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學 夏 歆
筆者有幸參加了在加拿大蘇安學院為期兩個月的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學院給我們開設了方法論和戲劇兩個重點科目,同時還定期邀請大學教授、作家、校長、小學教師等給我們開設講座。由于正值暑假,沒有學生在校,所以我們沒有能夠走進當地學校,切身感受西方小學真實的課堂,但僅這單向性接收型的學習過程已足以讓我們頗有感觸,受益良多了。
無論是Maggie的方法論還是Evva的戲劇,她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給筆者最大的感觸是其極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在達成聽說讀寫語言技能性教學目標過程中,適當融入趣味性強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思維,激活創(chuàng)造因子。技能性、工具性的教學目標是短暫性、淺層次的,唯有走進孩子們的思維世界,讓他們在操作中熟悉,在思考中感悟,在創(chuàng)造中升華。比如,Evva經常會讓我們圍坐在地毯上聽她講繪本故事,在講的過程中她總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問我們“下面會發(fā)生什么”、“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當時的情形”、“說出幾個能描繪人物心情的詞匯”等等一些列充滿想象空間和思維張力的問題。
有時教學目標無需制定得太過明確和全面,課堂是孩子放飛思想的天空,如果局限于所謂的技能性目標,反倒會牽制阻礙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得不償失。
以前筆者對西方課堂有固化的認識,認為無比的自由和寬松,課堂是松散的、拖拉的。實則非然,兩個月的培訓中筆者真切感受到西方課堂教學的有張有弛、緩疾并存,各環(huán)節(jié)銜接緊湊,容量大、活動多,讓你來不及走神。戲劇課上曾經邀請過一名當地的小學老師Johnson給我們上課,整節(jié)課我們一直忙個不停,不是挨個地用語言或肢體動作進行介紹就是不停地imagination和freeze。一陣緊張激烈的活動后,Johnson通過story telling方式一方面給我們放松,一方面繼續(xù)完成設計好的教學活動。整個過程張弛有度,亦快亦慢,各環(huán)節(jié)設計巧妙,拼接準確,給人以自然流暢、渾然一體之感。
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亦如樂曲演奏,也需要一定的節(jié)奏,只有節(jié)奏調控得當才能演奏出曲調優(yōu)美、啟迪思想的“高效課堂的樂曲”。
課堂上,老師總會對我們的作業(yè)、回答進行評價,卻從來沒有“好”或“不好”之類僵硬的二維評價,而是采用多元化、多角度的激勵性評價語言,讓大家樹立信心、放飛思想、啟迪智慧。如果是小組表演,老師則會在表演后的總結中對參與表演的學員逐一進行表揚和鼓勵,一個不漏,尊重每一個參與者,真正體現公平對待。在教學活動中老師還喜歡和我們互動,積極鼓勵大家對不解之處提出問題,師生間互相尊重,民主相待,營造了自由平等、和諧溫馨的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層次多樣,趣味性強,并會融入了很多形式各異的體驗環(huán)節(jié),讓課堂更加豐滿、更有立體、更有效益。如Maggie在方法論的課中講到動物詞匯時運用了Haiku Poem的教學方法,她給我們每人一張動物圖卡和說明文字,讓我們繪畫并裁剪出動物形象,并根據提供的文字資料整理出能描繪該動物的音節(jié)小詩。整個過程好似一堂美術課,但卻將詞匯、閱讀、語法、音節(jié)等多項學習目的通過趣味性的方式有機融合串聯,讓教學活動更加生動、形象。而Evva的戲劇課中則有更多的活動性環(huán)節(jié),如唱、跳、舞、說、聽、畫等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課堂絕不會局限于簡單的聽說二維層面,而是融入不同樣式、不同內容的肢體活動、思維活動等,讓大家放松身心,丟棄害羞,大膽自信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尊重教育規(guī)律,以學生終身發(fā)展為指向,以豐富多樣、蘊含趣味、啟迪思維的活動為載體,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或許這才是我們在蘇安學院培訓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