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崴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上世紀初的一場浩大的思想文化變革運動。它是政治制度著一重大變革而產(chǎn)生的在文化領域的連鎖反應。當時的中國,正處在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西方現(xiàn)代性民主共和制后的適應期。我們稍加分析便可發(fā)現(xiàn),這場劇烈的政治運動顯得非常不成熟,它具有先天的缺陷。即在制度上的現(xiàn)代性改革的同時,文化層面現(xiàn)代性的明顯滯后。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指出:“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诙?,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谌冢闶菑奈幕旧细杏X不足?!保?]顯然,新文化運動便是“第三期”思考后的一個反應??梢哉f是政治變革后的文化補課。同時,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這場運動不是一個意外行為,而是醞釀已久的質變的產(chǎn)物。如經(jīng)《1898—1949中外文學比較史》論證,中國許多現(xiàn)代性觀念的變革,起點可以追溯到1898年前后。這種觀念的醞釀從晚清一直到五四,一旦出現(xiàn)就會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正如王德威的論斷:“沒有晚清,何來‘五四’。 ”[2]我認為,在這么長的醞釀期以及新文化運動爆發(fā)以后的時期,現(xiàn)代出版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得益于13世紀德國人古登堡發(fā)明的印刷術和其后的印刷機,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醞釀和傳播得益于現(xiàn)代出版。
一
從晚清到辛亥革命時期,已經(jīng)有一些文化覺醒者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開始尋求社會結構上的變革。這些變革有的已經(jīng)觸碰到了文化這一根源性的問題。雖然這些嘗試還只是淺嘗輒止,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文化現(xiàn)代性的問題,只是在文化機制方面帶來了改變,但其對后來文化變革的可能性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這種變化體現(xiàn)在法律制度保障了報刊的繁榮。1906年,清政府頒布了《大清印刷物專律》,1908年,在的《欽定憲法大綱》中,規(guī)定了臣民的著作、出版和言論的有限自由,辛亥革命后的《臨時約法》明確規(guī)定了:“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边@些律法的頒布有利于文化生產(chǎn)。帶來的就是報刊,書籍等現(xiàn)代出版產(chǎn)業(yè)的繁榮。我國境內創(chuàng)辦最早的一份中文期刊是《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1833年8月1日創(chuàng)刊于廣州,由德國傳教士郭士立與馬禮遜之子馬儒翰等共同創(chuàng)辦。到了維新時期,報刊傳媒便在傳播思想,促進文化發(fā)展方面產(chǎn)生了作用。維新變法的重要人物梁啟超在這一時期便創(chuàng)辦過《中外紀聞》、《清議報》、《新小說》等刊物,廣泛介紹西方思潮,宣傳思想啟蒙。到了1901年,他在《中國各報存佚表》中稱:“自報章興,吾國之文體,為之一變……”可見當時報刊對文化的影響。而新文化運動的形成以及使之成為全國性運動的推動者的五四運動,都離不開報刊的作用。
說到新文化運動,不能不說的就是《新青年》雜志。1915年,陳獨秀獨立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早期的《新青年》并沒有引起巨大的震動,魯迅在《〈吶喊〉自序》中稱:“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并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钡搅?917年8月,在第3卷《新青年》發(fā)行后,群益書店甚至因為收益不好而停掉了發(fā)行,到了1918年1月才重新出版。但再出版時,陳獨秀已被聘為北大的文科科長,《新青年》宣布不再購稿,成了一本同人雜志,6位編輯均是北大教授。這樣的陣勢,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力可想而知。到了1919年1月,北大學生們創(chuàng)辦了《新潮》雜志,標志著學生群體加入了文化運動,這也為日后的五四運動發(fā)生提供了基礎。而五四運動后,據(jù)胡適所言“各地的學生團體忽然辦了約400種白話報刊?!保?]
如果說,早期的報刊在中國是傳播思想啟蒙,那么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報刊已經(jīng)轉型成為了知識分子的公共空間。對于新文化運動的歷史特征,汪暉用了“態(tài)度的同一性”來進行描述,而這個“態(tài)度”,應該是評判的態(tài)度,重估價值的態(tài)度。這使得在新文化運動中,知識分子受到不同的西方思潮影響,形成了繁雜的思想流派,有的意見一致,有的則相悖,這使得他們聚在一起,討論著中國未來文化的走向。這時,報刊以其時效性,成為了思想對話的最佳平臺。
二
新文化運動的主旨是從西方引進現(xiàn)代性文化,改革中國舊有文化,改造國民性,使之適應新的民主共和政體,同時,引進西方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國力,擺脫西方列強的控制,即所謂的引進“德先生”和“賽先生”。既然是從西方引進,那么譯介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1898年,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今譯《進化論與倫理學》)的出版,被視為近代翻譯的開端。標志著中國知識分子開始以近代西方先進的科學和思想理論反思中國當時的現(xiàn)狀,思考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道路。嚴復一生的譯著十分豐富,除了《天演論》以外,他還翻譯過《原富》(今譯《國富論》)、《法意》(今譯《論法的精神》)等歐洲啟蒙時期的著作,帶有明顯的啟蒙意味。一百多年來,很多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都對嚴復口誅筆伐,但這僅僅是限于對其語言層面的詬病,如瞿秋白曾說:嚴的翻譯用“雅”取代了“信”和“達”,這無法否定嚴復作為啟蒙思想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他的翻譯,不管從選材還是翻譯策略上,都帶有其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王東風在 《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實踐的操縱》[4]有著詳細的論述。林紓是另一位重要的翻譯家。戊戌變法的發(fā)起者康有為稱:“譯才并世數(shù)嚴林”,可見嚴復和林紓在當時翻譯界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與嚴復不同,林紓的翻譯主要在于文學方面,他翻譯了大量的西方文學作品,達180余種。他翻譯的作品符合變革時代的精神訴求,其中《黑奴吁天錄》(今議《湯姆叔叔的小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一位署名“醒獅”的讀者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專制心雄壓萬夫,自由平等理全無。依微黃種前途事,豈獨傷心在黑奴。 ”[5]《巴黎茶花女遺事》(今譯《茶花女》)是另一部引起極大反響的作品,其中強烈的反封建禮,強調青年男女愛情自由,帶有明顯的啟蒙色彩。
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的翻譯達到了繁榮。這一時期,中國的翻譯更加傾向于對歐洲現(xiàn)代文學的介紹,引進西方的文藝思潮?!缎鲁薄?、《小說月報》、《文學周報》等雜志刊載了大量的外國文學翻譯作品。沈雁冰和鄭振鐸在改版《小說月報》時,專門開辟了《海外文壇訊息》和《小說新潮》專欄,介紹外國文學動態(tài)?!缎虑嗄辍吩诘?卷就開始介紹了屠格涅夫、王爾德、契科夫和易卜生等歐洲現(xiàn)代派作家,1918年,第四卷,第6號退出了《易卜生》專號,其中的《娜拉》、《國民公敵》等帶有反專制,強調個人自由思想的作品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無疑,這些思想與五四運動的精神相吻合,對青年人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發(fā)生。
三
1842年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標志著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敞開。伴隨著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傳入中國,現(xiàn)代化的出版機構也在中國建立起來了。最早的現(xiàn)代出版機構的建立是以傳播西方宗教思想為目的的,比如寧波華花圣經(jīng)書房,它是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化出版機構。寧波華花圣經(jīng)書房出版的多是宗教書籍,如《圣經(jīng)》、《使徒行傳》,同時也有歷史地理類圖書,如《天文問答》、《地球圖說》等。后遷移到上海,改名為美華書館,出版了《英字指南》等圖書。[6]到了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倡導創(chuàng)立官辦出版機構。到了1904年,民營出版機構迅速發(fā)展,出版重心由官辦機構轉向民營機構。
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成立。在新文化運動的醞釀期,商務印書館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在大量出版中小學教科書及輔助讀物的同時,商務印書館組織出版了大量的西方譯著,普及傳播各種新學新知。1902年起,陸續(xù)出版了《帝國叢書》、《政學叢書》及許多哲學書籍和西方辭書,同時開辦了《東方雜志》、《小說月報》等現(xiàn)代期刊。有統(tǒng)計資料顯示,1912年—1935年中國出版了13300余種哲學、社科、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書籍,其中僅商務印書館就出版了3350種,占27.5%,可見商務印書館在出版界的地位。[7]
[1]朱曉進,朱棟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1917—2000):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
[2]王德威.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沒有晚清,何來“五四”[M].想象中國的方法.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3.
[3]王應奇.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為視點[J].近代史研究,2007(1).
[4]王東風.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實踐的操縱[J].中國翻譯,2003(5).
[5]周曉莉.林紓的翻譯事業(yè)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9(3).
[6]胡學彥.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出版機構之一:寧波華花圣經(jīng)書房[J].出版史料,2010(1).
[7]周武.商務印書館與五四新文化運動[J].社會科學,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