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成畢 嚴東標 張美珍 陳勇 王瑩
(江西省九江市中醫(yī)院 九江332000)
2型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由于糖尿病的病理改變可引起全身代謝紊亂及大、中、小、微血管病變與神經(jīng)病變,因而其并發(fā)癥較多,且慢性并發(fā)癥已成為糖尿病致殘甚或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2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以及慢性并發(fā)癥的防治已成為糖尿病治療的核心。根據(jù)2011年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對于初診2型糖尿病癥屬氣陰兩虛型患者,我院在運用二甲雙胍膠囊、飲食控制、運動療法基礎上配合太平糖克濃縮丸治療為主的治療方案在臨床試用,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例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選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本院內(nèi)分泌科門診和病房。按治療組和對照組以1:1比例隨機分組。治療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37~71(56.2±9.4)歲;對照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 33~70(55.4±11.0)歲。
1.2 2型糖尿病西醫(yī)診斷標準 依據(jù) 1999年WHO專家咨詢委員會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糖耐量試驗(OGTT)中服糖后2 h≥11.1 mmol/L;或隨機血糖≥11.1 mmol/L。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又具有2型糖尿病的基本特征者可確診;如癥狀不典型者,臨床診斷必須經(jīng)另一天的重復實驗所證實。
1.3 病例排除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消渴病(糖尿?。┡R床研究指導原則》[1]:妊娠或哺乳期婦女;不能配合飲食控制或不能按規(guī)定用藥影響療效者;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并發(fā)癥,或合并有嚴重發(fā)作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以及感染者;未滿規(guī)定觀察期而中斷治療,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者。
1.4 中醫(yī)證候分型診斷標準 根據(jù)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本課題組成員與部分江西省專家共同擬定。氣陰兩虛證:主癥為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次癥為多食易饑,口渴喜飲,氣短懶言,五心煩熱,心悸失眠,尿頻或溲赤,便秘或便溏,舌紅少津無苔,或舌淡苔薄白,脈細數(shù)無力或細弦、細弱。診斷標準:同時具備2項主癥者;或具備1項主癥咽干口燥,同時具備1~2項次癥氣虛癥狀;或具備1項主癥神疲乏力,同時具備1~2項次癥陰虛癥狀。
1.5 治療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在飲食、運動等療法的基礎上,用二甲雙胍膠囊0.5~1.5 g/d,分2~3次服,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自制太平糖克濃縮丸。太平糖克濃縮丸組成:生黃芪20 g、山藥20 g、制首烏20 g、山茱萸10 g、生地黃10 g、黃連 7 g、茯苓 10 g、僵蠶 10 g、女貞子 10 g、桑白皮10 g。上藥中山茱萸、生地黃、女貞子、制首烏久煎取汁濃縮,其余藥焙干打粉,過80目篩混合制成濃縮丸,每次20粒,每天3次口服。
1.6 療效標準 參照衛(wèi)生部 《中藥新藥治療消渴?。ㄌ悄虿。┡R床研究指導原則》[1]擬定。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F(xiàn)PG<7.2 mmol/L,PPG<8.3 mmol/L或降低30%以上;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F(xiàn)PG<8.3 mmol/L或降低10%~29%,PPG<10.0 mmol/L或降低10%~29%;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不明顯或無改善,F(xiàn)PG和PPG無變化或降低10%以下。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治療前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變化以(±S)表示,治療前后與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治療組40例中顯效25例(62.5%),有效15例(37.5%),對照組40例中顯效12例(30.0%),有效28例(70.0%),兩組間顯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640,P=0.018)。兩組治療前后各指標水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值的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值的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P﹦0.018<0.05。
組別 n FPG(mmol/L) PPG(mmol/L) HbA1C(%)治前 治后 治前 治后 治前 治后治療組 40 11.06±3.91 6.31±1.16*△ 16.62±6.01 9.35±1.85* 10.87±1.86 7.30±1.52*對照組 40 11.97±5.07 7.31±2.08* 16.72±3.85 9.95±2.16* 10.12±2.81 7.61±1.53*
糖尿病因其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有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的癥狀,因而可歸屬于中醫(yī)“消渴病”的范疇。中醫(yī)對消渴病的認識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秲?nèi)經(jīng)》認為:五臟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內(nèi)熱是其主要病機。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即已認識到先天稟賦不足,是引起消渴病重要的內(nèi)在因素?!鹅`樞·五變》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其中尤以陰虛體質最易罹患[2]。因此消渴病的前期即應重視保護陰液,預防燥熱產(chǎn)生,治療上以益氣養(yǎng)陰生津潤燥為大法。自制太平糖克濃縮丸處方中以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山茱萸補養(yǎng)肝腎,并能澀精;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精共為君藥;生黃芪、制首烏益氣生津止渴共為臣藥;佐以茯苓健脾,桑白皮、黃連、僵蠶清泄郁熱。全方以滋補肝腎之陰為主,輔以健脾益氣生津,清泄郁熱,脾旺則氣血津液化生有源,陰液充足,則燥熱得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黃連[3]、桑白皮[4]、僵蠶[5]以及含有黃酮類成分的藥物如生地黃、生黃芪[6]均有降糖作用。通過臨床療效觀察,太平糖克濃縮丸聯(lián)合西藥治療和單純西藥治療均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顯著改善癥狀,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但中醫(yī)藥治療在改善臨床癥狀和降低血糖水平方面顯著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說明中醫(yī)傳統(tǒng)方對于減輕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有顯著優(yōu)勢。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82-85
[2]田德祿.中醫(yī)內(nèi)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22-323
[3]周德文,李長敏,尹玲豫,等.桑白皮的藥理活性[J].國外醫(yī)藥·植物藥分冊,1997,12(3):115
[4]高從容,張家慶,黃慶玲.黃連素增加胰島素抵抗大鼠模型胰島素敏感性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7,17(3):162-164
[5]王自勇,毛水龍,鄭怡建,等.僵蠶降血糖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0,15(4):21-22
[6]馮憑.內(nèi)分泌代謝性疾病臨床-糖尿病·低血糖[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1997.7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