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六國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李敏
萬里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連綿萬里,橫亙東西。對長城向往已久的我,乘火車一路西行,經兩天兩夜,到達西部名城——嘉峪關。下了火車,我按捺不住激動,乘4路公交,直奔關城。
走近關城,只見戈壁灘兩側關墻似游龍般蜿蜒游動于戈壁沙海上,中間一座雄關拔地而起,巍峨聳立,氣勢雄偉。據史料記載,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歷了168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zhèn)所轄千余個關隘中最雄險并保存完好的一座。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甕城、羅城、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布局精巧,軍事防御功能十分完善。各處登城通道,右邊是人行階梯,左邊是斜坡馬道,可供步卒、騎兵上城御敵。主要防御的西門城墻垛口上,還擺放著幾門明永樂九年所鑄的銅炮。登上關樓遠眺,祁連山、黑山兩條山脈護持兩旁,一片茫茫戈壁不見盡頭,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如此雄偉的關隘,難怪自古就有“天下雄關”之稱。
有關嘉峪關的建造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據說明朝修嘉峪關時,因城磚全部需在北京燒制后運來,當時的主管官員給工匠們出了個難題,要求預算磚塊必須準確無誤,否則全部砍頭。經過精確的計算,工匠易開占計算出關城建造需用磚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工程竣工時,所備瓦木土石剛好用完,一點不剩,可是卻多出一塊城磚。面對殺氣騰騰的建造官員,易開占靈機一動,說那多出來的一塊磚是“鎮(zhèn)關磚”,才使工匠們免遭責罰。時至今日,這塊“鎮(zhèn)關磚”仍安放在關城會極門(西甕城門)門樓檐臺上,向世人見證著古代工匠們的高超的技藝和智慧。遙想當年,這么復雜、雄偉的建筑,竟然能做到預算如此精確;再看看當今,建造一座樓房,不知道要浪費多少磚石。是技術落后了,還是監(jiān)管不力?我想,還是責任心不夠吧。
下了關城,來到景區(qū)的黑山摩崖石刻公園,看到一塊橫臥的大石上,刻著毛澤東手書的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之二:“東西尉候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我不禁心潮激蕩,長城是古代中國抵御外虜的屏障,隨著疆土的外延,長城的軍事作用早已不復存在,但它雄渾的英姿,依舊是中華民族堅強的脊梁。《國歌》中唱響的“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新的長城”是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科技、軍事、經濟實力,更是中國人面對外虜侵略永遠不屈的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