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王燕平,于智敏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心為噫”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之“五氣為病”。文中的“噫”字,通常讀作 yī,實際上,應讀作ài。噫讀作yī時為感嘆詞,意思為感嘆聲、悲痛或嘆息聲,有表示感慨悲嘆以及驚異等意思。讀作ài時為動詞,意思是呼氣、吹氣。
“心為噫”實乃指飽食或積食后,胃里的氣體從嘴里出來并發(fā)出聲音,亦即中醫(yī)所說的“噯氣”?!皣啔狻彼追Q打嗝兒,屬現(xiàn)代醫(yī)學“呃逆”范疇,系指胃里的氣從嘴里出來并發(fā)出聲音。雖然“噯”字尚有其他含義,但在表達中醫(yī)胃氣上逆的這種含義上,兩者意思相同。
“噫”屬于中醫(yī)“五氣為病”之一,包括噯、噦、呃逆等。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曰:“呃逆,即《內(nèi)經(jīng)》所謂噦也?!盵1]《內(nèi)經(jīng)》以后中醫(yī)論“噦”尚有其他含義。如《此事難知》曰:“噦屬少陽,無物有聲,乃氣病也?!盵2]《醫(yī)林繩墨·卷四》曰:“蓋噦者,有聲無物之謂,乃干嘔也?!盵3]《醫(yī)經(jīng)溯洄集》以噦為干嘔之劇者等。
筆者所論之“噫、噯、呃逆”等,僅局限于俗稱“打嗝”、“飽嗝”的病癥,是指各種消化道疾病常見的癥狀之一,屬臨床上多見而難治的一類。中醫(yī)認為,本病是胃氣失和而上逆的一種表現(xiàn),其發(fā)作多因情志變化而增減。辨證雖有寒、熱、虛、實之異,但治療總以和胃降逆、調(diào)暢氣機為主。
考諸《黃帝內(nèi)經(jīng)》可知,“噫”屬于中醫(yī)“五氣所病”的范疇?!拔鍤馑 ?,五臟各有所主,治療當各順其性,各歸其累。何謂五氣所???《素問·宣明五氣篇》指出:“五氣所?。盒臑猷?,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盵4]
因何而為噫?《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脈解》中釋為:“(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盵5]可見,心為噫,噫歸心主,是因為太陰(脾經(jīng))陰氣較盛而上走于陽明經(jīng)(胃經(jīng)),而陽明經(jīng)通過絡脈與心臟相連屬使然。
由是觀之,噫(噯氣)之治,當不僅僅有和胃降逆一途。在和胃降逆的同時,結合開心竅,補心氣,溫心陽,滋心陰等法,皆為治噫(噯氣)之良法,特別是臨床上治療頑固性噯氣以和胃降逆法治療無效的,皆可從“心”治“噫”而每獲良效,此亦為治“本”之道。
筆者臨床治療頑固性噯氣、呃逆諸證,大多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佐以開心氣、通心竅、入心經(jīng)、清心火之品如遠志、石菖蒲、郁金、黃連等而每獲良效。其他芳香開竅藥如麝香、冰片、蘇合香、樟腦、蟾酥等雖然亦有此功效,但由于其性味過于辛香燥烈走竄,且多入丸散之劑內(nèi)應用,其中有些藥物價格昂貴,對于噯氣的治療,若非必須盡量不用。
具體到臨床常用藥物,遠志、石菖蒲、郁金為臨床常用藥,且藥性平和,藥源廣闊,價格低廉,其開心氣、散郁滯、順逆氣、調(diào)氣機之功效顯著,治療本病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酌情選用一二,以提高療效?!兜门浔静荨吩唬骸斑h志,辛、苦,溫,入手足少陰經(jīng)氣分。開心氣,去心邪,利九竅?!盵6]《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曰:“菖蒲開心氣、散冷?!盵7]《本草匯言》曰:“郁金,其性輕揚,能散郁滯,順逆氣,上達高巔,善行下焦,為心肺肝胃、氣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驗?!盵8]
具體到臨床常用方劑,如胃中寒冷而噫(噯氣)者,予丁香散;胃氣上逆而噫(噯氣)者,予竹葉石膏湯;氣滯痰阻而噫(噯氣)者,予五磨飲子;脾腎陽虛而噫(噯氣)者,予附子理中湯;胃陰不足而噫(噯氣)者,與益胃湯等。臨床治療噫(噯氣),首先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進行立法處方,然后再加減化裁,其中以遠志、石菖蒲、郁金為治呃逆之特效藥與通用藥,對頑固性呃逆、噯氣、噫氣、甚至噦證都有較好療效,臨床不妨一試。
筆者以此理論為指導,臨床以此法治療多例頑固性呃逆患者,收效顯著,驗證了《內(nèi)經(jīng)》“心為噫”理論的正確性。
昔華元化曾說:“人之所病病疾多,醫(yī)之所病病道少?!盵9]意思是說人們擔心世界上疾病很多,令人防不勝防;但醫(yī)生憂慮的,是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筆者體會,為醫(yī)者當善于學習,體察物性,熟讀經(jīng)典,勤于臨床,精于思考,時時積累,善于總結,大膽實踐。只有把《內(nèi)經(jīng)》的指導思想應用于實踐中并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領會其微言大義。如此,讀經(jīng)典自然會味若甘飴,做臨床自會有源頭活水。
[1]王肯堂.證治準繩·王肯堂醫(y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109.
[2]王好古.此事難知[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8.
[3]方 隅.醫(yī)林繩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81.
[4]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49.
[5]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7.
[6]嚴 潔.得配本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44.
[7]李東恒,李士材.珍珠囊補遺藥性賦[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6:2.
[8]倪朱謨.本草匯言[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5:109.
[9]丹波元胤.聿修堂醫(yī)書選·中國醫(yī)籍考[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