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來金
當前,小學公開課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了公開課步入歧途,背離了教學的本質,因此遭到老師們的質疑和批評。公開課應是本真的課,平實的課,高效的課。為了促進公開課的健康發(fā)展,真正發(fā)揮公開課在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方面的作用,我們有必要對小學公開課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
一、公開課到底為誰服務
公開課多在承辦學校借班上課,而承辦學校總是挑選最好的班。在自己的學校里對外上課的老師,為了達到好的課堂效果,有的甚至從幾個平行班中分別挑選出若干名優(yōu)等生,臨時組合成一個班。而在公開課的課堂上,教師或要求學生匯報交流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的情況時,舉手的總是那些優(yōu)等生,發(fā)言的也是那些優(yōu)等生。即使偶爾有后進生發(fā)言,一旦回答出錯或不完善,教師也會匆匆打斷。一些教師害怕后進生發(fā)言錯誤,影響了教學進度,影響了教案上設計的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公開課是一種真實的課堂教學活動,應當符合教學的本色。公開課同日常課一樣,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地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而不應當讓學生為教師完成教案上設計的教學任務服務。那種歧視后進生,回避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片面追求教學進度,片面追求教案上設計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做法,完全顛倒了“教”與“學”的關系,偏離了課堂教學的目的,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
二、公開課不需要了解學情嗎
由于是借班上課,教研部門在舉辦優(yōu)質課競賽時,規(guī)定參賽教師可以提前15分鐘或30分鐘去熟悉原本完全陌生的學生。有的教師,將課前所謂的熟悉學生,變成把課堂上要提的問題事先跟學生講一遍。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了解學情是有效教學的前提。一個教師不了解學情,如何真正以學定教,如何真正因材施教?學情涉及的內容很廣,比如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思維狀況、認知規(guī)律、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學習效果,等等。了解學情,不僅要了解學生群體的特點,還要了解學生個體的差異。公開課,尤其是某些示范課、競賽課,會對聽課的青年教師產生較大的影響,如果執(zhí)教公開課的教師不關注學情,不了解學情,不從學情出發(fā)實施教學,不僅背離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誤導聽課的青年教師。
三、公開課能否少一些機械的預設
有的教師上公開課,其教案詳細得令人驚訝:不僅設計有教師的導語、過渡語、總結語、提問,竟然還設計有學生如何回答,如何質疑問難。而且,教案上的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所用的時間規(guī)定得死死的。課堂上,只要規(guī)定的時間一到,不管學生掌握情況如何,也會趕緊叫停。因此,許多公開課都是下課鈴聲一響,教學任務完成,時間精準得讓人稱奇。
教學過程既有確定性、因果性、預成性、可預測性、可控性,也有不確定性、非因果性、生成性、不可預測性、不可控性。教學過程是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不應完全根據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不斷調控,動態(tài)發(fā)展。教師上公開課時過度預設,是教師不自信的表現,是教師對學生不信任的表現,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馳,使公開課步入弄虛作假、形式主義的誤區(qū)。
四、公開課一定要“彩排”嗎
公開課課前“彩排”,在中小學是公開的秘密。一些教師為了上好公開課,事先在不同的班上進行多次“彩排”。有的教師甚至事先在即將上公開課的班上“彩排”一遍或多遍。
課前的精心準備是必要的,但這種準備主要是深入了解學情,深入鉆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和學法,對教學設計進行精雕細琢、反復推敲。公開課前反復“彩排”,不僅不符合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容易使公開課步入課堂舞臺化、教師演員化、教學表演化的誤區(qū),而且會磨滅教師的教學熱情,使教師喪失教學個性、教學特色。教學是不可復制的,課堂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本真的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
五、公開課能否多一些平實
現在的公開課幾乎無一例外地運用多媒體,評課時也把是否運用多媒體作為評價公開課的一個重要標準。一些公開課上,多媒體成了課堂的主角,令人眼花繚亂的課件輪番轟炸。有的教師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多媒體教學方法,顯得非常盲目,只重形式而不重實質。某些語文公開課上,學生時而唱歌,時而繪畫,時而做游戲,時而毫無目的地分角色表演,時而毫無效果地分小組討論。
當前許多教師存在浮躁之心,許多公開課存在浮華之風。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形式上花里胡哨,教師卻無法進入真實的教學狀態(tài),學生也無法進入真實的學習狀態(tài)。其實,教學是一種藝術,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平實。公開課應是原生態(tài)的課,應是平易樸實的課,教師應有淡定從容的教學心態(tài)、簡約素樸的教學形態(tài)、扎扎實實的教學常態(tài)、輕松活潑的教學神態(tài)。執(zhí)教公開課的教師應如葉瀾教授所說的那樣:“不管誰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長,你都要旁若無人,你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不是講給聽課的人聽?!?/p>
六、公開課要不要考慮教學成本
一位教師在博客上寫道:每次學校里有教師參加教學競賽,都是興師動眾。先是教研組總動員,多次研討、集體備課、排練、修改;然后是“多媒體總動員”,課件請有特長的教師制作,器材學校里沒有就向別的學校借;最后是邀請專家、教研員、學校領導到場指導,直到他們點頭滿意才罷休。在一些公開課上,學校甚至會為執(zhí)教的教師配備若干名“助手”。他們幫忙擦黑板、調試電腦、播放多媒體課件、遞教具、計時等。
教學應當講求效率、講求效果、講求效益,理應考慮教學成本。當前中小學公開課遭人詬病,與一些公開課不注重教學成本,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日常教學中沒有可借鑒性和可操作性有著密切關系。公開課,尤其是具有示范性質的公開課,必須追求高效,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七、公開課后重新回爐說明了什么
有一位教師私下告訴我:每次在自己班上完公開課,課后都要將這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問題重新給學生講一遍。不少學校,所任教的班被“借”出去上完公開課后,教師一般會按照自己日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重新回爐一遍。
教學效果是檢驗一節(jié)課最重要的標準。教學效果主要在學生身上體現,一般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去評價。一節(jié)公開課,哪怕課堂上再熱鬧、再吸引人,如果學生沒有收獲或收獲甚少,那絕不是一節(jié)好課。令人遺憾的是,目前評價公開課,對教師的課堂表現關注很多(包括一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jié)和非教學的東西),而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關注不多,至于教學效果則時常被忽視。公開課后讓學生重新回爐,是對某些華而不實的公開課的巨大諷刺。
八、公開課該不該淡化功利性,強化研討性
近年來,伴隨著各種優(yōu)質課競賽,公開課諸功能均衡作用的局面被打破,評比功能被過度地凸顯出來。許多公開課成了“面子課”和“形象課”,成了一些教師和學校揚名的階梯和舞臺。在各地教師年度考核,專業(yè)技術職務評定,績效工資發(fā)放,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和優(yōu)秀教師評選中,上公開課,尤其是競賽課獲獎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當前小學公開課之所以出現異化的傾向,其根源在于不恰當地突出了公開課的評比功能,誤導了一些教師和學校對功利的過分追逐。公開課承載了太多課堂教學以外的東西,巨大的利益誘惑和心理壓力影響了教師坦誠的教學態(tài)度。其實,舉辦公開課的精神實質主要是研討,研究、探討和交流課堂教學才是公開課的基本要義。要想公開課健康發(fā)展,必須淡化功利性,強化研討性。
(作者單位:重慶市巫山縣龍井小學)
責編/齊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