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公共領域”到“交往行動理論”:理解哈貝馬斯的一條內在線索

2013-08-15 00:46霍懿媛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13年3期
關鍵詞:公共領域哈貝馬斯領域

霍懿媛

(浙江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公共領域”和“交往行動理論”或許在當代社會學最著名的概念之列,哈貝馬斯在這方面的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和《交往行動理論》也早在上世紀就成為當代社會學的經(jīng)典。人們通常認為哈貝馬斯從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切入,然后指出當代社會存在的合法性危機和合法性危機產(chǎn)生的根源,提出用理性交往行動重建公共領域來解決危機,即“公共領域”理論是為“交往行動理論”做的鋪墊,柳建文[1]、伍俊斌[2]等持這種看法;或者把兩者割裂開來分別理解,比如軟新邦和尹德成的“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就是單獨討論交往行動理論的,[3]唐曉群[4]、艾四林[5]等更是將交往行動理論視為哈貝馬斯的主導思想,文中對“公共領域”這一概念完全不作討論。

然而,上述兩個方面的理解可能都潛伏著一定的風險。首先,對哈貝馬斯在當代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和聲譽的了解,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將其思想理解為一個簡單的歷時段構成的整體,有學者已經(jīng)指出,哈貝馬斯的思想是一個前后相繼的整體。[6]其次,如果僅僅從公共領域或者交往行動理論其中的一個來理解的話,很容易使哈貝馬斯的思想被割裂,相反哈貝馬斯本人在寫作時一以貫之的關懷則常常被人遺忘。此類狀況很可能造成一種不好的傾向,即一方面當代很多社會學家們往往大多被哈貝馬斯與當時世界主導思潮相違背的社會學批判理論之獨特性的論述吸引,但另一方面卻并不關心哈貝馬斯對當代社會中人的解放的實質性分析。所以我們要注意到哈貝馬斯思想的具體針對性。在筆者看來,這種針對性是雙重意義上的,它不僅是對當時世界主流思潮現(xiàn)狀的回應和批判,也是——或者說更重要的是——對哈貝馬斯在其實質性的理論研究和分析中揭示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形成這一總體性社會事實的知識社會學回應。哈貝馬斯正是要通過建立在“公共領域”和“交往行動理論”基礎上的現(xiàn)代性來對抗“相對主義”和“文化多元論”的主流現(xiàn)代性思潮。

一、哈貝馬斯筆下的“公共領域”

1.《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與公共領域的提出

1962年出版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是哈貝馬斯理論研究的起點。在這本書中,哈貝馬斯這樣論述公共領域:“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但私人隨即就要求這一受上層控制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力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經(jīng)屬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質的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中的一般交換規(guī)則同公共權力展開討論。”[7]由此論述得知,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特指某個社會或階級所具有的,本文為了論述方便不作區(qū)分。兩年之后,哈貝馬斯在一篇題為“公共領域”的文章對公共領域作了界定:“所謂‘公共領域’,我們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形成了公眾。那時,他們既不是作為商業(yè)或專業(yè)人士來處理私人行為,也不是作為合法團體接受國家官僚機構的法律規(guī)章的規(guī)約。當他們在非強制的情況下處理普遍利益問題時,公民們作為一個群體來行動;因此,這種行動具有這樣的保障,即他們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地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當這個公眾達到較大規(guī)模時,這種交往需要一定的傳播和影響的手段;今天,報紙和期刊、廣播和電視就是這種公共領域的媒介。當公共討論涉及與國家活動相關的問題時,我們稱之為政治的公共領域。”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有三個構成要素:公眾、公共意見或公眾輿論、公眾媒介和公共場所;有四種類型:代表型公共領域、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平民公共領域以及公共領域的福利國家大眾民主模式。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是一種理性類型,是社會批判的工具。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的分析路徑是這樣展開的:由于市場經(jīng)濟具有動蕩的特征,于是國家權力結構在穩(wěn)定經(jīng)濟的過程中越來越趨于集中化,同時,為了維護經(jīng)濟與社會的穩(wěn)定,科層組織在整個社會進一步擴張,這樣公共領域就被嚴重擠壓和壓制。伴隨著國家權力集中化和科層組織肆無忌憚擴張的是工具理性日益在整個社會包括社會治理中越來越占據(jù)主導地位,極端現(xiàn)代主義的國家力圖把各種問題定義為技術上的問題,并相信這些問題可由科學技術和科層制的理性程序解決,而無須考慮地方性的知識和公眾參與。在哈貝馬斯后來的著作《交往行動理論》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認為通過“交往行動”,將人們從工具理性的“鐵籠”中解放出來看做是可能的,不難看出,這里的“交往行動”實際上是公共領域概念化外衣下的一種化身。

從公共領域開始,哈貝馬斯開始了他的批判研究歷程。批判理論的核心在于隨著理性化與科層制的擴張而導致了國家權力的集中,集中的國家權力又進一步控制個人和整個社會,哈貝馬斯為這個問題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復興公共領域,主張通過合理的爭論解決問題,這為他后來提出的交往行動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國家權力不斷集中的情況下如何實現(xiàn)公共領域的復興呢?所以,哈貝馬斯像盧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諾等前輩們一樣把自己陷入了理論的死角。為了不讓自己倒退到早期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觀主義空想中去,哈貝馬斯試圖修改批判理論,20世紀60年代后期,哈貝馬斯通過對科學的批判開始實施這一方案。

2.《社會科學的邏輯》和《認識和興趣》與對科學的批判

在《社會科學的邏輯》(On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8]和《認識和興趣》[9]兩本書中,哈貝馬斯提出了三種人類理性領域的基本知識:第一種為經(jīng)驗——分析型知識,即各種旨在理解物質世界規(guī)律本性的知識類型;第二種為歷史——解釋型知識,即致力于理解意義的知識;第三種為批判型知識,即致力于揭示人類遭受壓抑和統(tǒng)治的條件。這三種知識反映了人類的三種基本旨趣:第一種是通過控制環(huán)境而進行物質再生產(chǎn)中包含的技術旨趣;第二種是在理解自身所處境況的意義中包含的實踐旨趣;第三種是為使自由得以發(fā)展和提高的解放的旨趣。這三種旨趣通過三種媒介產(chǎn)生了上述三種知識:第一種媒介是為實現(xiàn)技術旨趣而通過發(fā)展經(jīng)驗分析型知識所做的“勞動”;第二種媒介是為實現(xiàn)在實踐中理解的旨趣而通過解釋型知識這種方法來使用的“互動”;第三種媒介是為實現(xiàn)解放旨趣而通過發(fā)展批判理論來建立的“權威”。不難看出,在這些分析中散發(fā)著功能主義的味道:為滿足三種特定的需要,產(chǎn)生了三種對應的旨趣,然后通過勞動、互動和權威這三種媒介,這些需要便產(chǎn)生了三類知識。

哈貝馬斯的論證因而就是這樣的:實證主義在價值中立面目背后暗含了技術合理性這樣的承諾。[10]通過韋伯式的分類方法哈貝馬斯得出了他的核心觀點:實證主義和科學技術僅能構成某一種知識類型,盡管歷史趨向表明了經(jīng)驗分析型知識正在日益統(tǒng)帥著另外兩種知識。哈貝馬斯認為技術旨趣支配著后兩種旨趣,并最終導致形成了韋伯式的“鐵籠”。通過把社會科學中的實證主義看做是經(jīng)驗——分析型的知識,并進一步把它同技術旨趣聯(lián)系起來,哈貝馬斯把社會科學看作是經(jīng)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工具,科學成了一種意識形態(tài),而這正是哈貝馬斯眼中的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合法性危機的根本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通過對實證主義的摒棄,哈貝馬斯把自己的理論導向了解釋學。即,批判理論的主要任務是對交往過程的分析,在交往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互動和交往來達到相互理解,這樣,人類就能獲得解放。不難看出,這個觀點實際上是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的另一種表述。

3.《合法性危機》與社會中的合法性危機

哈貝馬斯認為現(xiàn)代社會有三大歷史趨勢:公共領域的衰落、國家對經(jīng)濟的日益干預和科學技術日益取得統(tǒng)治地位。[11]《合法性危機》一書認為國家日益干預經(jīng)濟生活,同時逐漸把政治事務轉變成“技術上的問題”,科層制組織里的專家們可用技術手段來解決公共事務,公共事務不再需要公眾討論,這樣就把政治事務定義為技術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去政治化”。為了做到這一點,國家就宣傳某種“專家統(tǒng)治意識”,核心在于對“工具理性”的強調,或者說是對韋伯手段——目的理性的強調。

哈貝馬斯認為對科學統(tǒng)治意識的狂熱信仰使得政治合法性處于兩難境地,他把資本主義社會劃分為三個基本的子系統(tǒng):經(jīng)濟子系統(tǒng)、行政管理子系統(tǒng)和文化子系統(tǒng),文化子系統(tǒng)也就是后來的日常生活世界。通過對社會子系統(tǒng)的劃分,哈貝馬斯提出了四種危機的發(fā)生:經(jīng)濟危機、理性危機、動機危機和合法性危機。他指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正在發(fā)生變化,從無力生產(chǎn)出足夠的經(jīng)濟商品或政治決策方面的經(jīng)濟危機和理性危機,轉為不能利用文化符號去生產(chǎn)出充分意義的動機危機及合法性危機。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性危機》一中的“系統(tǒng)”與“文化”后來被分別概念化為“系統(tǒng)”和“日常生活世界”。通過這本書,哈貝馬斯把馬克思對經(jīng)濟危機的強調轉向了對動機危機和合法性危機的強調,奠定了法蘭克福學派的地位,不負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旗手的盛名。

4.對語言和互動的初步分析

哈貝馬斯對語言和互動的分析始于兩篇論文:“論交往的系統(tǒng)性失真”[12]和“建立交往能力的理論”[13]。在“論交往的系統(tǒng)性失真”一文中,哈貝馬斯列出了未失真交往的特點:一是表達、行動和姿態(tài)是毫無矛盾的;二是交往是公共的并符合適當?shù)奈幕瘶藴剩蝗切袆诱吣軌騾^(qū)分語言本身的特性與語言所描述的事件和過程之間的區(qū)別;四是交往導致了并且也被產(chǎn)生于行動者去理解相互間的主觀狀態(tài)和去發(fā)展共享共同意義的主體間性或者能力;五是行動者用其所理解的時空概念來表達不同的事物,而不管這些事物是被人們從外部進行觀察的還是被人們在互動過程中主觀體驗過的。哈貝馬斯思想中的韋伯主義淵源在這種理想類型式的羅列中一覽無遺,在這篇論文中,哈貝馬斯突出了行動者之間的交往和主體間性,確定了未失真交往的本質,為的是讓失真的交往過程更容易顯露。在“建立交往能力的理論”一文中,哈貝馬斯提出了“理想的語言情境”的理想類型,在此情境中行動者掌握“社會語言結構”中的“對話—構造原理”部分,而且具備一切相關的背景和在交往中不使失真發(fā)生的各種語言技巧。

二、從“公共領域”到“交往行動理論”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從20世紀60年代以認識人類學的最初形態(tài)開始出現(xiàn),集中地探討了認識與利益的關系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在同實證主義的論戰(zhàn)中,在吸收了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以及詮釋學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于20世紀70年代完成了“語言學的轉折”,并于1981年通過《交往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兩卷本的發(fā)表,系統(tǒng)地完成了以交往理性為核心的交往行動理論體系。[14]《交往行動理論》書里,哈貝馬斯試圖將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韋伯的解釋社會學、米德的符號互動論、馬克思主義以及盧卡奇、阿多諾、霍克海默等人的思想融合起來,從批判理論的角度會通了社會學中宏觀與微觀、主觀與客觀諸種不同的理論取向,又以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來改造批判理論,從而構造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綜合性社會理論。[15]這部著作試著回答“在批判傳統(tǒng)的社會學理論中,怎樣發(fā)展交往行動概念,交往行動是怎樣出現(xiàn)的,它在人類社會進化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16]這部著作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規(guī)范基礎”,分析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結構轉型問題。

在這部著作里,哈貝馬斯指出早期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有三大弱點:未能認真對待現(xiàn)代哲學和社會科學成果,未能揚棄黑格爾的理性概念,未能認真對待資本主義民主。所以,在《交往行動理論》這部書中,哈貝馬斯關注的核心問題有三個:發(fā)展一種新的理性概念交往理性,以超越現(xiàn)代哲學和社會理論中主觀主義和個體主義的預設前提;建構一個由兩個層次的社會概念,以整合生活世界范式和系統(tǒng)范式;在此基礎上,勾勒出一種有關現(xiàn)代性的批判理論。[17]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結構轉型的直接結果就是交往行動的不合理化,資本主義交往行動的不合理化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人們的交往關系呈現(xiàn)出病態(tài)的狀況,交往的風險性增強,交往的空間范圍不斷縮小,生產(chǎn)、科學以及政治等主題化。分化的專業(yè)領域形成以功利主義為價值取導向的專門化世界,吞噬著人們的交往行動賴以生存的基礎——生活世界。哈貝馬斯認為整個人類生活的世界共有主觀世界、客觀世界以及社會世界三種類型:“客觀世界”指真實存在的“客體”世界,“社會世界”是合法化的個人關系的“總體”,即規(guī)范、價值及其他被認識到的社會期望,“主觀世界”是人們“自發(fā)的經(jīng)歷”總匯成的世界,這三個世界分別是認識的三種旨趣各自關注的對象。其中社會世界又可分為制度世界和生活世界:制度世界指組織化、制度化和科層制化的世界,包括現(xiàn)代國家機關和社會市場體系;而生活世界則是指能夠開展語言溝通、追求話語共識的世界,包括進行話語共識的公共領域和維持個人利益的私人領域。由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矛盾使得資本主義社會全面異化,所以只有規(guī)范和重建資本主義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才能使資本主義社會協(xié)調穩(wěn)定地向前發(fā)展。因此,哈貝馬斯的任務就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構建一個理想型的交往行動模式,建立他的交往行動理論。

在《交往行動理論》第一卷中,哈貝馬斯通過對韋伯有關行動和理性的概念進行詳盡分析,把合理的行動看做一種潛在的解放力而不是一種禁錮力,進而試圖重構理性化和行動概念。他努力去避免韋伯的悲觀主義,不讓自己倒退到盧卡奇、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等人的主觀主義。哈貝馬斯根據(jù)行動者與三個世界所發(fā)生的不同關系,將社會行動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目的行動:它以行動者與客觀世界的關系為前提,指權衡各種手段并選擇一種對實現(xiàn)明確目標最適當?shù)氖侄蔚男袆?;二是?guī)范行動:與社會世界相聯(lián)系,是行動者以群體的共同價值、規(guī)范作為行動取向的行動;三是擬劇行動:是行動者在公眾領域面前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表現(xiàn)的活動,它以“自我表現(xiàn)”為“中心概念”,與行動者的“主觀世界”有關;四是交往行動:一種主體之間通過符號協(xié)調的互助,并以語言為主要媒介,通過對話溝通,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動。交往行動有四個特征:首先是交互主體性:“交往行動”是兩個以上主體之間產(chǎn)生的涉及人與人關系的行為;其次是語言符號性:它是以語言符號為媒介的;再次是規(guī)范性:它必須以社會規(guī)范作為準則,在規(guī)范基礎上操作;最后是實現(xiàn)性: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對話,目的是求得人們精神交流的暢通,達到“理解”和“一致”。在交往行動中,需要遵守三個有效性要求:在涉及客觀世界時,互動者的陳述必須是真實的,使聽者能分享說話者的知識;在涉及社會世界時,互動者的陳述必須是正當?shù)?,也即其陳述須符合一定的情境和背景;在涉及主觀世界時,互動者表達自身意向時必須是真誠的,能使聽者對說話者予以信任。在交往行動過程中,這三種效度要求能夠被不同的人所創(chuàng)造、接受或者詰難,倘若其中某種效度不被接受,那么它就被爭議和討論以達到理解,而不用去求助于權威和強力。[18]

哈貝馬斯的整體方案是這樣展開的: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倚靠系統(tǒng)和生活世界的平衡,但是現(xiàn)代社會極端的工具理性將主體間性和日常生活異化,所以平衡被打破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這些問題以各種危機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解決這些危機的辦法就是取得系統(tǒng)和生活世界的再次平衡,這一平衡需要公共領域的重建,而重建公共領域,就需要重新構建交往行動。所以批判理論的目的就是關注日常生活世界中被異化了的社會的各個方面,提出種種解決辦法并借此重建交往行動的各種情景。

三、哈貝馬斯關注的總體問題

在哈貝馬斯的一系列著作中都貫穿著兩個交織在一起的問題意識,即對于重組公共領域的可能性的探尋以及對于“人的解放”的關切。這兩個問題構成了哈貝馬斯的社會學著述的總體問題意識。

哈貝馬斯在其第一部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認為這種公共領域的重組過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在政治方面的公共領域重組,在公共領域中通過辯論和爭論而不是權力和權威來進行政策決斷,由此消滅合法性危機;二是讓交往行動延伸到家庭、工作和社會關系這些領域,由此消滅動機危機。公共領域為解決社會結構轉型和社會變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避免人的異化與實現(xiàn)人的解放開出了一劑藥方。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全面異化的現(xiàn)象,很多社會理論家提出了現(xiàn)代社會是風險社會、后工業(yè)社會、后現(xiàn)代社會等等的說法,而哈貝馬斯認為,要解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公共領域結構轉型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需要重新回到生活世界,發(fā)揮交往行動的作用,實現(xiàn)社會的整合。生活世界的再生產(chǎn)來自于交往行動,而交往行動內在的理性就是社會整合的本質,社會重組的機會也就蘊含在社會整合的本質之中了,批判理論的目的是揭示這種理性的可能性。

[1]柳建文.公共領域、合法性與溝通理性[J].科學經(jīng)濟社會,2003,(1):67~70.

[2]伍俊斌.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7):62~66.

[3]楊善華,謝立中.西方社會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6~84.

[4]唐曉群.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7,(6):51~56.

[5]艾四林.哈貝馬斯交往理論評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11~18.

[6]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邱澤奇,張茂元,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195~212.

[7]尤爾根·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8]Jiirgen Habermas.On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M].Boston:The MIT Press,1999.

[9]尤爾根·哈貝馬斯.認識與興趣[M].郭官義,李黎,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10]托馬斯·麥卡錫.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M].王江濤,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1]尤爾根·哈貝馬斯.合法性危機[M].劉北成,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Jiirgen Habermas.On Systematically Distorted Communication[J].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hilosophy,1970,(13):205~218.

[13]Jiirgen Habermas.Toward a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hilosophy,1970,(13):360~375.

[14]高宣揚.當代社會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5]文軍.方社會學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6]威廉姆·奧斯維特.馬斯[M].沈亞生,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

[17]馬爾科姆·沃特斯.代社會學理論[M].楊善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18]尤爾根·哈貝馬斯.行為理論[M].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公共領域哈貝馬斯領域
電子戰(zhàn)領域的爭鋒
如何理解現(xiàn)實的人——論哈貝馬斯理解人的三個維度
犧牲內向化的多維度解析——基于哈貝馬斯對《啟蒙辯證法》的解讀
規(guī)則與有效——論哈貝馬斯言語行為的規(guī)范性
哈貝馬斯科學技術批判的深層邏輯
2020 IT領域大事記
領域·對峙
中國語境中的公共道德與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領域道德缺失問題的解析與研究
理解公民道德
滦平县| 宁国市| 息烽县| 瑞昌市| 白玉县| 明光市| 邯郸县| 玉林市| 麦盖提县| 且末县| 天柱县| 七台河市| 昌都县| 涞水县| 孝昌县| 武定县| 财经| 邢台县| 平山县| 溧水县| 任丘市| 麻栗坡县| 平凉市| 玉龙| 赤水市| 齐齐哈尔市| 龙泉市| 营口市| 买车| 通海县| 驻马店市| 将乐县| 墨玉县| 瓮安县| 新郑市| 临洮县| 长白| 维西| 新源县| 石嘴山市| 且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