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平
(山東省昌邑市奎聚街辦李家埠初中)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共同促進、相互影響和協(xié)調發(fā)展作用的有兩大系統(tǒng):一是認識過程中的操作系統(tǒng),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注意力等智力活動;二是學習過程中的內在動力系統(tǒng),它是由與學習過程緊密關聯(lián)的非智力因素構成,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有人用這樣的公式來說明: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說,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是同等重要的,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我們更應該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首先,歷史是一門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很強的學科,它決定了歷史教學目標的多元性,不僅在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而且還在于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其次,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很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質的提高,而非智力因素在心理素質中起著主導作用。再次,在歷史學習成績低下的學生中,智力因素并無明顯的不足,而其薄弱點常常是非智力因素。如有的缺乏學習動機及興趣,有的缺少毅力和自制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提高歷史學習效率,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它產(chǎn)生于學生對學習的需要,表現(xiàn)為學習的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對學習起著推動作用。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是樹立其正確的學習動機的最有效的方法。如讓學生明白中學階段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精神食糧。豐富生動的史實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增強對國情的認識,學習歷史可以提高文化素質,沒有文化素質的人很難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歷史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能給人類的熏陶、美的享受。當學生真正了解了歷史學科的價值意義后,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就能表現(xiàn)出較大的自制力與頑強精神。當然,僅有空泛的認識性動機是不夠的,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興趣性動機,使學習充滿活力。教師要注意趣味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既向學生傳授科學、嚴謹而又生動有趣的知識,也反對單純?yōu)橐饘W習興趣,而不顧歷史知識的科學性,隨意夸張或篡改史實的做法。總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是歷史學習取得成效的前提。
興趣是指一個人積極認識探究某種事物和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蔽覈糯枷爰?、教育家孔子也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些哲理性的語言都強調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促使學生自身素質變化的內因。學生學習興趣的濃淡、學習積極性的高低,是教學活動成敗的決定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手段來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興趣。首先,要樹立“學生是課堂主人的觀念。”在教學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盡量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展現(xiàn)自己的才智。其次,歷史教師還應以自己淵博的知識、真摯的情感、多彩的語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求智欲;還要善于布陣設疑,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培養(yǎng)學生思考,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還可運用掛圖、圖片等直觀教具和錄像、幻燈、計算機輔助教學等電化教育手段,進行直觀性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鞏固新知識??傊箤W生在學習中充滿熱情,積極探索,必須有效地激發(fā)其興趣。
情感是人在認識客觀世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不同的反應和態(tài)度?!皼]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列寧語)曉之以理,必先動之以情。歷史教材本身充滿豐富的情感色彩。拿中國史教材來說,字里行間充滿對我國悠久文明、燦爛文化的贊美,對愛國志士、民族英雄奮勇殺敵、捍衛(wèi)江山社稷的歌頌。教材中的情感色彩會直接影響學生,激起其感情上的波瀾,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另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愛學情感,愛學的情感首先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上。師生的感情越濃厚、關系越和諧、融洽,學生學習該門學科的積極性就越高。教師純熟的業(yè)務、豐富的歷史知識是博得學生信任的關鍵;老師和藹可親的教態(tài),抑揚頓挫的語言可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在問題回答時,投以慈祥、鼓勵的目光,可使緊張的心情得到放松,智慧得以展露。另外,利用各種場合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表揚、鼓勵,這些都能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愛護和期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能實現(xiàn)師生情感的“共鳴”和協(xié)調,從而較高質量地完成教與學的目的。情感有著不同的層次,人類的高級情感按社會性內容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道德感,二是審美感,三是理智感。歷史教學對學生所培養(yǎng)的情感主要是道德感,其他兩類情感一般說是在服從道德感培養(yǎng)的前提下而得到培養(yǎng)。歷史教師可根據(jù)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yǎng),如熱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情感,熱愛、崇敬歷史上一切革命、進步的事業(yè)情感和對歷史上反動人物及其罪惡行徑深惡痛絕的情感。情感上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培養(yǎng),都能使學生產(chǎn)生純真的愛與憎。歷史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以及高尚的情操,起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志是人們?yōu)檫_到一定的目的在行動中自覺克服內部和外部障礙的心理過程,它在人的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在學業(yè)上持之以恒、刻苦努力的人,總有希望達到事業(yè)的頂峰,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不少困難和挫折。如年代、地名難以記憶,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不易分析,等等,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是不可能堅持不懈的學習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為此,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來錘煉學生的意志。選擇歷史上具有遠大抱負并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為之奮斗的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如明代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讀書十年,不出戶庭”。查閱了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和各種醫(yī)學著作;為采集標本,他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為弄清藥的功效,他經(jīng)常以身試藥,把事業(yè)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耗盡一腔心血終于寫成了“東方醫(yī)藥巨典”——《本草綱目》,歷史人物矢志不渝、百折不撓,是對學生意志品質教育的有效素材。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痹跉v史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將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心理活動的積極性,從而較好地完成中學歷史教學的各項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