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姣
(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 服裝工程系,江蘇 無錫 214000)
2012年11月15日,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全國的34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負責人深入學習十八大精神,探索搭建中央、地方、高校間扶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的合作平臺??梢?,堅持以生為本,做好貧困生物質和精神雙重資助,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實現校園和諧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以人為本”具體運用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生為本”,即要確立學生在高校中的主體地位,以為學生成才服務為辦學宗旨,切實保障學生利益,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高校貧困生是指由于經濟困難而缺乏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生活質量達不到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水平,處于困難、窘迫狀態(tài)的在校大學生。
高校貧困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家庭變故如離異、單親、孤殘等導致家庭收入微薄,負擔過重。
(二)父母無固定工作,以務農為生,無其他經濟來源,靠天吃飯,一旦遭遇自然災害,更加不堪重負。
(三)上有高齡長輩需要照顧,下有兄弟姊妹眾多,家庭勞動力匱乏,縱使父母外出打工也難以維持家中每個人的正常生活。
對于經濟困難的家庭來說,高校貧困生往往是長輩們脫貧的希望,他們勤勉、刻苦,試圖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支撐他們強大的自尊,而一旦在校遭受挫折,極易對家庭抱有負罪感。自卑、焦慮、抑郁,對條件較好的學生產生嫉妒、仇視心理,甚至誤入歧途,認為社會不公。
高校貧困生的家庭基本都來自我國“老、少、邊、山、窮”等落后地區(qū),交通信息的閉塞及教育環(huán)境的限制導致貧困生從小只能學習課本知識,對社會新生事物缺乏了解與掌握,進入高校后產生人際交往困難、課程接受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
貧困生由于社會閱歷較少,知識面相對狹隘,在公共場合往往表現過于羞澀拘謹,怯于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加上經濟困難,缺少與人交往的平臺,在能力鍛煉上往往不如其他同學。
一些貧困生對國家補助產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甚至有部分貧困生在獲取了資助費用后肆意揮霍,與人攀比。還有一些貧困生急于脫貧,把獎學金當成獲得經濟來源的途徑之一,考試中想盡辦法抄襲作弊,違背了貧困家庭竭力供養(yǎng)他們進入高校的初衷。
1.科學認定資助對象,杜絕“偽貧困生”的出現。
首先,新生入學伊始,通過填寫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的方式收集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信息,并及時納入他們的誠信檔案,進行動態(tài)管理,一年一調整。其次,在班級成立民主評議小組,可對貧困生起到關心與督促的雙重作用。最后,建立完善的監(jiān)督舉報機制,鼓勵大膽舉報弄虛作假的學生,一經核實,給予必要的處理,形成生生之間互相監(jiān)督的局面,杜絕“偽貧困生”的出現。
2.變“他助”為“自助”,將鍛煉育人與經濟扶持相結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鼓勵貧困生從依賴助學金向爭取獎學金方向努力。學校應通過講座、活動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貧困觀,摒棄依賴助學金的不良思想,鼓勵他們充分發(fā)掘自身潛能,不斷努力,以自己的努力和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獎學金。
積極拓寬勤工儉學渠道,提倡貧困生自我救助。高??稍O立一些諸如圖書館管理員、學生助理等工作崗位,既不讓勤工助學占據過多的學習和休息時間,又讓其得到鍛煉,并從中獲得經濟收入。
3.全面吸收社會助學力量,增加資助來源。
高??扇嫖丈鐣鷮W力量,不斷拓寬救助渠道,動員社會團體、企業(yè)與高校進行合作,對學生實行“訂單式培養(yǎng)”,爭取各種專項獎學金的設立。利用學生的專業(yè)特長、結合企業(yè)需求,建立貧困生的“對口支援”關系,為貧困生爭取企業(yè)中合適的助學崗位等。
1.誠信教育。
當今社會,誠信缺失已成為一顆毒瘤,不可避免地影響著高校大學生,以助學貸款為例,據統計,2005年年底國家助學貸款還款違約率達28.4%,到2008年違約率竟高達42.68%??梢?,加強誠信教育工作迫在眉睫。高??啥ㄆ陂_展一些類似誠信宣傳活動、法律責任知識講座等,并建立誠信檔案,鞭策、指導他們珍惜個人信用,誠信為人。
2.感恩教育。
對于國家多方位的補助,很多高校貧困生采取完全的“拿來主義”態(tài)度,高校在從事資助工作過程中應承擔起感恩教育的重任,在舉行社團活動時插入感恩教育內容,還可利用榜樣的示范作用,使貧困生獲得最直觀、最生動的激勵。同時,各高??山档蜔o償資助力度,倡導有償資助,讓學生了解到要享受一定的權利就必須盡到一定的義務。
3.心理健康教育。
在信息時代,高校除了可以采取強化師資隊伍,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開展心理訓練活動等一系列措施外,還可利用網絡這一媒介,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制作專門的心理教育網頁,開設心理學知識、心理測試、心理聊天室等欄目,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
4.理財教育。
高校應積極開展大學生消費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繼承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傳統。同時,可以開設例如《經濟學》、《理財學》等公共課程,或聘請銀行理財專家進校園開展理財技能培訓,對大學生進行自我消費實踐訓練,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理財職業(yè)資格考試,從而提高高校大學生尤其是貧困生的理財技能,幫助他們科學、合理地消費。
總之,高校貧困生工作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工程,我們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以關注貧困生的生存狀況為基礎,加強對高校貧困生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資助,培養(yǎng)其良好的身心素質,全面提高貧困生的能力,從根本上幫助貧困生跨越貧困的鴻溝,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1]陳德欣.關于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若干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6):71.
[2]劉冰.高校貧困生管理工作中的“三化”問題及其對策研究[N].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
[3]閆大瑋,汪家耀.以學生為本——高校學生管理新思路[J].中國集體經濟(下半月),2007.(10).
[4]于志強.試析深入開展以學生為本的貧困生資助工作[J].教育與職業(yè),2011.(21).
[5]李東陽.改革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增加對口單位資助[J].知識經濟,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