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奕雄
峨眉山清音閣前寶現溪畔,一座六柱小亭罩護著一塊黑褐色石碑。這塊全山唯一來自國外的碑刻,記載著一段中日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
1825年 (日本文政八年,清道光五年)冬,68歲的日本僧人良寬在越后宮川濱海灘上發(fā)現一截木頭,首部雕有人頭,長8.7尺、圍2.9尺,刻有“娥眉山下橋”五個漢字。
良寬 (1758—1831)幼名善本榮藏,越后出云崎人,文政年間著名僧人、詩人、漢學家,青年時代在倉敷市元通寺跟隨大忍國仙研究漢詩和日本曹洞宗禪學。他一生向往中國,熱愛唐詩,尤其喜歡李白充滿浪漫主義的詩篇。他仔細地辨析了這截木頭,確認它是來自中國四川峨眉山的橋樁。因為古代峨眉亦寫作“娥眉”,晉代葛洪《抱樸子》就是這樣寫的。他立即興奮地吟誦起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之后,他揮毫成詩一首:
不知落成何年代,書法遒美且清新。
分明峨眉山下橋,流寄日本宮川濱。
這橋樁經青衣江、岷江、長江、東海,通過對馬海峽,由日本海激浪卷進能登半島,最后到達宮川濱,行程約6000公里?,F在它還珍藏在良寬的故鄉(xiāng)新縣刈羽郡高柳町貞觀園內。
1989年4月,日本日中友好漢詩協(xié)會會長、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所長柳田圣山教授,提議在中國峨眉山建立良寬詩碑,以寄托良寬對峨眉山的向往思念之情,并作為日中兩國人民友好的見證。這一提議得到了中國方面的積極響應和支持。日方為此專門成立了“峨眉山良寬詩建碑會”,有兩千多人捐款資助。高柳町長永井勇雄親自深入良寬故鄉(xiāng)的黑姬山挑選黑褐色佳石,請柏崎市石材店主森健治先生依良寬墨跡放大四倍,精心鏤刻。
1990年7月16日,石碑從日本宮川濱啟程送往大阪。7月24日乘船出發(fā),按原“娥眉山下橋”木樁漂流線路逆流而上,于8月16日抵峨眉山清音閣雙飛橋下。此時,峨眉山市負責的300平方米地基、日本風格的水泥柱、碑亭和道路也已完工。1990年8月25日,舉行了隆重的詩碑揭幕式。碑重918公斤,題額為“日中詩碑亭”,亦稱“良寬詩碑亭”。日中友好漢詩協(xié)會會長柳田圣山、副會長棚橋修二、高柳町長永井勇雄等五十多位日本漢詩愛好者、良寬的仰慕者專程前來參加。
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為此題一七絕詩,刻于碑的背面:
禪師詩句證橋流,流到宮川古渡頭。
今日流還一片石,清音長共月輪秋。
亭的左側立有另外兩碑,一刻峨眉山下橋樁漂流線路圖,一刻中日友好協(xié)會副會長林林的賀詩:
運碑不畏逆流難,新 詩魂落四川。
木往石還情意重,峨眉山下吊良寬。
其后,又在亭對面的寶現溪上,修建了日本風格的鐵索橋。這亭和橋,與溪谷中的茂林修竹、清澈溪水融為一體。從1991年起,日中友好漢詩協(xié)會每年都組織良寬詩碑參拜團,前來峨眉山進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