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馨[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南昌 330000]
作 者:林 馨,江西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美國作家納撒尼爾·韋斯特(NathanaelWest,1903—1940)最具盛名的作品《寂寞芳心小姐》出版于1933年。韋斯特的作品生前無人問津,直到逝世十余年后《韋斯特全集》的出版使他聲名大噪,被奉為美國現(xiàn)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都拍夹男〗恪分v述一位紐約《電訊郵報》解憂專欄男性作家以“寂寞芳心小姐”為筆名,他每日工作就是閱讀大量深陷在生活和精神泥沼中的讀者信件,在專欄中提供道德建議和心靈慰藉。然而,他人的痛苦腐蝕著寂寞芳心小姐的靈魂,奇妙地激發(fā)了他強烈的替人間所有不幸的人承擔苦難和折磨的基督情結,最終他不僅沒有成為救世主反而被一位讀者以一種荒唐可笑的方式結束生命。在這部小說中,韋斯特通過一個妄想成為“20世紀美國基督”的專欄作家夢想的破滅,揭露出20世紀30年代美國人在物質生活與精神信仰上的雙重毀滅。
多蘿西·帕克認為:“沒有一個人像納撒尼爾·韋斯特描寫了那么多的瘋狂的滑稽,絕望的悲傷,野蠻和善良,狂怒與病態(tài)?!雹偈诽埂·希曼聲稱韋斯特在《寂寞芳心小姐》中“不落俗套地描繪一種對于文化虛偽的幻滅以及失敗和打擊所構成的那種揮之不去的憂郁情調”②,甚至贊譽此書是“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三本小說之一”③(另外兩部是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綜合二人的觀點,可以認為是韋斯特在書寫人的信仰精神危機這一傳統(tǒng)文學主題中表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內涵使《寂寞芳心小姐》躋身20世紀美國經典之列。本文則通過分析小說主人公與《圣經》的對照關系并探究作品中賦有宗教意味場景的象征意味,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從歷史與哲學的角度剖析造成小說主人公的悲劇命運以及上世紀30年代美國人的精神危機的原因。
基督為希臘文“christos”的音譯,意為上帝敷以圣膏而派其降世的救世主?!缎录s·約翰福音》記載了基督將水變酒(約翰福音2:1-11),醫(yī)治癱子,用五餅兩魚喂飽五千人,使瞎子復明及讓拉撒路復活(約翰福音11:1-45)等神跡?!妒ソ洝分械幕絻叭灰桓睙o所不能的救世主形象。在小說中寂寞芳心小姐沒有自己的名字,但韋斯特詳細描寫寂寞芳心小姐的外表,“看上去仍像個浸禮會牧師的兒子,蓄上胡子對他來說更合適,能突出他那像《舊約》里的人物的長相。但即使沒有胡子,誰也不會認不出他是新英格蘭的清教徒”④。作者更是借編輯施拉克之口說:“蘇珊·切斯特們,比阿特麗絲·費爾法克斯們和寂寞芳心小姐們都是20世紀美國的牧師?!雹蓓f斯特突出了寂寞芳心小姐的宗教氣質,在外貌上把寂寞芳心小姐與基督相比照,小說中的來信者是真誠而絕望地向寂寞芳心小姐尋求幫助,把寂寞芳心小姐的建議視作拯救自己不幸人生的金科玉律。這些不幸大多源于貧窮與暴力:被丈夫虐待的妻子、天生沒有鼻子的少女、被猥褻的孩子。正如過去人們在教堂里向牧師懺悔或告解尋求精神安慰,寂寞芳心小姐的專欄可以視為在行使教堂的精神職能,在報紙專欄這一“虛擬空間中的教堂”聽取他人的不幸。而且他的工作要求他必須在回信里給這些“絕望的人”“傷心的人”“厭倦一切的人”“被肺病大夫折磨的幻想破滅的人”指點迷津。由此可見,寂寞芳心小姐對于來信的人扮演著教堂里告解神父的角色,他所籠罩的宗教神圣色彩使得他成為了人們可以信賴的傾訴對象,甚至被視作基督在塵世的化身。編輯施拉克為寂寞芳心小姐專欄寫的祈禱文中:“……哦,好心的小姐,請求我的原諒,把我深深的藏在你的心中,保護我免受我敵人的欺侮。救救我,寂寞芳心小姐,救救我,救救我……”⑥一連三個“救救我”反映出這些不幸的讀者們絕望而謙卑的心態(tài)。韋斯特直接在小說中展示大量表現(xiàn)普通人不幸生活和絕望心境的信件,例如:“我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你如能告訴我怎么辦,我將非常感激”;“要是您家里也發(fā)生這樣的事,您將怎么辦”;“謝謝您給我任何忠告”等等,這些讀者堅定盲目地相信寂寞芳心小姐是能夠指引自己走出黑暗生活的救世主,他們就像中世紀虔誠愚昧的信徒相信基督一般相信寂寞芳心小姐也擁有基督的慈愛和救贖的力量。
在作品中,寂寞芳心小姐曾經向女友表達他的宗教情懷:“我患的是基督情結。人類……我愛人類?!弊髡唔f斯特以寂寞芳心小姐對來信讀者道伊爾夫婦的態(tài)度來展現(xiàn)他心靈深處的基督救世情結。道伊爾太太在瘸子丈夫面前勾引寂寞芳心小姐,道伊爾遭受妻子的羞辱“像一只狗那樣咆哮著……他就以兩手和膝蓋著地,繼續(xù)在地板上學狗爬”⑦。這些人已經被生活的苦難剝奪人的尊嚴和理性。然而寂寞芳心小姐“讀完信后,并沒有放開手,而是懷著他全部的愛緊緊地握著”⑧。他有著《新約》中所說的“愛”:愛人如己,愛他人的力量,為自己所討厭的人謀利益的力量,而這正是基督教信仰的本質。按照基督教的人生觀,“只有上帝的目的才可以給予我們的人生以內在的統(tǒng)一,幸福和滿足,這種人生以內在的統(tǒng)一,幸福和滿足可以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永恒的價值而不是短暫的價值,從而使我們的人生日臻完善,達到充實”⑨。不同于報社其他人對專欄的玩笑態(tài)度,他嚴肅對待自己的工作,真心實意地在乎來信者的痛苦,所以他拒絕在來信中用漂亮的假話敷衍讀者。他在接觸他人痛苦的同時,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意義,他把自己的工作等同于主的事業(yè),希望有能力拯救來信者不幸的生活與靈魂,他與來信者同樣對基督充滿渴望,小說最后一章,他幻想自己與上帝簽訂合約,成為上帝在人間的化身,獲得《新約》中基督的神力并以此來拯救不幸的人類。他在小說中表現(xiàn)出的精神痛苦不僅源于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更是因為質疑自己無法向來信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備受苦惱。寂寞芳心小姐在面對他人痛苦時所表現(xiàn)出的奉獻精神與悲憫情懷,可以被視為“基督—救世主”原型特質的直接呈現(xiàn)。
寂寞芳心小姐還象征“基督—替罪羊”這一《圣經》原型。根據(jù)《舊約·利未記》記載:亞倫為圣所和會幕并壇獻完了贖罪祭,就要把那只活著的公山羊奉上。兩手按在羊頭上,承認以色列人諸般的罪孽、過犯,就是他們的一切的罪愆,把這罪都歸在羊的頭上,借著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曠野去。要把這羊放在曠野,這羊要擔當他們一切的罪孽。而在《新約》中,耶穌為救贖世人的罪惡,寧愿釘死在十字架上作為“犧牲”。所以,教會又稱基督為贖罪羔羊。在小說的第三章,寂寞芳心小姐回憶起與大學同學用羔羊向上帝獻祭的往事,然而由于執(zhí)行者缺乏宰羊的經驗,這次獻祭是失敗的,受傷的羊逃走了,最后寂寞芳心小姐不忍它受苦,用石頭砸碎了它的腦殼。作者借這次失敗的獻祭已經暗示了寂寞芳心小姐的悲劇結局以及他所懷抱的基督救世情結注定破產的結局,在小說的結尾,一位瘸腿讀者誤以為寂寞芳心小姐強奸他的妻子而前來尋仇,而此時寂寞芳心小姐沉浸在自己成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的幻想中,他想擁抱這位瘸腿的讀者,篤信自己已經擁有治愈瘸子的基督式的神力,卻不料被手槍打中。這個極具諷刺意味的結尾呼應了第三章中那次失敗的獻祭,羔羊雖死卻無法洗去人世間的罪孽。
韋斯特在第二章中直接表達了當時美國人所期盼的基督形象既非救世主亦非替罪羊的觀點:“灰色的天空看上去像是用一塊骯臟的橡皮擦過似的。上面沒有天使,沒有燃燒的十字架?!雹狻盎讲幌袷窃谕纯嗟貟暝?,而是安安靜靜地當作裝飾品?!?在一個不需要救世主的時代,通過自我犧牲來拯救不幸世人的基督式理想最終走向了破滅。
《寂寞芳心小姐》所反映當時美國社會已不再信仰基督的現(xiàn)象有其深刻的思想淵源。早在19世紀,隨著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尤其是進化論的提出,西方社會對上帝堅定不移的信仰開始動搖,這種懷疑態(tài)度在尼采發(fā)出“上帝死了”驚世駭俗的吶喊聲中達到頂峰。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中“作為反自然的道德”一章中強烈批判基督教道德觀中敵視生命中的激情與沖動,尼采認為“每種健康的道德,都受生命的一種本能支配”?,基督教的教義倡導的禁欲主義“消滅激情與欲望,僅僅是為了預防愚蠢極其愚蠢的不快后果,這本身只是愚蠢的一種極端形式”?。對于尼采來說,歷史上的教會對激情采取閹割術,而非美化與神圣化。正說明基督教倡導的道德恰恰反對生命的本能。“上帝喜愛的那個圣人,是那個理想的閹人?!?
編輯施拉克經常對寂寞芳心小姐發(fā)表大量瀆神的言論,而小說中沒有任何描寫寂寞芳心小姐的回應,一方面是因為寂寞芳心小姐內心無法真正相信基督,另一方面,施拉克滔滔不絕且極具煽動性的雄辯,是寂寞芳心小姐在語言上無法抗衡的??v觀全書可以發(fā)現(xiàn),寂寞芳心小姐無論是在幫助他人還是捍衛(wèi)自我理念,他只有靈魂上的掙扎,而沒有行動上的表現(xiàn)。蘇珊·桑塔格在《關于他人的痛苦》一書中寫道:“同情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感情。它需要被轉化為行動,否則就會枯竭?!?顯然寂寞芳心小姐行動能力上的無力可以視為生命力量的脆弱,也就是尼采所說的缺乏生命的激情。其次,這種生命力量的脆弱的還表現(xiàn)在與施拉克太太,女友貝蒂,讀者道伊爾太太交往上。寂寞芳心小姐是施拉克太太婚外情人的事實對施拉克是公開的,三人對這種畸形的三角關系都抱有樂在其中的態(tài)度;女友貝蒂被寂寞芳心小姐形容為“秩序的典范”:天真,善良,忠貞但是膚淺幼稚?!爸灰藗兏械阶晕野踩蜁淠??!?所以生活安逸的貝蒂無法理解男友精神上的疾病,固執(zhí)地認為鄉(xiāng)村的寧靜恬淡是醫(yī)治男友“城市病”的良藥。在這段愛情關系中,很難發(fā)現(xiàn)兩人有精神上的溝通與共鳴;而面對道伊爾太太的勾引,寂寞芳心小姐幾乎無力抗拒。由此可見,寂寞芳心小姐沒有一段可以稱為正常健康的性關系,他的正常欲望被他的基督情結壓抑、扭曲,雖然精神高尚,卻缺乏生命激情與力量,寂寞芳心小姐正是尼采定義的“理想的閹人”。很難想象一個生活混亂、缺乏行動力的人可以承擔“救世主”的重任,這也是韋斯特借施拉克之口譏諷他的原因:寂寞芳心小姐不但沒有基督的神力甚至不具備正常人的健康精神,卻妄想成為基督式的救世主。
寂寞芳心小姐聲稱自己“我愛人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人的痛苦會引發(fā)自己精神上的痛苦。不可否認,寂寞芳心小姐極富同情心。然而這種同情心是否可以成為衡量一個人高尚與否的標準卻值得質疑?!爸灰覀兏械阶约河型樾?,我們就會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謀。我們的同情宣布我們的清白,同時也宣布我們的無能?!?桑塔格的觀點解釋了編輯施拉克對寂寞芳心小姐同情心的嘲諷態(tài)度,對他人的同情只停留在情感層面,不過是自己證明自己是一個高尚善良的人,對他者毫無益處。在施拉克看來,寂寞芳心小姐所謂的“基督情懷”充滿怯懦和虛偽。小說第二章有一個施拉克歪解《主禱文》中“我們日用的面包,今日賜給我們”的情節(jié),他勸寂寞芳心小姐賜給讀者石頭?!缎录s·約翰福音》記載一個犯奸淫的婦人將被處以石刑,基督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翰福音8:7)石頭在《圣經》中代表著審判,施拉克認為面對受苦的他人應該懲罰而非救贖,這一情節(jié)充分揭露施拉克的性格特征:既無對他人的同情,也無對基督的崇敬。按照蘇珊·桑塔格的解釋:“對痛苦,對他人的痛苦的看法,是植根于宗教思想中的,這種宗教思想把痛苦與犧牲聯(lián)系起來,又把犧牲與極度興奮聯(lián)系起來——這種觀點與現(xiàn)代感情大相徑庭,現(xiàn)代感情認為痛苦是某種錯誤、意外或罪惡的東西?!?施拉克對他人痛苦的態(tài)度代表著大部分現(xiàn)代人的精神狀態(tài):痛苦沒有宗教、價值與情感的意義。甚至把痛苦賦予重要涵義的宗教都是不可理喻的。即使他人的痛苦源于無辜的遭受犯罪所致,也無需激發(fā)自身的正義感。無論是同情還是取樂,在本質上都是實現(xiàn)自我情感上的滿足,對于施拉克們而言,寂寞芳心小姐的“基督情結”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玩笑。
韋斯特在第五章生動描敘酒吧中的施拉克一行人的言行:放肆地談論針對女性的性暴力,戲弄公廁里的老流浪漢。這些人表現(xiàn)出的麻木、殘忍、譏諷、毫無憐憫,正是當時大多數(shù)美國人的精神寫照:他人的不幸已經不能引起共鳴與同情,只是取樂消遣的對象。孕育施拉克們的美國社會正處于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蕭條時期,根據(jù)美國勞工部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1933年失業(yè)人數(shù)有1260萬人,超過勞動力的25%,而5%的失業(yè)率已經是一個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難以承受的限度,高失業(yè)率造成物質匱乏與暴力橫生席卷整個美國社會。而在此之前,美國正處于被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稱為“爵士樂時代”時期,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時代的回聲》?一文中描述掩藏在追逐財富,講究享樂的社會表面下人精神上的空虛與焦躁。節(jié)儉、克制欲望、積極創(chuàng)業(yè)、努力工作等美國傳統(tǒng)清教主義價值觀在當時大行其道的奢侈消費、縱情聲色的生活方式面前被粉碎殆盡。這種過于自由化的社會價值觀甚至影響當時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美國總統(tǒng)胡福在1929年的就職典禮上宣稱“美國自由放任的政策使美國的生活和安定更有保障了”?。由于深受這種自由放任社會思想影響,生產的迅猛擴張遠遠超過市場需求,生產相對過剩的問題干擾美國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最終在1929年導致經濟危機的全面爆發(fā)。
這次危機不僅使美國的經濟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對美國的社會、文化、價值觀等方面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爵士樂時代”一夜致富的美國神話在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貧窮,社會治安惡化等嚴酷現(xiàn)實面前無情破滅,“爵士樂時代”奢華表面下人的精神空虛的心理問題迅速轉化為嚴峻的社會問題:失去物質和信仰雙重寄托的美國人在精神上呈現(xiàn)出虛無狀態(tài)。同時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美國產業(yè)格局發(fā)生變化,一些新型產業(yè),例如好萊塢的電影產業(yè)在20世紀30年代蓬勃發(fā)展,充滿暴力色彩、娛樂性強的電影深受大眾歡迎,這類膚淺,缺乏內涵的電影使人們暫時逃離現(xiàn)實生活,對暴力帶來的刺激和樂趣津津樂道。[21]寂寞芳心小姐雖然希望成為歷史上把自己釘在十字架上替人類受苦的基督,但現(xiàn)實卻是“他觀察著天空,尋找一個目標,但灰色的天空上面沒有天使,沒有燃燒的十字架”。在“爵士樂時代”和“經濟大蕭條”時期極端生活水平的反差之下,美國人的自信心已然崩潰,不再相信宗教的精神力量可以從貧窮暴力中拯救失落的靈魂。他們不需要寂寞芳心小姐成為基督拯救自己的靈魂或是幫助他們重拾信仰,他們只需要寂寞芳心小姐的專欄提供可以取笑的不幸與痛苦,因為對于小說里的美國人而言,靈魂與信仰不再具有任何意義與價值。
無論是寫信求助的讀者,還是酒吧里沉迷于暴力想象的人,都對生活絕望,自身也無力改變現(xiàn)狀。包括寂寞芳心小姐本人也對基督是否能夠真正拯救人類也抱有懷疑態(tài)度,小說第十章里,他認為“人們一向用夢想來跟他們的痛苦作戰(zhàn)……在許許多多的騙局里,就屬這一騙局最惡劣,而這一騙局里也有他的份,而且特別惡劣,因為他能虛構出關于基督的夢想”[22]。寂寞芳心小姐因為無法相信真基督,又不肯做假基督,在他身上建造起來的教會卻是猥瑣逃避的教會。[23]哈羅德·布魯姆也有相似的觀點:寂寞芳心小姐是一個在做人方面樣樣不足的潛在基督[24],他同樣參與酒吧眾人戲弄老流浪漢的行為,與施拉克太太的婚外情,被道伊爾太太引誘無不說明他缺乏基督堅定強大的精神力量,更不會具備基督的顯神能力。他只是迷失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眾多普通美國人中的一員,寂寞芳心小姐渴望成為當代基督的愿望只能在現(xiàn)實面前不堪一擊。
G·H·埃爾德在《大蕭條的孩子們》一書中描述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社會是“失控的世界”[25],“失控”主要原因是在經濟壓力下,暴躁、冷漠、行為反常、情緒激動等人的性格中的消極因素明顯突出。這種由許多個體傳播至整個社會的消極情緒最嚴重也是最深遠的后果是毀滅了一代美國人的自信與信仰?!都拍夹男〗恪分械拿绹嗽趥鹘y(tǒng)文化、道德、價值觀體系轟然坍塌之后的精神世界卻如同艾略特在《荒原》中呈現(xiàn)的狀態(tài):幻滅、虛無與迷茫。正如哈羅德·布魯姆對《寂寞芳心小姐》的定義是一部“末日景象小說”[26]。重建社會價值體系與拯救個體精神危機成為經濟蕭條時期美國社會最迫切的問題之一。而韋斯特在《寂寞芳心小姐》中不僅暴露導致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人麻木的精神世界的原因是傳統(tǒng)信仰的缺失,同時通過寂寞芳心小姐基督式理想的破滅,韋斯特對傳統(tǒng)基督教救世的宗教觀念同樣持懷疑態(tài)度。所以韋斯特塑造的寂寞芳心小姐這一人物身上兼具崇高的理想與孱弱的意志,他的基督理想在小說中更多表現(xiàn)出荒唐可笑與不合時宜。換而言之,對是否可以依靠宗教的力量拯救人類這一問題的質問正是《寂寞芳心小姐》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① Marion Meade.Lonelyhearts:TheScrewballWorldofNathanael West and Eileen McKenney[M].New York:Mariner Books,2010:p1.
②③[23] 史坦·E·希曼:《美國現(xiàn)代七大小說家》,威廉·范·俄康納編、張愛玲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8年版,第315頁,第315頁,第308頁。
④⑤⑥⑦⑧⑩?[22]納撒尼爾·韋斯特:《寂寞芳心小姐》,施咸榮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頁,第1頁,第100頁,第97頁,第18頁,第24頁,第82頁。
⑨ 詹姆士·里德:《基督教人生觀》,蔣慶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8頁。
??? 尼采:《偶像的黃昏》,劉小楓主編、衛(wèi)茂平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頁,第67頁,第72頁。
???? 蘇珊·桑塔格:《關于他人的痛苦》,黃燦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頁,第90頁,第93頁,第92頁。
? F.Scott.Fitzgerald.Echoes of the Jazz Age[J].Scribner,No.11,1931.
? 德懷特·L·杜蒙德:《現(xiàn)代美國:1896—1946年》,宋岳庭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76頁。
[21] 任明明:《美國20世紀30年代爆發(fā)經濟大危機的原因、表現(xiàn)和影響》,內蒙古大學2007年碩士畢業(yè)論文,第31頁。
[24][26] 哈羅德·布魯姆:《如何讀,為什么讀》,黃燦然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273頁。
[25] G·H·埃爾德:《大蕭條的孩子們》,田禾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