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冰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qū)教育體育局副局長
美國一位校長曾對學生說,如果孩子們能在幾個月內讀完一萬本書,他可以答應孩子們的任何要求。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孩子們居然贏了。或許是孩子們想看看校長是否言而有信,抑或是善意的“小惡”在作怪,他們竟然要求校長把頭發(fā)剃成校名縮寫“hp”的字樣,還讓他在屋頂過夜。
我從這位校長身上讀出了一種別樣的味道——情趣。毋庸置疑的是,他是帶著愉悅的心情捧著帳篷和睡袋爬上屋頂的。在孩子們眼里這是一次“懲罰”,但在他的心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慶功儀式呢?只是形式有些特別罷了。事實證明,他非但沒有失去“師道尊嚴”,反而更融洽了與學生、家長的關系。
我不禁想到斯霞老師。七十多歲的她還跟孩子們一起跳繩,幫孩子們甩長繩;90 歲高齡了還堅持每天回學校轉一轉;每年兒童節(jié)還堅持著走遍學校的每一間教室,看看每個孩子。李鎮(zhèn)西校長說:“無論教師的觀念如何‘更新’,斯霞所倡導并用全部生命去實踐的‘愛心’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因此,斯霞永恒?!币驗閮刃摹坝俜e”著對孩子的愛,所以行為中流淌出濃得化不開的教育情結。
有心理學家說,“情結”是內心一群重要的無意識組合。我倒不愿意接受這樣冰冷的解釋。我相信教育者的“情結”不是“無意識”的行為,恰恰相反,是“有意識”的選擇,傾情的加注,甚至是無悔的執(zhí)著。我更相信“愛會產生智慧”,讓教育獲得一種可供傳承的、永恒的價值追求——關注兒童的長遠發(fā)展。
校長與教師肩負的教育使命是一樣的。但是校長對教育情結的需求顯得更為必要抑或更為深厚,因為校長還多了一層管理與引領學校發(fā)展的重任。
校長的教育情結首先是一種思維方式與價值選擇,絕不僅僅是淺表層面的情緒與認知。孫正聿教授認為,校長要能對文化進行自覺的反思與批判,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理性的獨立和良知。因而,校長必須注重哲學素養(yǎng)的提升和批判性人格的塑造,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和主體批判意識。換一句話說,校長唯有飽含教育情結,才能在認知上達成“文化自覺”,在行動上選擇有遠見的管理方式;才不會因人云亦云而忘卻了學校的文化選擇;才不會讓學校變成社會低俗文化的災區(qū);才不會熱衷于各類展示而忘卻了系統(tǒng)發(fā)展;才不會妄自菲薄,疏忽了對自身經驗、傳統(tǒng)的挖掘、提煉和宣傳……
其次,校長的教育情結是一種執(zhí)行的智慧。袁振國教授說,校領導的偉大之處就在于能夠把新的、好的、代表文化發(fā)展的先進理念,轉化成為具體的、大家認同的觀念,形成學校具體的、可操作的目標,從而成為學校師生的共同愿景。
擁有教育情結的校長通常顯示出文化層面的執(zhí)行智慧:
一是像編輯,善于觀察策劃。他會用當代的需求和眼光來分析和取舍學校的傳統(tǒng)“火種”,將現有的條件、優(yōu)勢、特色作為學校文化再發(fā)展的基礎。在觀察中積累與思考、策劃,找準學校文化建設的生長點,使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辦學思想物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學校文化建設目標。
二是像導演,立足溝通指導。他會先跟著學校已有的文化群體走,絕不是扭住文化群體迫使其改向。他會做一個“布道者”,給老師們“布道”,講人性,講人生,講人道主義,講人的基本權利,講人文精神,講人際溝通。他努力地與各類文化群體通氣,取得各類文化群體的認同。對于不贊同的文化樣式,采取伴著走的態(tài)度,有距離但不排斥。
三是像主演,領銜嘗試轉變。學校內外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導致學校文化不斷地變化與發(fā)展,因此,在必要時需要對學校文化進行改革以適應新的形勢與環(huán)境。校長會以個體的力量展示與牽引,逐步建立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既有包容又有揚棄的新的學校文化主體。校長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格局,才有可能引領學校進行文化建構。
心態(tài)影響選擇;行動決定遠近。擁有教育情結的校長,才會用文化的方式、情趣的方式去關注學生與教師的發(fā)展,將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更有意思,更有趣味,更值得回味。
“教育之美在于感受文化之水輕快流淌的過程”——校長的文化情結是愛心的演繹,是一種執(zhí)行的智慧,更是一種人格的感召。這是溫柔的力量,能夠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