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方友
山西、陜西人善于經(jīng)商,足跡遍大江南北。陳州城自然也有不少山、陜佬。他們經(jīng)營的商店、酒館,大多是興旺發(fā)達,連本地人開商店什么的,也多請他們當“領事”。山、陜?nèi)俗錾獍l(fā)了財,就集資興建會館。凡屬山陜會館,內(nèi)里全敬的是關公,所以眾人也就稱“關帝廟”。蒲州人敬關公最講信義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關公也是他們的蒲州老鄉(xiāng)。有了這個會館,他們就可以精誠團結,以資效法,互助發(fā)展,大賺錢財。
陳州的山陜會館在小南門里路北,規(guī)模很大,占地五十余畝。廟內(nèi)主房有兩層大殿,在宏偉的正殿之前為拜殿。拜殿全用巨柱支撐,有如寬闊的穿山走廊。東西廊門上有刻字門額:東曰“迎旭”,西曰“映霞”。拜殿前一百米外,有一個“戟門”,與堂戲樓相連合建的建筑物。所謂堂戲樓,就是坐地戲樓。戟門外有十余畝的大廣場,廣場南有一個大戲樓。正殿前邊,有兩根鐵鑄的旗桿,高五丈余,別處很少見。據(jù)說是一個很有錢的商人為還愿敬鑄的,花銀十萬兩。正殿左右,各有陪殿一座。在東、西陪殿之外,才是東、西廂房。東西廂房全是前有一排紅柱的穿山游廊。西邊廂房北頭盡處,各有小樓一座:東曰“養(yǎng)雞”,西曰“放鶴”,幽雅宜人。拜殿、正殿、陪殿等建筑,全是水磨磚石修砌,梁柱都是合抱不交的大木間架結構。雕梁畫棟,斗拱飛檐,上蓋紅綠色玻璃瓦,璃尾獸脊,輝煌壯觀。正殿內(nèi)供著關圣帝君的泥塑坐像,關平、周倉侍立左右。關老爺正襟危坐,右手托著展開的春秋書卷,左手捋著長長的美髯,頭部略向右傾,半睜丹鳳眼,微蹙臥蠶眉,勾畫出一幅凜然正義的“夜讀春秋”圖。拜殿的梁柱上和正殿中掛滿了頌揚關公的對聯(lián)和匾額,什么“孔夫子關夫子兩位夫子,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什么“精忠貫日月,義氣滿乾坤”,什么“過關斬將威鎮(zhèn)四海,單刀赴會勇冠三軍”應有盡有。正殿里橫掛的匾額多是香客敬獻的,上寫“亙古一人”、“尼山一脈”,“民無能名”、“浩然正義”等。匾右下角均署有“弟子×××熏沐叩書”等字樣,很讓人肅然起敬。
有廟就有和尚,陳州山陜會館自然也不例外。民國初年,陳州山陜會館的住持是釋信。釋信原在五臺山出家,后經(jīng)陳州的山西老鄉(xiāng)相聘,才來此地當住持。釋信出家的時候才十幾歲,在五臺山誦經(jīng)十多年,來陳州時已二十八歲。二十八歲的釋信師父長得慈眉善目,腦瓜精明,對書法、繪畫極有造詣。來到陳州后,他借用山、陜兩省商家之威,很快打入了上層社會,成為名流。縣城里有重大活動均邀他參加。用現(xiàn)在的話說,他身為住持,代表了宗教界。陳州商務會的兩個副會長都是由山西商人擔當,商務會理事也多是山、陜兩地的商人。也就是說,這股勢力很強大。釋信就是看準了這股力量,左右逢源,如魚得水。在某些事情上,連當?shù)剜l(xiāng)黨也要讓他三分。
為擴大山、陜兩地商人的影響,釋信經(jīng)常策劃一些抬高山陜會館聲譽的活動。比如年頭歲尾向當?shù)馗F苦人施善,由他帶頭,號召同鄉(xiāng)義捐錢財,然后再敲鑼打鼓去訪貧問苦。再比如每年關老爺生日時,均要在廟內(nèi)唱大戲,一唱四天五晚上,吸引周圍百姓前來逛廟會。再比如春節(jié)時鬧花會,經(jīng)費全由山陜商家義捐。另外,他還精心策劃商人們的每一個還愿活動。生意人都信關爺,生意好了或發(fā)了財都要還愿,釋信就抓住這一點兒大做文章,雇來嗩吶班,抬著供桌先游街宣揚,一路炮聲不絕,讓人更深信敬關公保能發(fā)財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就這樣,山陜會館里的香火旺盛空前。相應地,給廟里捐香火錢的人也越來越多,數(shù)目也越來越大,釋信的腰包自然也越來越可觀。而釋信得了這些錢,并不亂用,常備厚禮去縣府拜望縣長大人??h長大人深知籠住釋信就籠住了外地商人,籠住了外地商人也就保證了財政稅收,所以也不吝嗇,每到年終總要多批一些銀兩讓釋信修葺廟宇或給神像鍍金身。
這樣,釋信師父就將山陜會館這盤棋給下活了。陳州人說,山西人真是精明透頂,做生意精,當和尚也精。看人家釋信師父,用生意人的腦瓜管理廟中之事,才來沒幾年,風光就讓人家給占盡了。
陳州商務會的兩個副會長雖是山西人,但會長仍由陳州原居民擔任。商務會長姓關,和關云長是本家,叫關團山。關團山做的是綢緞生意,城中唯一的一座百貨樓就是他的。關團山的生意做得大,常從江南直接進貨。他的船隊從潁河出發(fā),入淮河直達黃浦江口,然后運回大批綢緞搞批發(fā)。山、陜籍的商人雖然精明,但畢竟不是本地人。他們的戰(zhàn)略多是賺得銀錢就回家蓋宅院,有著隨時隨地都拔寨的心理。有這種客家心理作怪,自然也就不敢拉如此長的戰(zhàn)線。這就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盡管山陜籍商人占了陳州商界半壁江山,但論個人實力皆不及關團山。
一開始,關團山并沒把釋信放在眼里,心想一個年輕和尚怎能翻了天。不料隨著時局發(fā)展,釋信住持的威望越來越高,不但山、陜兩省的商人敬佩他,連本地商人也開始對其稱贊有加了。這一下,關團山就禁不住產(chǎn)生了嫉妒心。
人一旦有了嫉妒心,就對其所嫉妒的人百看不順。百看不順怎么辦?那就要打打他的風頭,讓他知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可忘乎所以。
其實,釋信一開始就對關團山非常謹慎,逢年過節(jié),皆要去關府拜望。論說,一個出家人,如此入世去隨波逐流,已很不容易。關團山也應該從中看出釋信的不尋常。但由于他開始過于自信,自然也就沒看出釋信的野心。心想不就是一個和尚嘛,能干什么?不料就是這個和尚,現(xiàn)在已成了陳州城的風云人物,能與縣長平起平坐,連行署的專員來陳州也要先去山陜會館上上香,然后還能應釋信之約在廟中吃齋飯,這是何等的面子呀!
釋信師父,你是不是有點兒不知道自己的分量了,需要老夫敲一敲你了!當然,關團山也不是等閑之輩,論心計并不比釋信差。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本地商人,必須團結他們才能一致排外。為此,他先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在會上列舉了釋信一系列的越軌行為,然后上綱上線,并有意朝聳人聽聞上分析,并說市場就這么大,購買力就這么多,被別人侵略搶占了咱就只能喝西北風。如此一說就與自身的利益掛上了鉤,大伙的情緒很快就被煽動了起來。大家伙同仇敵愾,表示一定要緊密團結在關會長周圍,與山西、陜西佬作斗爭,讓他們早早滾回老家去!
眾人自然懂得打蛇打七寸的道理,最后將目標鎖定在山峽會館的住持釋信身上。原因是自他來了之后,這些情況才出現(xiàn)。禍根自然就是這個禿驢和尚了!
關團山通過周密計劃,開始了對釋信的打擊活動。
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釋信突然來關府向他辭行,說自己要離開陳州。至于去往何地,還沒最后定奪。
關團山望著慈眉善目的廟住持,一時張口結舌,不知說什么好了!釋信見關團山尷尬,和善地笑了笑,先念了一聲“阿彌陀佛”,然后說道:“關施主,再會!”言畢,便起身告辭,走了。
關團山一下被罩在迷霧里,久久沒愣過神來。
釋信住持要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陳州城。
可是,半個月后,仍沒見釋信動身。
又過了半個月,釋信還是沒離開陳州。
有人問知情人,皆說快了,快了!
就這樣說走未走,半推半就的,轉眼過了一年。
又過了一年。
等到關團山等人明白是中了釋信詭計的時候,陳州城的一條街全成了釋信的生意。
釋信不同于別的山西人,他以陳州為家,先在南關蓋了一片宅院,然后還俗娶妻,成了地道的陳州人。
第三年的時候,陳州商務會改選,由于關團山年邁,眾人一致推舉釋信為商務會長。關團山為此很疑惑,為什么本地商家也投釋信的票呢?想了許久才明白,自己一開始就敗在了對手的手中。
釋信還俗后取名為葉大川。有關他的傳奇生涯,《陳州縣志》里專有記載。
茶園,在陳州統(tǒng)稱“清唱茶園”,就是可以一邊飲茶一邊聽曲的那種。陳州茶園最早出現(xiàn)在晚清,具體時間無人考證。茶園也有檔次之分,高檔的園內(nèi)建有小舞臺,能彩唱,也可開大戲。低檔的只能清唱,像唱玩會,有鼓有鑼有胡琴,三五人一伙,一個人頂多種角色,敲打起來,也算一臺戲。
在清末民初年間,陳州最有名的茶園是“雅園”。據(jù)《陳州縣志》載,雅園大約建于民國五年,地址很好,前臨陳州大酒店,后臨祥云公路,老板姓李,名少卿。園內(nèi)既是茶棚也是戲院,建有舞臺。演出當中,送茶的相公來回穿梭,也有賣瓜子的,撂手巾把兒的,賣“大炮臺”機制香煙的。陳州一帶劇種多,不但有梆子戲,還有曲劇、越調(diào)、道情、二夾弦、四平調(diào),除去這些,還不時有曲藝大腕來演出。豫北的墜子皇后喬清芬就常來演出《五蝶大紅袍》、《金鐲玉環(huán)記》什么的,一人一臺戲,很是叫座。據(jù)傳到了民國二十幾年,這里還放過電影。什么《火星人》《大香檳》《難兄難弟》《破鏡重圓》等影片,多是在此放映的。
李少卿是陳州北白樓人,父親是個大財主,李少卿從小喜歡聽戲,因白樓離城不遠,他常常隨伙計們進城看大戲。尤其是每年二月二太昊陵廟會期間,他幾乎就住在了廟會上。因為每逢廟會,來的戲班子就多,往往是幾個戲班子對臺唱。當時最有名的戲班子有大趙家、二趙家、周口“一把鞭”、太康道情班、項城越調(diào)班,聽得多了,他慢慢也開始學唱,與名伶交朋友。有一年他去汴京,見城里有茶園子,內(nèi)里可以唱戲接戲班兒,不禁心動,回來勸說父親,賣了十幾畝好地,便蓋了這個“雅園”。
由于“雅園”檔次高,接戲班兒多接名班,慢慢就成了某種象征。來這里聽戲喝茶的顧客也多是有身份的人,黨政要員、商家大賈,請客談生意,“雅園”是最好的去處。名伶?zhèn)冏匀灰苍敢獬@里來,票房好,捧場的多,那是一種享受。新角兒更想朝這里來,因為一進來就長了身份,不紅也可以被捧紅。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叫“一炒天下知”。
李少卿是懂行的人,一旦發(fā)現(xiàn)好苗子,他就極力將其捧紅。被捧紅的角兒,三年內(nèi)要向他交“炒銀”若干。這叫“暗錢”,又是兩廂情愿。當然,也有忘恩負義的小人,被捧紅了,卻忘了“雅園”的功勞,不但不交“炒銀”,有時還拿大。對這種人,李少卿也有招兒治他們。有一年,一個名叫“草蘭香”的女藝人被“雅園”捧紅后,三年不進陳州城,更不向李老板交“炒銀”,還私下說自己唱紅是自然條件好,就是“雅園”不炒不捧也照樣能走紅。李少卿聽說后笑笑,第二年就物色到一個比“草蘭香”更好的苗子,取藝名叫“香草蘭”,專演“草蘭香”演的戲,后由李老板出資,為她所在的班子添置全新行頭,并包班三個月,專與“草蘭香”的班兒對棚,一直將“草蘭香”頂“臭”為止,害得那“草蘭香”與班主一同備厚禮來向李少卿賠情,并付了所欠的“炒銀”,此事才算了結。
慢慢地,李少卿就成了陳州一帶不登臺的“戲霸”。自然,隨著李少卿的名聲越來越大,陳州茶園也越來越紅火。為擴大經(jīng)營,李少卿在周口、項城都開了分園。
陳州淪陷的那一年,李少卿已年過半百。由于戰(zhàn)爭,戲班子大多散伙,沒散的也跑進了國統(tǒng)區(qū)。論說,李少卿在國統(tǒng)區(qū)也有分園,可以避難一時,怎奈當時其母病重,李少卿是個孝子,只讓家人去了項城,剩他一人留在家中侍候老娘。日本人侵占陳州之后,要搞什么皇道樂土,聽說李少卿的茶園辦得好,就派人將他叫到了日軍指揮部。
日軍駐陳州的指揮官叫川端一郎,喜音樂。不知什么原因,他對河南梆子戲也情有獨鐘。日軍占領陳州之后,他就打聽到李少卿這個人,今日喚他來,主要是想通過他將這一帶的豫劇名伶召到陳州來,唱上幾臺大戲,以顯示出“皇道樂土”的神威。李少卿一聽這話,比較犯難地說:“太君,若在過去,這種事兒并不難。可現(xiàn)在戰(zhàn)亂,戲班子有的散了,有的在國統(tǒng)區(qū),不好辦!更何況有不少伶人因為你們的入侵,都剃了光頭留了胡須,發(fā)誓抗戰(zhàn)不勝利決不演戲,更給這事增加了難度,你讓我怎么辦?”川端一郎是個明白人,他知道李少卿說的都是實情??勺约耗軐⒉蝗菀邹k成的事辦成了,那才叫真正的勝利。于是,他冷下臉來對李少卿說:“皇軍來了,你們有不少藝人不但不歡迎,而且還煽動民眾反抗!這是大日本帝國所不能容的!讓你來,就是讓你引線,由我們來征服他們!”李少卿雙手一攤說:“眼下連人都找不到,你們征服誰?”川端一郎冷笑一聲說:“我們喚你來就是讓你去找人!”李少卿為難地說:“我毫無他們的信息,你讓我去哪兒找?”川端一郎說:“這個我的自有辦法,只要你幫我們找到他們的家人就可以了!”李少卿一聽這話,知道這是日本人想先將藝人們的家人抓來,然后逼他們回來。這個日本鬼子外表文靜,心可狠毒著哩,他覺得這是大節(jié)問題,決不能配合他們,便冷了臉問:“我要是不配合呢?”川端一郎望了他一眼,手一擺,只見兩個日本鬼子將他的老娘架了出來。李少卿一看日本人抓了他的老娘,萬分吃驚,怒斥川端一郎說:“我母親重病在身,你們?yōu)槭裁慈绱藢Υ??”川端一郎笑了笑說:“你是孝子,我的知道!只要你幫我們,我可以讓我們最好的醫(yī)生給你母親看病,不可以嗎?”李少卿說:“你們真是欺人太甚!”川端一郎說:“我勸你還是老老實實地跟我們配合!”李少卿望了望川端一郎,問:“我要是不配合呢?”川端一郎一聽鐵了臉子,又一揮手,只見兩個日本人牽來了兩條狼狗。兩條日本狼狗張牙舞爪,氣勢洶洶地對著李少卿撲來撲去。川端一郎雙目緊盯著李少卿說:“你如果不配合,我就讓狼狗當著你的面將你的母親撕吃了!”李少卿一聽這話,大驚失色,急忙說:“太君,萬萬使不得!我說就是了!”李少卿萬般無奈,正欲說什么,只見他母親突然掙扎而起,叫道:“兒呀,你萬不能說,說了就成了千古罪人了!你萬萬不可為娘而失大節(jié)呀!”說完,老太太就要去死,可怎能動得了!李少卿望著倔犟的母親,禁不住熱血沸騰,他心中十分清楚如果順了日本人,那才是最大的不孝。想到此,便大喝一聲,喊道:“娘呀,自古忠孝不可兩全,兒子先您老人家去了!”言畢,上前就死死抱住了川端一郎,一口咬住了川端一郎的鼻子……槍聲響,李少卿倒在了血泊里……
抗戰(zhàn)勝利后,陳州人自動捐款為李少卿母子立了一塊“母子碑”,并特意放在太昊陵東廂房的“岳飛觀”里,至今還在。
張三水餃是陳州名吃。
張家餃子的特點是:選料優(yōu)良,制作精細,外形美觀,皮薄餡大,鮮香味美,風味獨特,膾炙人口。在陳州一帶,提起張三餃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達到了以吃過張三餃子為榮的境界。
據(jù)傳,張家原籍是河北河間房任丘縣人,有一年河北遭荒年,張家上輩帶著一家老小逃荒來到陳州城東湖邊,為了謀生,搭了個窩棚,開始做水餃生意,維持生活。
開初,張家餃子為“元寶形”,包出的餃子個個像小元寶兒,為讓食客討吉利,掛牌就叫“元寶水餃”,生意還算混得下去。到了1870年,張家的獨生子張三長大成人,并繼承了父業(yè)。為維持經(jīng)營,他想法生點提高水餃的質(zhì)量,開始研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人們的口味特點和飲食的變化規(guī)律。初春,他選韭菜做餡,味道鮮美,可是經(jīng)過反復品嘗琢磨,發(fā)現(xiàn)醬油和面醬用多了,影響韭菜的鮮味,于是多用食鹽調(diào)味,韭菜鮮味絲毫不減。冬天,他用白菜制餡,發(fā)現(xiàn)餡兒顏色不美,就多放醬油和面醬讓餡兒增色。經(jīng)過反復實踐,摸索出最佳配料方案,使張氏餃子總是保持鮮香可口。另外,他還認真研究外地餃子的特點,比如開封的蔡家餃子、哈爾濱的花家餃子、沈陽的老邊餃子,發(fā)現(xiàn)這些名店多是兩種餡兒,一是普通餡,二是炸餡。普通餡是用生肉和餡,加時令的蔬菜和調(diào)料。清末年間,陳州周圍的餃子店基本全是普通做法,張三決定將炸餡引進中原。一開始,他用油炸餡,結果既不易消化又不出餡。張三對此苦心鉆研,終于研究出湯餃餡。湯餃餡就是把肉用油炸之后,再放入骨湯爆煨二十分鐘,使收縮的肉餡兒吸水恢復原樣,這樣既松散易吃,又易于消化,食后沒有口渴之感。如此新品種一上市,很快就顧客盈門,名聲大震。
生意越做越火,張氏餃子就擴大了門面,而且已由當初的“元寶餃子”發(fā)展到二十多個品種,并首開別有風味的“餃子宴”,使人大飽口福,又長見識,蒸、烙、煮、炸各種形狀的餃子,滿滿一桌,盤盤餃餡各異,有銀耳餡、香菇餡、蝦仁餡、魚肉餡、黃瓜餡、紅果餡、山楂餡……最使人驚異的是“御龍鍋煮水餃”,一盆藍色的炭火,烘托著古色古香的御龍鍋,一兩面包成的二十五個小巧玲瓏的元寶餃兒,在湯中上下翻滾,五龍攪水,香氣四溢,聞之垂涎,食之馨口。
清末光緒年間,袁世凱回項城葬母路過陳州,當?shù)毓賳T特請他吃了一回張三水餃。袁世凱品嘗后,揮毫留下八個大字:張三水餃,天下第一。
只可惜,當時袁世凱是在縣衙里寫的這幾個字,而且是回府奔喪,心情不是太好,寫了也就寫了,并沒讓人送到張三餃子館。袁世凱走后,陳州知縣望著那八個字,似望到了一堆元寶,決心要賺張三一把。他派人喊來張三,說:“你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應該請名人寫幅匾額了!”張三不解其意,說:“我家店門上的匾額不就是請陳州名家段老先生寫的嗎?”那知縣笑道:“段老先生只能在陳州一帶算名人,出了陳州誰還知道他?我說的名人應該全國人都曉得!”張三從未想得這么高,瞪大了眼睛問:“那咱能請得動?”知縣說:“只要舍得錢,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兒!這樣吧,你拿一萬塊大洋,我請袁世凱袁大人給你寫一塊!”張三一聽讓袁世凱寫匾,連連搖頭說:“那我可請不起!一萬大洋,那可得多少碗餃子呀!”言畢,忙起身告辭:“多謝大人為小民操心!”說完,就匆匆回店里忙生意去了。那知縣萬沒想到會是這種結果,大罵張三吝嗇,但東西再主貴,人家不要也沒辦法。
這事兒本來已經(jīng)算完,袁世凱吃過餃子,覺得餃子好,又是家鄉(xiāng)人,即興題了詞。知縣想借機敲張三幾個錢,可張三對此不是太看重,所以袁大人的題詞也就沒了什么意義。張三走后,那知縣又拿起袁世凱的題詞看了看,覺得已沒什么用,只好先當做一幅名人書法收藏。他正欲收起拿回暖閣,不料被師爺看到了,問道:“大人,那張三怎么沒要袁大人的題詞?”知縣生氣地說:“一個守財奴,不識貨!”師爺也姓張,叫張老五,為人聰明絕頂,一聽那張三不要袁世凱的題詞,很是吃驚,認為這張三真是土鱉,不知袁大人這句題詞的含金量,便拿起那幅字,對知縣說:“大人,袁大人的這幅字是專指,除去張三,別人收藏沒什么意義。這樣吧,我給您五百大洋,您將它送給我吧!”知縣一聽張師爺要買字,很奇怪地問:“你要它干什么?”張師爺笑了笑說:“大人,您別忘了,我也姓張??!這袁大人是對我們張家的題詞,若棄了豈不可惜!再說,我先用五百大洋買到手中,等哪一天那張三迷過來了,說不準還能賣到一千大洋哩!”一聽張師爺說這話,知縣就感到自己向張三要價太高了,但事已至此,又不便再和一個生意人討價還價,若那樣傳到袁大人耳朵里,怎么了得?既然師爺如此巧妙地給自己臺階,賺一個是一個吧!于是,知縣就答應了。
張師爺將袁世凱的題詞拿回家后,到永昌齋讓人制了一塊匾額,將那八個大字鑲在里面,藏了起來。幾個月后,他又在與張三餃子館對面的地方租了幾間房,掏高價從張三水餃館里聘了兩名師傅,也辦起了個飯館,也專賣水餃。開張那天,請來不少陳州名流來捧場,敲鑼打鼓放鞭炮,很是熱鬧。
由于張師爺請來的大師傅是從張三餃子館里挖出來的,所以凡是張三那邊有賣的,這邊全有,而且味道相差無幾。又加上張師爺在縣衙里供職,各個部門都來捧場,請客待客,多在這里。于是,這邊的生意就很快興盛起來。一看時機成熟,張師爺便將袁世凱的題詞掛了出來:張三水餃,天下第一。隨即也將水餃館命名為“張三水餃館”。眾人一看兩邊都是“張三水餃”,這方卻有袁大人的題詞,不知情者皆以為這方為正宗。尤其是外地人,更是信匾不信人。這樣,很快就把那真張三蓋了下去。
真張三自然很不滿意,認為張師爺侵犯了他的名譽權,將張師爺告到了縣衙。那知縣也沒想到張師爺會有這一手,而且自己正想找真張三出惡氣,是張師爺?shù)倪@一手逼他自己找上了門。知縣很佩服地望了望張師爺,對真張三說:“你姓張,人家也姓張。興你叫張三,就不興人家叫張老五?”張三說:“大人,如果他叫張五水餃館,我沒的說。為什么也專叫張三,而且在我生意興隆之后?”張師爺笑道:“這店開初是我開的,后來讓給了我家三哥。我叫張五,我三哥不叫張三叫什么?你說你叫張三之前,更是謬理,我比你還大一歲,我家三哥歲數(shù)更比你大,怎么會在你之后呢?”張三有理卻被辯得沒理,反被判作誣告,不多不少,知縣一下罰了三萬大洋,一家伙就讓張三大傷了元氣。
看斗不過假張三,真張三只好離開陳州,回河北老家去了。
真張三走后,假張三的生意更為紅火。張師爺看時機成熟,就辭去了師爺?shù)穆殑?,專干起老板來了?/p>
因為張師爺也不是笨人,當上老板后更加注意飯店的質(zhì)量和管理,生意越做越大,最后連周口、汴京都開了連鎖店。
這事除去張三外,最后悔的是那個知縣。他看到張師爺?shù)纳庹粽羧丈?,很后悔自己為什么當初沒看到這一步,只顧借權力想法生點撈別人的錢,卻忘了自己去掙錢。
再后來,張老五財大氣粗,不但自己當上了陳州商務會會長,也為兩個兒子買下了前程。大兒子進了省府,小兒子進了專署。每逢過年過節(jié),地方官員都來拜望張師爺。那時候知縣早已作為前清遺老遣回了原籍,據(jù)說很是窮困潦倒。好在張師爺不忘舊情,早晚還救濟他一些。
畫卦臺為陳州七臺八景第一臺,位于伏羲陵東南一里許的城湖中,占地十畝。四面環(huán)水,臺高出水面六尺有余。原《一統(tǒng)志》稱此臺為“揲蓍臺”,意說伏羲曾在此揲蓍畫八卦。《寰宇記》中也說畫卦臺乃“伏羲于蔡水得龜畫八卦之壇”,可見其非凡了。
畫卦臺是后人為紀念伏羲畫卦之功績而修建的,始建何時,已失考。經(jīng)宋、明、清各代多次增建修葺,臺上建筑頗具規(guī)模。到了萬歷之年,陳州知府洪蒸增建卷棚五間,黃瓦八角亭一座,內(nèi)奉宋代鑄造的伏羲銅像一尊。立一碑,高廣各五尺盈,上刻“先天圖”。傳說此圖蘊藏天機,凡人不得解。臺上蒼松挺拔,虬枝繁密。每當月明星稀,滿湖浮光躍金,靜聽蛙鳴鶴唳,如入蓬萊。
畫卦臺一隅,住著一戶姓于的人家。父女二人,以打魚為生。于老漢年近古稀,但身板硬朗,能天天下湖。女兒于蓮,年方十九,質(zhì)麗聰穎,能歌善舞。城里城外,頗有些名聲。
日寇侵華第二年,陳州淪陷。于老漢怕女兒遭不幸,便把她藏匿在深湖中,白天送飯,夜里陪女兒在湖中過夜。于蓮整日躲在蘆葦深處,非常寂寞。無事可干,便做蘆笛兒,學各種鳥叫。時間長了,于蓮竟悟出了不少鳥語。于是人鳥開始相熟。每每聽得哨音,百鳥如朝鳳般聚集在于蓮周圍,喋喋不休,訴說衷腸。
到了嚴冬,蘆葦被割,湖水結冰,一片凄涼。于蓮湖中不可藏身,只得回到家中。鳥兒像是舍不得于蓮,每天早晨或黃昏時分,總有成群結隊的鳥兒在于家小院兒的上空盤旋,嘰嘰喳喳,向于蓮問好。于蓮心喜,取些谷物,讓鳥們吃。事情傳開來,人們便稱于蓮為鳥女——并說她是湖中一只麗鳥轉變而成。
消息傳來傳去,就被日軍駐陳州城的中隊長田中角榮知道了。田中角榮很想見一見鳥女。
這一天,田中飯后無事,便自個兒到了畫卦臺處,見到落滿小鳥的院子,他就走了進去。
那時刻于蓮正在喂鳥,聽到柴門響,抬頭一看,見來了個日本鬼子,禁不住面色灰白,驚恐地叫了一聲。于老漢聞之惶惶出門,一見田中,急忙護住了女兒。
田中會講華語,笑笑,說:“驚慌的不要,我只是想看看鳥女!”說著,掏出煙來,遞給于老漢一支。于老漢怒目相待,只是緊緊地護住女兒。田中尷尬地回了手,自個燃了,看了看于蓮,問道:“你就是鳥女嗎?”
“她叫于蓮!”于老漢替女兒回答。
“你怎么能懂得鳥語呢?”田中平靜地問。
于蓮望望田中,見他沒有惡意,便怯怯地說:“聽得多了,也就懂了一些!”
“小時候,我家喂了好多鳥!各種各樣的都有。我每天都是在鳥的叫聲中睡去,又在鳥的叫聲中醒來……”田中滿臉稚氣,沉浸在童年的往事里。
于家父女不解地互望一眼,說不清這個日本鬼子給他們嘮叨這些干什么。
“我母親是位研究鳥的專家,可她卻不懂得鳥語!記得母親常說:‘我要是懂得鳥語該多好呀!’可惜,她老人家已不在人世了!”田中說著,就從兜里掏出一張照片,遞給了于蓮。
照片上是一個身穿日本和服的女人,端莊漂亮,雙目間透出善良和慈祥。她的身上落滿了鳥。
于蓮很是好奇,看看田中,又看看照片,悄聲問,“她就是你娘嗎?”
“是的!”田中痛苦地說,“母親死于昭和十一年秋天。那時候,我大學剛畢業(yè)。埋葬她的那一天,墓地的上空全是鳥!”田中抹了一把淚水,停了片刻又說:“如果母親活著,我一定寫信告訴她這里有一個鳥女,讓她聘請你當助手!”
一陣沉默。
“我能給你照張相嗎?”田中突然取出照相機問道。
于老漢急忙用身體遮住女兒,對田中說:“俺不照相!你走吧!”
田中遺憾地收了相機,深情地望了望于蓮,長嘆一聲,郁郁地走了。
這以后,于家父女開始提心吊膽地熬日子,深怕田中來這里無事生非,給他們帶來禍端。等湖里的蘆葦半人高的時候,于老漢就匆匆把女兒嫁了人。
可是,田中一直沒來。
日寇投降那一年,于老漢已下不得湖。孤獨一人,靠編蒲包度日月。一天午后,他正破蒲草,突然聽得叫門聲,抬頭望去,禁不住吃了一驚。
門外站著田中角榮。
那時候的田中面目灰灰,已顯得老相。他對于老漢說:“日本已宣布投降,臨走之前,我想見見鳥女?!?/p>
“鳥女?”于老漢夢囈般地問道,“啥鳥女?”
“就是您的女兒!”
“噢!”于老漢望了望田中,悵然地說:“她出閣了!早就出閣了!”
田中驚詫如癡,雙目里透出遺憾,好一時才說:“那時候我知道你們怕我,所以一直沒敢來打擾!現(xiàn)在我們不可怕了,可她卻……”田中顯得很惋惜。
“你找她作甚?”
“想給她照一張相!”
“為了你娘嗎?”
“是的!”
于老漢望了田中一眼,沉思片刻,突然放下手中的活計,對田中說:“走,我領你去見她!”
于蓮的婆家也在湖邊,距畫卦臺有五里水路。于老漢用船把田中送到的時候,已是半下午時分。
小院很破舊,到處散發(fā)著魚腥氣。田中蹙著眉頭走進院里,連大氣都不敢出。聽到響動,房門洞開,一下子涌出兩三個娃娃,看到田中,同時驚叫一聲,扭頭就朝屋里跑,許久,又簇擁著一個女人走出來。
走出來的女人又黑又瘦,衣服襤褸,蓬亂的頭發(fā)上系著孝布,眼睛的周圍縈繞著操勞過度的青線……
走出來的女人頭上戴著孝布。
幾個娃頭上也戴著孝布。
幾個娃娃好奇地望著田中。
突然,那女人叫了一聲,像是拾起一個遙遠的夢幻,眼睛里透出驚訝和疑惑,最后咬了一下嘴唇兒,平靜地把目光伸向遠處。
這時候,于老漢從湖邊走過來,對田中說:“她就是我的女兒!你原來見過的!”
田中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驚訝得目瞪口呆。他望著當年如花似玉渾身充滿大自然魅力的鳥女,禁不住頹喪地垂下了腦袋……
遠處,是一只彈痕累累的木船。
番菜館即西餐館的舊稱。
舊社會,國人故步自封,把國外稱為番地,把國外菜一律稱為番菜?!拔娥シ损^”是汴京城一家有名氣的西餐館,由羅龍巖開辦。羅龍巖是陳州人,出生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少年時,他在上海租界一家德國人經(jīng)營的德明飯店西廚房學徒,學得能幫鐵灶的全套技術,會做各種西菜,足夠稱得上是“headcook”(西廚師)。出師不久,被推薦到上海美孚洋行當廚師,為洋行的外籍職員做西餐。民國初年,被調(diào)到開封美孚洋行繼續(xù)當西廚師。1923年,羅龍巖離開美孚,租用省府街一幢樓房,正式經(jīng)營“味馥番菜館”。
味馥番菜館開業(yè)后,羅龍巖不僅僅是番菜館的老板,而且還是番菜館的主要廚師。當年,味馥番菜館從不向外聘任廚師,所用廚工都是羅龍巖的徒弟。
20世紀30年代,羅龍巖做出的各色西菜,常受到外籍人員的贊許。那時候開封是河南總督府所在地,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省會”。也就是說,那時候的開封還“年輕”,不但有外國領事館,各洋行外籍人員,還有各教堂、教會學校和醫(yī)院的神職教職洋員。他們對味馥番菜格外青睞,頻頻光顧。更有不少達官貴人和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常來西餐館擺闊氣。所以,味馥番菜館的生意頗是興隆。
不想這時候,卻發(fā)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兒。
事情發(fā)生在羅龍巖的兒子身上。因為羅龍巖一直與洋人打交道,給兒子起名也很西化,叫羅特。羅特從小就在洋人堆里混,不但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文,也學會了不少外國人的生活習俗。十八歲那年,他考入南京國立大學外語系,暑假回開封度假期間,竟與美孚洋行經(jīng)理的太太發(fā)生了桃色事件。
開封美孚洋行的經(jīng)理叫卡·羅特,太太叫斯妮,比卡·羅特小三十歲,比羅特大五歲。因為卡·羅特年過半百,又患了陽痿,所以年輕的斯妮常來味馥番菜館喝酒解悶。那時候羅特閑著沒事兒,看斯妮滿腹憂愁,一杯接一杯地朝肚里灌威斯忌,就起了惻隱之心,常陪著她閑聊。一來二去,二人就有了共同語言。有一天卡·羅特去上海總行開會,羅特被邀請到了斯妮的臥房。由于卡·羅特是行長,銀行職員都畏懼三分。眾職員都害怕行長,所以也就沒人敢解決行長太太的性苦悶。羅特是個毛頭小伙子,可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斯妮掌握了他的這種心理,只穿了一件睡衣,而且沒穿褲頭兒,羅特一進臥房,她就用寬大的睡衣罩住了羅特。羅特眼前一片雪白,差點兒暈了過去,一下就摸住了斯妮那對兒白嘟嘟的乳房,高叫了一聲,接下來就陷入了泥淖……
從此,二人便勾搭成奸。
這種偷情若發(fā)生在兩個中國人身上,很可能會保密一生,不會被人發(fā)現(xiàn)。而斯妮是美國人,對貞節(jié)什么的不太講究,叫做不愛則已,一愛就烈。再加上卡·羅特有毛病,而西化了的中國羅特正屬八九點鐘的太陽,二人一觸即發(fā),就燃起了熊熊的偷情火焰。
由于二人都不太注意保密工作,很快就被人看透,成了公開的秘密。先得到消息的是羅龍巖,他很氣憤地打了兒子兩個耳光,認為是斯妮勾引了自己的兒子,讓一株很鮮活的馬齒菜喂了老母豬。但氣歸氣,羅龍巖深知洋人惹不起,又加上他壓根兒還是中國人,按中國規(guī)矩男女偷情多認為男方賺了便宜,女方吃了虧。這種傳統(tǒng)的思維邏輯逼得羅龍巖忍聲嘆氣,大罵兒子不爭氣,第二天就派人把羅特送回了南京。
事情弄到這一步,本該告一段落,經(jīng)過時間推移,慢慢就了結了。不想那羅特偷吃禁果之后,再也耐不住寂寞了,一有機會,就偷偷從南京回來與斯妮約會。不想有一次太放肆,沒關門,被卡·羅特捉奸捉了雙。
其實,對小羅特與斯妮偷情的事卡·羅特久有察覺。他原想自己身體有病,妻子偶爾不規(guī)矩也就算了,再加上那個中國小羅特已去南京上學,事情已經(jīng)了結了。不想那小羅特竟如此迷戀女色,肆無忌憚,按中國話說,那就是欺人太甚了!
卡·羅特派人叫來羅龍巖,說是他的兒子大大傷害了他的感情和毀壞了他的名譽,問羅龍巖是公了還是私了。望著不爭氣的兒子,羅龍巖無話可說,最后只得同意私了。
私了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讓羅龍巖宴請在開封所有的外國人員來味馥番菜館吃一頓。宴會中間,由羅龍巖父子公開向卡·羅特賠禮道歉,并讓羅特向卡·羅特發(fā)誓,永不再見他的太太斯妮。一切都辦過之后,羅龍巖再次派人將兒子送回南京,并讓派去的人同住南京,監(jiān)督羅特好好讀書,三年內(nèi)不得回汴京。
可是,羅特到南京不久,就被人暗殺了。派去監(jiān)督羅特的人向羅龍巖匯報說,那一天少爺從學?;卦⑺叩綐窍聲r,便被人開槍打死了。
羅龍巖吃驚萬分,急忙親赴南京雇偵探查明兇手。偵探很快查明是美孚洋行駐開封分行行長卡·羅特雇殺手干的,只是殺手已經(jīng)去了美利堅,抓不到兇手就抓不到證據(jù)……羅龍巖怒火萬丈,急急趕回開封斥問卡·羅特說:“我兒子已經(jīng)認錯,并當眾發(fā)了誓,你為什么還要殺他?”卡·羅特雙手一攤,聳了聳肩說:“我是為了幫助他實行諾言,這不,他們將永遠也不會再見了!”羅龍巖一見卡·羅特耍無賴,更是氣憤,讓人寫了狀子,請了律師,告到地方法院,地方法院以案件發(fā)生在南京為由,不敢受理。萬般無奈,羅龍巖又托人找門子一直告到南京最高法院。因為是涉外案件,最高法院極其慎重,先派人調(diào)查,又派人取證。由于沒有足夠的證據(jù),官司再次擱淺……羅龍巖不服氣,又一狀告到上海租界……如此折騰了幾年,羅龍巖花盡了多年積蓄,也沒問出個所以然。羅龍巖沒有了資金,味馥番菜館只得關門停業(yè)。再后來,老態(tài)龍鐘的羅龍巖在開封無法生存,只好帶著一家老小回原籍陳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