫時間延長,硬度將會降低,并在一定時間后趨于穩(wěn)定;而抗彎強度、撓度均有峰值,之后緩慢下降并趨于平緩。
(1)隨著奧氏體化溫度提高,原奧氏體晶粒增大,而下貝氏體的鐵素體尺寸與原奧氏體晶粒尺寸聯(lián)系密切,故下貝氏體針增大;殘余碳化物不斷溶解,變得更細小、均勻、彌散。
(2)下貝氏體轉(zhuǎn)變屬擴散型相變[1]。當?shù)葴販囟认陆禃r,下貝氏體中碳原子的擴散系數(shù)隨之減小,從鐵素體中脫出更困難,下貝氏體轉(zhuǎn)變孕育期延長,轉(zhuǎn)變速度減慢,故下貝氏體針尺寸減?。幌仑愂象w的長大受碳原子的脫溶控制,等溫溫度下降,下貝氏體針中的碳化物數(shù)量增加,尺寸減??;250 ℃比300 ℃時下貝氏體針中的碳化物量更多,更細小、規(guī)則(圖12、圖13)。
(3)等溫時間延長,奧氏體向下貝氏體轉(zhuǎn)變增多,故從針狀到草叢狀;下貝氏體針的碳化物逐漸長大,變粗散。
3.2.1 對強度和硬度的影響
提高奧氏體化溫度,雖然下貝氏體尺寸增大,但溶入GCr15鋼中的碳量增大,使碳原子在馬氏體中的固溶強化提高;同時殘余碳化物愈加細化、彌散,使強度提高,所以在900 ℃奧氏體化溫度加熱后等溫處理,其強度及硬度最高。
隨著下貝氏體等溫溫度的降低,下貝氏體針中的碳化物彌散度增大,下貝氏體的強度增加,250 ℃比300 ℃等溫處理時的碳化物不易擴散長大,彌散度更大,易沉淀硬化,故在下貝氏體轉(zhuǎn)變量較大時抗彎強度和撓度更高(圖19)。在等溫處理隨后冷卻過程中,殘余奧氏體變?yōu)轳R氏體,體積膨脹(馬氏體的比容遠大于奧氏體),使針狀、草叢狀下貝氏體受壓產(chǎn)生加工硬化,故復(fù)合組織的強度高于單相的下貝氏體組織。
等溫時間延長,下貝氏體量增加,馬氏體量減少,但較多的下貝氏體轉(zhuǎn)變量和較少的馬氏體量,使韌性提高而強度不夠。反之等溫時間太短,形成較少的下貝氏體轉(zhuǎn)變量和較多的馬氏體量及殘余奧氏體量,使強度、塑性均較低。故適當?shù)牡葴貢r間可獲得適宜比例的M+Bl復(fù)合組織,使強度、韌性同時最佳。
3.2.2 對韌性的影響
提高奧氏體加熱溫度,得到較大尺寸的下貝氏體、板條馬氏體及較小尺寸的殘余碳化物等組織。下貝氏體尺寸增大對提高韌性不利。板條馬氏體的獲得是因為GCr15鋼主要合金元素為鉻,鉻是縮小γ區(qū)的合金元素。Fe-Cr系二元合金,縮小γ區(qū)合金元素,全部形成板條馬氏體[2],板條馬氏體對韌性十分有利。較小的殘余碳化物也有利于韌性提高。文獻[3]認為,當殘余碳化物尺寸d≤0.5 μm,有可能提高其韌性,但當殘余碳化物尺寸d>1 μm,往往是破壞斷裂源,對韌性不利。試驗結(jié)果與文獻吻合,900 ℃奧氏體化250 ℃等溫淬火處理后,殘余碳化物尺寸d=0.5 μm,韌性、撓度最優(yōu); 820,860 ℃奧氏體化250 ℃等溫淬火處理后,殘余碳化物尺寸d分別為1.8和1.5 μm,故韌性低。這表明高的奧氏體化溫度有利于材料保持優(yōu)良的韌性。
等溫淬火溫度降低,形成的下貝氏體尺寸減小,有利于韌性提高(圖19)。
等溫時間增加,下貝氏體量增加,韌性提高;這是因為等溫處理過程中,先形成的下貝氏體量不斷增加,奧氏體晶粒被分割細化,從而使隨后形成的馬氏體尺寸亦減小,馬氏體板條被細化,如表5所示,使韌性提高。由圖19可知,不同比例Bl+M復(fù)合組織,體積比為(50~60)%Bl+M時,強度、撓度出現(xiàn)峰值。抗彎強度從σbb=3 638 MPa提高到4 523 MPa,撓度f從2.35 mm提高到4.45 mm。
表5 下貝氏體轉(zhuǎn)變量與下貝氏體和馬氏體尺寸的關(guān)系
試驗結(jié)果表明:對于GCr15鋼,高的奧氏體化溫度有利于提高強度,低的等溫淬火溫度和一定的等溫時間有利于提高韌性,即在900 ℃×15 min奧氏體化,250 ℃×40 min等溫淬火,可獲得(50~60)%Bl+M的復(fù)相組織,此時材料抗彎強度和撓度俱佳,是最優(yōu)強韌性配合復(fù)相熱處理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