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芳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
“指腹為婚”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的婚姻形式,指子女還在母親肚子里時,父母就為其定了婚姻。在我國,最早記載的“指腹為婚”可以追溯到東漢。據(jù)《后漢書·賈復傳》記載,賈復在征戰(zhàn)中受重傷,劉秀十分悲痛,為表彰賈復的功勞而宣布:“聞其婦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憂妻子也?!盵1]此后,“指腹為婚”逐漸成為一種婚俗形態(tài)。從現(xiàn)存文學作品來看,元代作品中較多出現(xiàn)“指腹為婚”現(xiàn)象。
現(xiàn)存元雜劇中明確提到“指腹為婚”的劇目有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石子章《秦修然竹塢聽琴》、鄭光祖《醉思鄉(xiāng)王粲登樓》、無名氏《孟德耀舉案齊眉》、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關漢卿《詐妮子調風月》、無名氏《包龍圖智賺合同義字》等七部,其中《詐妮子調風月》中沒有具體的“指腹為婚”的對象,只是燕燕話語“半良身情深如你那指腹為親婦”[2]卷一,415中借用“指腹”來和自己的身份做了對比。(文章之后提到上述劇目均以劇名第一字來代替)
“指腹為婚”構成必須存在的人物元素有:男女雙方及其家長。然而面對這種婚姻約定,不同劇目中各方表現(xiàn)不一,這有其各自的原因。
在現(xiàn)存的幾部“指腹為婚”劇中女方家長明確提出悔婚的有《錢》、《孟》,而《迷》中張倩女母親老夫人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悔婚,但他讓倩女與王文舉以兄妹相稱,就為之后可能悔婚做好了前提。與之相反的是《醉》和《包》兩劇中女方家長都給女婿以幫助?!肚亍分须m然男女雙方家長都已過世,然而依然有梁公弼來執(zhí)行家長職責。而上述劇本中男方或家長已過世,或僅留母親或家道中落。
之所以會出現(xiàn)悔婚現(xiàn)象,要從雙方父母訂立婚姻的出發(fā)點談起,“兩邊的家長在結親之時所考慮的,也多是雙方的現(xiàn)實利益,或是為了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情,或是為了保持原有的家聲門第。”[3]“指腹為婚”訂立的雙方或父親為官,或為地方富人,個別也是出于雙方家長交好的原因。在《錢》中女方父親王半州就明確說出了悔婚的原因,“他當初有錢時,我便和他做親家;他如今消乏了也,都喚他做叫化李家,我怎生與他做親家?老夫想來:怎生與他成親?我心中欲要毀了這門親事?!盵2]卷一,153可見,當初訂立婚姻是出于利益的原因,雙方都是富戶,如今李家敗落,王父便想要悔婚。在《孟》中孟父同樣表明了悔婚態(tài)度,“如今梁鴻學成滿腹文章,爭奈身貧如洗,沿門題筆為生。我待將這門親事悔了來?!盵2]卷六,419且孟父欲為女兒另尋新婿,他認為兩個人合適,便與夫人商議道:“如今此處有個張小員外,是巨富的財主;又有一個是馬良甫,是官員家舍人,久以后也是為官的?!盵2]卷六,419他舍棄貧窮的女婿,而選擇有錢或為官的,從利益角度出發(fā)是顯而易見的。而《迷》中老夫人“俺家三輩兒不招白衣秀士。想你學成滿腹文章,未曾進取功名。你如今上京師,但得一官半職,回來成此親事,有何不可?”[2]卷四,586張家富有,而王文舉父親生前任衡州同知,雙方當初訂立婚姻是出于利益考慮,如今王文舉父母雙亡,倩女母親依然要文舉考取功名,可見“官家”才是倩女家長最看重的?!蹲怼分胁嚏唠m然沒有悔婚,但在讓自家女兒嫁給王粲之前,首先是想盡方法打磨王粲的傲氣,讓他功成名就后才把女兒嫁與他。正如他所言:“只為你生性子十分驕傲,并不肯謙謙的敬老尊賢。我特將三杯酒千般折挫,無非要涵養(yǎng)得氣質為先。暗地里具書呈白金駿馬,封皮上明寫著子建相傳。”[2]卷四,517經(jīng)過他的幾番周折,王粲最終“得授大元帥入掌兵權”[2]卷四,517,這樣既有利于自己左丞相聲名與威望的提升,又對女兒有了交待。而《包》中李社長全力支持女婿,幫助他報案并且在包公的勘斷下最終獲得大團圓,雖說李社長與劉天瑞交好,但從劇中劉天祥賓白“我偌大家私,無人承受,煩惱的我眼也昏了,耳也聾了”[2]卷六,231中可知劉安住只要順利認親,便可得到“偌大家私”,所以李社長全力幫助劉安住也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fā)。
在前文提到的劇中只有《錢》、《秦》、《迷》和《孟》四部出現(xiàn)了明確的“指腹為婚”中的女兒形象。《錢》劇中,當王閏香在后花園中碰到已經(jīng)家里貧窮的李慶安時,她并不小看李慶安,還訴說著思念,而且主動為他準備財禮錢,當出了人命案時,閏香又很為慶安擔憂:“這的也難同毆打相爭斗,這的是人命事怎干休?怎當那繃扒叼拷難禁受。可若是取了招,審了囚,端的著誰人救?”[2]卷一,163《秦》中鄭彩鸞已經(jīng)二十一歲,時值朝廷出榜文“不論官宦百姓人家,但是女孩兒到二十以為,都要出嫁與人。限定一月之外,違者問罪?!盵2]卷三,234可見她在一月之內不出嫁便會獲罪,而此時的鄭彩鸞父母雙亡,“指腹為婚”的對象不知所向,面對這種情況她選擇了出家,而當她偶遇秦修然,秦對其無禮時,她云:“秀才休得無禮。我與你雖素有盟約,卻不可造次茍合。萬一外人得知,豈無私奔之誚?”[2]卷三,239然而她最終還是在秦修然的勸動下答應了其要求,當秦修然不辭而別后,鄭彩鸞飽受相思之苦,做夢也在夢著他?!睹浴分袕堎慌詮囊娏送跷呐e便“神魂馳蕩”[2]卷四,584,然而其母讓他們以兄妹相稱,倩女因此十分惆悵,當折柳亭送王文舉時,她更是“淚濕香羅袖”[2]卷四,587,且倩女因“思想的無奈”[2]卷四,589便魂隨王生而去,當王生問:“小生倘不中呵,卻是怎生?”倩女答:“你若不中呵,妾身荊釵裙布,愿同甘苦?!盵2]卷四,591從中可見倩女不慕名利,對情的忠實追求?!睹稀分忻瞎飧菫榱肆壶櫡纯垢赣H,為了成為“梁鴻之匹”,她“重整頓布襖荊釵,收拾起嬌紅膩粉”[2]卷六,427,當被趕出家門后,她每日里舉案齊眉,服侍梁鴻。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指腹為婚”劇中的女兒們都對其指婚對象情深意切,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首先,是由社會規(guī)范對女性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決定的。在元代,由于官方對程朱理學的肯定,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制約著女性,所以“從一而終”的思想在女性心中根深蒂固?!霸谟谢榧s到出嫁的這個過程中,只要出現(xiàn)任何欲中斷這場婚姻的狀況,女性都只有兩種方式可供選用:一是以死抗爭;二是以非常規(guī)的手段促成這場婚姻。”[4]所以才會有王閏香偷送財禮、鄭彩鸞選擇出家、張倩女魂隨王去、孟德耀被趕出門,這些女子都選擇了第二種方式來達成自己的婚姻。
其次,女性的依附性影響著她們對婚姻的態(tài)度。我國禮教對男女之間交流防范甚嚴,所以元雜劇中少女如果知其自娘胎便訂立婚約,便會對其婚姻有著無限的期盼和想象。她們重視書生的才,如孟光認為“秀才是草里幡竿,放倒低如人,立起高如人,便嫁他也不誤孩兒也”[2]卷六,422,而且她明確說:“豈不聞夫乃婦之天?”[2]卷六,432可見,她對于梁鴻十分依賴,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未來都放在了梁鴻身上。而張倩女“哥哥,你若得了官時,是必休別接了絲鞭者!”[2]卷四,586、“常言道:好事不堅牢。你身去休教心去了?!盵2]卷四,587她的危機感由此可見。正是她的這種強烈的危機感反映了她對王文舉的依附性。
再次,當時的社會中女子沒有悔婚權利,這也影響著她們的態(tài)度。元律中有規(guī)定:“諸有女許嫁,已報書及有私約,或已受聘財而輒悔者,笞三十七;更許他人者,笞四十七;已成婚者,笞五十七;后娶知情者,減一等,女歸前夫?!盵5]所以,“指腹為婚”劇中這些女性執(zhí)著于自己的婚約是可以理解的。
在元雜劇“指腹為婚”劇中的男主人公,他們對婚約的渴望態(tài)度沒有女主人公那樣深切和強烈。在《錢》中李慶安知道王家要悔親事時,自言云:“我是個讀書人,量一個媳婦打甚么不緊!我上學去來,一般學生每笑話我無個風箏放,我見父親走一遭去?!盵2]卷一,154可見在他心中他的婚約竟然抵不過一只風箏?!肚亍分星匦奕怀鰣霰愕?“少小為文便有名,如今挾策上西京。不知若個豪門女,親把絲鞭遞小生。”[2]卷三,236可見,他內心希望富貴之家的女子幫助他成就他的功名,可以實現(xiàn)功名與美色兼收,并非全心念著他的“指腹為婚”的對象鄭彩鸞。當與鄭彩鸞相遇,他又急于與鄭成就夫妻之事,遭到鄭拒絕后他又道:“我與你怨女曠夫,隔絕十有余年。今日偶爾相逢,天與之便,豈可固執(zhí)?”[2]卷三,239這時才想著利用“指腹為婚”這個條件來勸服鄭答應其要求?!睹浴分型跷呐e在與倩女分別后雖然“切切于懷,放心不下”[2]卷四,589,然而當倩女之魂追隨他而來時,他發(fā)怒了,且云:“古人云: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老夫人許了親事,待小生得官回來,諧兩姓之好,卻不名正言順!你裊私自趕來,有玷風化,是何道理?”[2]卷四,591可見他把教化、倫理道德看得重于情感。《孟》中梁鴻為入贅之婿,“豈不聞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我觀爾非梁鴻之匹。你頭戴珠翠,面施朱粉。身穿錦繡,恰似夫人一般。你試看我身上襤褸,衣服破碎,怎與你相稱?依著我呵,去了衣服頭面,穿戴布襖荊釵,那其間方才與你成其夫婦也?!盵2]卷六,427這段話把他心中的不平衡之情說得淋漓盡致。當張小員外、馬良甫兩個潑皮調戲孟光時,梁鴻僅僅說了一句“小姐,這樣人理他則甚”了事。
“自唐宋以來,隨著科舉制度的日趨完善,文人儒士可以說百無一遺地被吸引到了這條道路,入仕做官成為了中國文人的最佳選擇?!盵6]的確在“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加簇”[7]的誘惑下,李慶安、王文舉、梁鴻和秦修然這些男性把功名看得重于情感和婚姻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雖然元代律法規(guī)定女子不能悔婚,但卻默許了男子悔婚的權利,如《刑法志·戶婚》規(guī)定:“男家悔者,不坐?!盵5]2643所以男子對婚約的看重度比不過女性。而且從劇中發(fā)現(xiàn)這些男子在取得功名前往往比較懦弱,這是由他們所處地位決定的,如梁鴻在狀元及第前不敢招惹有錢有勢的張小員外和馬良甫,但是取得功名后立刻威風起來,“這廝接待不周,好生無禮,發(fā)到縣間去,每人杖一百。枷號一個月,打退儒戶,永為農夫?!盵2]卷六,438同樣面對張小員外和馬良甫,梁鴻前后的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
元雜劇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涉及未婚少女婚姻時,往往選用“指腹為婚”情節(jié)模式,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第一,“指腹為婚”對情節(jié)的推動作用??梢哉f它是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真正的月老,如果沒有其父母為他們指腹為婚,處于深閨的張倩女、孟光又怎會與王文舉、梁鴻相遇且最終相守?同樣,如若不是因為有“指腹為婚”的盟約,鄭彩鸞又豈會在道觀中與秦修然成就夫妻之事,更不會有后續(xù)故事的發(fā)展,所以說“指腹為婚”具有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的確“立足于當下利益的‘指腹為婚’絕不會考慮到日后的狀況,而‘指腹為婚’的特殊之處便在于從‘指腹 ’到‘成婚’之間有巨大的時間間隔,其間發(fā)生的各種事情都會導致日后的利益狀況產生極大的改變?!盵3]正因為如此,才會有王閏香之父、孟光之父想要悔婚的事件。這種模式可產生曲折的情節(jié),使故事顯得波瀾叢生,增強劇本對觀眾或讀者的吸引力。
第二,婚姻是人生軌跡的一個重要的指向標,尤其對于古代女性而言更是如此。這些“指腹為婚”劇中的女性,從訂立婚約開始,“就不再是自由之身。她們身有所屬,心也隨之有所屬。在她們的頭上,高懸著一塊獎牌,或者不如說是一把利劍——貞節(jié),為了它,她們會做殊死的忍耐和拼死的斗爭。”[8]如孟光認為她和梁鴻是“五百年前天對付”[2]卷六,421的緣分,甘愿為了他“舂米為生”[2]卷六,433,甘愿為了他換昔日的錦衣玉食為今日的布襖荊釵。亦如鄭彩鸞,為了她已認定的婚約,為了維護她的貞節(jié)甘愿出家為道姑。盡管這些女子依然為婚姻所束縛,然而正如許多論者對元雜劇婚姻愛情劇中女性追求自由的行為大為贊賞那樣:孟光為了追求自己所認定的感情情愿被父親趕出家門;張倩女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魂、身分離,一路追隨王文舉而去。而她們追隨的愛人都是以“指腹為婚”為前提的,所以說“指腹為婚”模式實現(xiàn)了元雜劇中部分女性追求自由與貞節(jié)的完美統(tǒng)一。
第三,“指腹為婚”情節(jié)模式符合元代劇作家的心理機制。“為保持蒙古貴族的特殊地位,元朝統(tǒng)治者把臣民依民族劃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在官員任用上,民族等級的限制比較嚴格。無論是中央官府還是地方衙門,‘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二焉’?!盵9]再加上元代統(tǒng)治者尚武輕文,長期廢除科舉制度,這無疑阻擋了許多文人的入仕之路。尤其“自唐宋以來,隨著科舉制度的日趨完善,文人儒士可以說百無一遺地被吸引到這條道路,入仕做官成為了中國文人的最佳選擇,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盵6]所以科舉制對文人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元代,文人地位下沉,入仕無路,所以一些文人就把自身的希望寄托在了其創(chuàng)作中,如“指腹為婚”劇中的男主人公便是劇作家寄托自身精神和愿望的很好的載體。因為恰恰是“指腹為婚”才為這些男性提供了認識“高門女”的前提,且為其進京趕考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這樣的婚約模式下這些才子們美色與功名兼收,便顯得既合情又合理。如此,元雜劇劇作家便在其創(chuàng)作中實現(xiàn)了一種自我療救。
從現(xiàn)存文學作品看,“指腹為婚”這一情節(jié)模式是從元雜劇開始集中出現(xiàn)的,后來的明清小說便受元雜劇中“指腹為婚”情節(jié)的影響。一方面,小說直接運用了元雜劇中的原有劇情,如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中《張員外義撫螟蛉子包龍圖智賺合同文》就直接使用了元雜劇中無名氏《包》的劇情。另一方面,小說借用了元雜劇中的“指腹為婚”劇的情節(jié)模式,如《蘇縣尹斷指腹負盟》、《戴府尹斷姻親誤賊》運用的情節(jié)模式和關漢卿《錢》的情節(jié)如出一轍:某兩家曾指腹為婚,多年后,男方家敗落,故女方家長欲悔婚,而其女不愿悔婚且差侍女拿錢資助男子,緊接著侍女被殺、財物被搶,男子受指控為殺人奪物,后經(jīng)明智官員查明真相,最終男女成婚,獲得大團圓的結局。還有的小說借鑒了元雜劇中“指腹為婚”劇中的某一部分情節(jié),如《剪燈余話》中《賈云華還魂記》中魏鵬與賈云華曾“指腹為婚”,多年后魏鵬去了賈家,云華母親僅讓魏鵬與云華以兄妹相稱,這段情節(jié)就借用了鄭光祖《迷》中倩女與王文舉曾指腹為婚,然而倩女之母讓倩女與文舉以兄妹相稱的情節(jié)。
總之,“指腹為婚”作為一種特殊的婚俗形式,它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是與作家自身情況、時代環(huán)境與社會現(xiàn)狀、民間習俗等等相關的,這種婚姻形態(tài)耐人尋味,值得深入研究。
[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665.
[2]王季思.全元戲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3]葉楚炎.論明清小說中“指腹為婚”的情節(jié)模式[J].明清小說研究,2010(3):47-64.
[4]張維娟.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M].北京:中華書局,2007:243.
[5]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2643.
[6]余勇.元雜劇與元代文人心態(tài)[J].北方論叢,2004(1):59-61.
[7]王炳照,徐勇.中國科舉制度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336.
[8]王美花.淺析元代婚姻愛情劇中女性行為主動性的成因[J].滄桑,2008(1):220 -221.
[9]史衛(wèi)民.元代社會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