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課程的開展,除了音樂理論的基本掌握外,我們更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的領悟能力,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把參與音樂活動作為重要任務來完成,只有積極參與音樂活動,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提高音樂感悟力與審美能力。
音樂審美教育指以音樂藝術為內(nèi)容和實施手段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通過音樂審美活動的開展,能夠促使學生社會性實踐活動的廣泛開展,并能夠陶冶學生情操與音樂美感的感悟力。美育不是通過基礎知識的傳授而獲得的,而是通過對音樂的感受而自發(fā)產(chǎn)生的審美意識。它具有情感的因素,通過對音樂美感的感知而產(chǎn)生的審美感悟。審美能力盡管主要是情感的因素,但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情感,特別是對美的評價,往往同善惡的道德感緊緊相連,其本身就包含著倫理道德的因素。
音樂教育要“以審美為核心”是“素質教育”對音樂教育提出的要求。需要從音樂美學的角度運用美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對音樂審美教育的實施進行審視、研究和思考。
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實際巳達到的審美感受力,在課堂上安排與之相適應的具有不同形態(tài)美的音樂作品,并在學生對作品中所蘊涵的美的感知過程中,融入有關審美形態(tài)概念的講解,讓學生逐漸了解越來越豐富的、多姿多彩的審美形態(tài),從而不斷提高學生感知和體驗不同形態(tài)的“美”的能力。
在音樂審美教育中,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在音樂審美教育中是一個非常重要、不可忽視的方面。學生的音樂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在不斷介入審美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
音樂首先是一種人類的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對音樂的研究不應僅僅停留在音樂作品上,而應把目光轉向音樂產(chǎn)生、制作的過程。音樂活動的主客體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的、普遍的有機聯(lián)系,實踐論反對將音樂和實踐音樂的人切割開來,將音樂本身當成純粹的客體來認識,應該將音樂文本當成是一個可變的“對話記錄”,或一個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件”來考察,這樣才能真正把握音樂的本質、價值及意義問題。
實踐論者認為音樂從根本上說是離不開它的文化背景的,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許多文化中,音樂并不像許多西方人認為的那樣是以樂譜的形式出現(xiàn)。音樂首先應該是一種演唱、演奏樂器(有時也包含舞蹈、禮拜等)的實踐活動。世界上有多種多樣的音樂文化實踐,應統(tǒng)稱為“多樣化的音樂”,每一種音樂實踐隨著參與理解與實踐行為的音樂家一一從業(yè)者(業(yè)余與專業(yè)的)的變化而變化。作為結果,每一種音樂實踐產(chǎn)生了特定種類的作曲、改編、表演與即興表演意義上的音樂。音樂是存在于許多不同的音樂實踐或音樂中的一個多樣化的人類實踐。
實踐論超越了他律論和自律論的局限,又彌合了二者的裂痕,將音樂本質探討轉向了音樂的實踐活動,轉向了音樂音響與主體活動及其文化歷史背景的普遍有機的聯(lián)系,對啟發(fā)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具有實際的意義。
音樂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和載體。作為文化的一個部分,音樂的存在從來都不是孤立的。感悟音樂的情景生活文本,追尋音樂的生活語境,也是音樂課程必然涉及的領域。
音樂作為人類特殊的藝術活動,是有目的的,因此也都具有象征意義。我們不僅要學會聆聽音樂、體驗音樂,還要學會感悟音樂。還要了解那些產(chǎn)生音樂情感的背景,了解在音樂音響之外永遠存在著的象征意義。這種象征性使任何音樂都帶有語義特征,不同文化中的音樂語義千差萬別,不僅如此,即使是相同的音樂作品,隨著語境的變化,其語義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因此,“感悟”,其根本意義在于強調音樂作為人的社會感性生活中的事件,追尋音樂的生活語境。
總之,高中音樂教育不是刻意地培養(yǎng)一些少數(shù)偉大、杰出的“天才”,而是通過音樂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及音樂感悟能力,這其實就是高中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
〔1〕張偉.論高中音樂教學方法[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23(2):183-186.
〔2〕王亞東.高中音樂教學現(xiàn)狀分析[J].科學中國人,2008(11):123-125.
〔3〕劉美虹.當代音樂教育現(xiàn)狀[J].文藝研究,200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