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玲
(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yè)學校)
很欣賞陶行知的一段話:“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yǎng),使它關(guān)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fā)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shù)呐囵B(yǎng)而后可以實現(xiàn)?!边@是先生對養(yǎng)成性教育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意識地突出養(yǎng)成性教育,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進而將這種行為轉(zhuǎn)變?yōu)閷W生自覺的行為習慣。
“教育”一詞,在中國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卑础墩f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薄坝B(yǎng)子使其善作也。”由此可見,教育的重點在“育”字。“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為學生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學校,作為學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場所,除了要教會學生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獲得健康的人格,幫助學生學會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指導學生養(yǎng)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所在的中學是一所職業(yè)中學,每當我面對這一群似懂非懂的孩子,我常常感到自己的責任之重。由于我所教的這個班的學生比較活躍,班上大多數(shù)孩子自我約束能力欠缺,不懂得尊重別人,他們不是等別人發(fā)言后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而是想什么時候說就什么時候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怎么教會他們做人?怎么教會他們技能?怎么與他們溝通?這些成為我的困惑。
在困惑面前我們必須思考:當前學生最缺乏的是什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對于職業(yè)中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大多數(shù)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意識到在眾多的行為習慣中如何安靜地聽講,如何正確地表達思想,如何學會有效傾聽,對于中職學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每天都在聽,可是不一定在傾聽,這是我作為一名職業(yè)中學老師的最深感受。
我在教《推銷》這門課時,有位學生向我提問:“為什么保險推銷員的成功率很低?”我反問道:“你發(fā)現(xiàn)保險推銷員在推銷險種時是說得多還是聽得多?”我告訴學生,盡管每個人都知道傾聽是如此重要,但大多數(shù)人,包括銷售人員都是無效的傾聽者。因為在我們看來,銷售過程中聽是被動的,要說服別人購買就需要用力去說。當我們談到某人適合干銷售這一行時,我們會說他很有“口才”。但事實上,“聽”的才能更有力量。因為聽的人不僅需要了解自己,也需要了解說的人,銷售人員所關(guān)注的應該是客戶有什么需求,而不是去告訴對方一些什么。我一直告訴學生,不是因為推銷產(chǎn)生成功,而是因為溝通得好才產(chǎn)生成效。這就是傾聽的魅力!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融入一些做人的道理,教學生學會傾聽,同時也是教自己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能力,是交流的第一技巧。有專家指出,凡是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人士,他們的成功有80%是依賴于傾聽別人說話或讓別人傾聽。一名成功的教師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我們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我們在把一腔激情灑向每一位學生的同時,傾聽幾乎成了老師的日常工作之一。不可想象如果沒有傾聽,老師怎么可能理解他的學生,又怎么可能教得好書?傾聽也是人際交往的一種姿態(tài),不善于傾聽,就不會交到真正的朋友,也不會有家庭關(guān)系的融洽。我認為傾聽更是一種美德。善于傾聽的人身上有一種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美德,這種力量超過老師對學生的道德說教,也更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所以,我們首先是從心底里樂于傾聽的,并且享受著傾聽的過程。
我曾經(jīng)和學生做過“傳話”的游戲,每組從第一位同學將“話”傳給下一位同學,這樣依次傳過去,到最后一位同學看看會傳成一句什么話。每次同學們都會把話傳得面目全非。在一片笑聲中我及時讓學生們領(lǐng)悟:聽要入耳,要面對面地傾聽。通過游戲使學生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交流和協(xié)作的。
人的成長其實就是一些習慣的累積。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各方面的影響,而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這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而且對學生將來走入社會也是一種財富。經(jīng)常聽一些老師對學生說:“要是再犯這樣的錯,叫你家長來?!笨墒聦嵶C明,這種“嚇?!辈⒉荒茏寣W生改正錯誤,反而降低了老師的威信。我們現(xiàn)在所面對的學生是一群似懂非懂的孩子,逆反心理強,教育過后,孩子表面上臣服,可心里一定會嘀咕:“我才不怕呢!”還有一種情況,在聽課或做練習時,常常有一些學生沒有良好的習慣,尤其是沒有習慣去聽自己同學的發(fā)言,老師在他身邊不停地說:“認真聽講,不要做小動作……”這種督促學生學習已經(jīng)不自覺地取代了學生自己的學習。因為我們是老師,我們對孩子總是不放心,而學生又最不喜歡老師嘮叨。有時我們非常困惑: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學生好,學生怎么還是不好好學呢?其實我們還不如放棄這種說教,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傾聽的好習慣,學會懂得尊重。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生命體,而且是有個性差異的生命體,只有讓他們自己領(lǐng)悟和理解老師的苦心,將老師的話聽進耳朵,然后再記在心里,我們的這番苦心才沒有白費。但這種入耳又入心的習慣形成注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同樣,我們老師在與學生對話時,也要認真傾聽,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特別是在課后找學生談話時,我會認真傾聽,并且告訴他我聽完后的感受,也對他的思維和表達做出評價,以此證明我是在認真地聽,同時也是在告訴他如果我不用心傾聽,我是不會懂他、理解他的。
聽是入耳,但不一定入心。而傾聽則不同,是入耳又入心。不要只聽言語本身,還要聽“言外之意”、“話外之音”,做一個積極的傾聽者。老師在傾聽中應認真揣摸和分析學生表達的語言,推斷出學生的未盡之意,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學生的意圖,同時,學生也會因為老師善意的、會心的理解而倍覺高興。老師在聽學生講話時,應盡量為“理解”而傾聽,而不是為“評價”而傾聽,既讓學生得到適當?shù)年P(guān)注,又讓其可以暢所欲言。要耐心聽,不隨便打斷孩子,讓他們把話說完,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也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在傾聽中交流,在傾聽中溝通。
這個班的學生之所以給人感覺活躍,是因為他們特別愛說、愛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是他們不懂得應該何時表達,怎樣表達,不知道傾聽也是一種尊重。這個時候,作為老師的我及時引導他們,告訴學生置身于他人所處的環(huán)境中,從他人的角度來對待問題,這樣就容易達成共識,傾聽是交流的前提,沒有傾聽就沒有交流。傾聽也是機會,學生總歸是要融入社會的,社會是個大家庭,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交流、合作、共事,善不善于傾聽,不僅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還關(guān)系到能否與他人建立起一種正常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能否與他人友好合作。我想通過我的有效傾聽讓孩子明白傾聽是一種學習,一種溝通,一種尊重。在積極的傾聽中,我們會了解到更多信息,獲得更多思想,產(chǎn)生更多共識。
傾聽是一種雙向交流的過程,不僅說的人要闡明自己的觀點,聽的人也要有適當?shù)姆答?。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學校的,他們已經(jīng)是“大人”了,特別是新世紀的中職生,他們充滿著青春的朝氣與活力,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我們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在傾聽的同時,盡可能做到邊聽邊想、邊聽邊記,教學生學會認真、積極地傾聽,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傾聽之后,能產(chǎn)生新的想法,要么贊同,要么有新的建議或意見,站在對方角度來幫他分析問題,這樣才能在學生與老師之間真正產(chǎn)生交流,為下一步的溝通打下良好基礎(chǔ)。
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學會傾聽”既是教師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也是對教育工作者自己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平時的養(yǎng)成性教育中加強彼此的溝通,及時的重視,正確的引導,師生關(guān)系才能走上良性發(fā)展的軌道,我們教師才會有新的認知、新的突破,我們的教育才更加有發(fā)展前途。
[1]丁如許.給班主任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張明.淺談職業(yè)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技巧[J].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研究,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