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明
(黃岡師范學院 文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張居正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①參見謝景芳、張文雙著《張居正改革綜述》,載景有泉、宋強剛、胡凡著《中國歷史研究述評》,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頁至第234頁;王玉德、黃永昌著《近五年來張居正研究綜述(2000~2004)》,《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1期;馮明著《近三十年來國內(nèi)張居正研究綜述》,《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3期;荊州市張居正研究會編《中國荊州2012張居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及提要匯編》,2012年,未刊稿,等。,但多關注張居正個人思想、改革成就及其與晚明政治格局之關系,有關張居正的家世研究不多。本文根據(jù)新見家譜資料、地方志、文集等文獻資料,考辨張居正家世中所存在的若干問題,以期推動對張居正的深入研究。
現(xiàn)有張居正家世研究,主要依據(jù)張居正的《先考觀瀾公行略》[1](P63)②張居正自述其“先君諱文明,字治卿,別號觀瀾。高祖唐,妣沈氏,曾祖旺,妣王氏。祖懷葛公誠,妣聶氏。父東湖公鎮(zhèn),妣李氏”,其先祖為“鳳陽定遠人也。始祖關保,國初以軍功授歸州守御千戶所千戶。至懷葛公,以別支徙居郡城”,其父張文明“生以弘治甲子十二月十五日,卒萬歷丁丑九月十三日,時年七十有四矣”。其子張敬修等亦稱,“其先廬州合肥人也。始祖福,以壯士從高皇帝起濠,渡江,克采石,從大將軍定吳、越、閩、廣,累功授歸州長寧所世襲千戶。其后四世孫,自秭歸徙家江陵,遂為江陵人。高祖旺,曾祖懷葛公誠,祖東湖公鎮(zhèn),皆負為隱德不仕。至考觀瀾公文明,而經(jīng)明行修,為時望所屬?!焙蛷埦葱薜鹊摹稄埼闹夜袑崱罚?](P409)資料,鮮有研究張居正先祖生卒年月的③謝葵根據(jù)張居正的《先考觀瀾公行略》和張敬修等的《張文忠公行實》考證張居正家世,但未使用張居正家譜資料,亦未考證其先祖生卒年月。參見謝葵《張居正祖籍及世系考》,《人文荊州》,2010年第1期。。筆者通過梳理湖北省荊州市張居正故居所藏的《太岳宗譜——清河流芳》[3]等家譜資料,以考證張居正先祖生卒年月。
《太岳宗譜——清河流芳》由張居正17世孫張世謨等編纂,內(nèi)容主要有尋根溯源、世系略考、老譜敬錄、太岳家族等,內(nèi)部發(fā)行,未公開出版。據(jù)《太岳宗譜——清河流芳》,可知張居正始祖為守尊,有子四,長洪勛,次洪濂,三洪謨,四洪猷。洪勛子三,長勝英,字超雄;次勝宗,字超群;三勝祖,字朝武。勝英宦籍鳳陽定遠,后徙廬州、合肥。勝英子景憲,號德遠。景憲子輿鑾,號德華。輿鑾長子圖象,名福,字關保,從朱元璋起兵于濠,渡長江,克采石,跟從大將軍平定吳、越、閩、廣等,后因軍功授歸州(今湖北省秭歸縣)長寧所守御世襲千戶。次子圖明,名祿,祿居秭歸,數(shù)傳至延士,遷徙至漢川縣歡樂門外。[3](P45~51)張福子二,長遠盛,名唐,字君堯,為張居正高祖張旺之父。次遠益,名康老。張?zhí)啤熬蛹倚⒂?,處世和平”,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390年)正月十五日,卒于景泰七年(1456年)四月十一日,享年67歲,葬宜都縣白羊。妻沈氏,為儒士沈思義女,生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卒于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二十日,享年65歲,與張?zhí)坪显嵋硕伎h白羊。張?zhí)谱有奚?,名旺,字子興,為張居正高祖,“好讀書,喜賓客”,生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卒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三月二十四日,享年66歲。妻王氏,為清遠伯王友女,生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十一月十五,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二十九日,享年65歲。張旺與王氏合葬白羊。
張旺有子二,次子齊家,名誠,字懷葛,張福四世孫,為張居正曾祖,生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三月初三日,卒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月十九日,享年97歲。其間,張誠由歸州遷往荊州府江陵縣。妻聶氏,儒士聶崇德女,生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八月初三日,卒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十月初十日。張誠與聶氏葬于江陵青陽山。[3](P174~175)
張誠有子三,次子慶星,名鎮(zhèn),字東湖,“性豪俠,喜施予,不事生產(chǎn),又弗業(yè)儒,讀書略觀大義,懷葛府君顧獨愛之,逾于伯季”,生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十九日,卒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享年69歲。[4](P531)[2](P410~411)①王世貞認為,張居正登第時,遼王出于報復,“召其祖虐之酒,至死”,見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8《申時行傳》,《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史部210,傳記類,第452冊,第531頁。但根據(jù)《張文忠公行實》,張居正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進士,參見張敬修等《張文忠公行實》,《張居正集》第4冊,卷47,《詩》,《附錄》1,第410~411頁。王世貞為張居正進士同年,為其父母寫過壽序、墓志銘、祠堂記等,應對張居正家世比較了解,卻與張氏家譜記錄張鎮(zhèn)逝世時間不一致。特錄于此,僅供參考。妻李氏,儒士李敦仁女,生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十三日,卒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三月十三日,享年68歲。張鎮(zhèn)與李氏葬于青陽山。[5](P292)②隆慶元年(1567年),張鎮(zhèn)被贈為“通議大夫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妣李氏被贈為“淑人”,參見張四維《條麓堂集》卷5,《誥敕》,《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張居正三道》,第2道,《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集部,別集類,第1351冊,第292頁。張 鎮(zhèn)獨 子 堯階,名文明,字治卿,號觀瀾,張居正父親,府學生員,生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二月十五日,卒于萬歷五年(1577年)九月十三日,享年74歲,次年敕葬太暉山。萬歷十二年(1584年),“甲申家難”時,詔令遷其厝于青陽山。妻趙氏,儒士趙昌熾女,生于弘治丙寅年(應為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二十七日,卒于萬歷十九年(1591年)四月初三,享年85歲,亦葬于青陽山。
關于張居正回鄉(xiāng)葬妻時間,王世貞在《嘉靖以來首輔傳》中前后表述矛盾。他在該書卷7《張居正傳》中認為,張居正授編修后以妻喪,請急歸葬妻,很快還職:“授編修。尋以妻喪,請急歸。亡何,還職?!保?](P503)但他在卷8《申時行傳》中則認為,徐學謨?nèi)吻G州知府時,“能為民抗持景王侵占沙市。適居正為編修,使歸,治妻葬,學謨禮厚之甚,以是心德之”[4](P522)。
張敬修等認為,其父張居正是嘉靖“二十八年丁酉,授翰林院編修”[2](P411)。張居正本人亦承認“庚戌之春,余用侍從,請告歸故郡”[1](P563)。庚戌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稄埦诱肪幷哒J為,張居正元配顧氏約死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前后,張居正于二十九年(1550年)回鄉(xiāng)省親。[2](P24~25,104)張居正家譜則認為,顧氏“生于嘉靖丙戊年十月二十,卒于嘉靖丁未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正月二十九”[3](P178)。查康熙《荊州府志》[6](P388)、光緒《荊州府志》[7](P430)和光緒《續(xù)修江陵縣志》[8](P31),知徐學謨“由進士,嘉靖三十九年守荊州”,但徐學謨自認為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任荊州知府:“臣嘗為荊州知府,而居正乃荊州人也,事在嘉靖三十八年,居正尚為編修?!保?](P514)從光緒《嘉定縣志》知,徐學謨?yōu)榧尉付拍辏?550年)進士,“授職方主事”,后“補禮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知荊州府”。[10]王世貞亦認為,徐學謨由禮部官員出任荊州知府,“郎祠部久,次有聲,顧出守荊州”[11](P465)。從《明世宗實錄》知,景王之國時間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月[12](P8185~8186),四十三年(1564年)徐學謨因沙市事被景王彈劾而遭逮進京下法司覆勘。[12](P8638)可知,徐學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進士后,不可能當荊州知府。他任荊州知府時間應以其本人陳述為準,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綜上所述,張居正回鄉(xiāng)葬元配顧氏時間,應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而非徐學謨?nèi)吻G州知府時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張懋修、張允修在張居正諸子中排序有不同記錄,分別有三子說、四子說和五子說、六子說。張居正認為,張懋修、張允修為其第三子、第五子。《先考觀瀾公行略》言:“孫男十人:嗣文,癸酉舉人;嗣修,丁丑一甲第二人,翰林編修;嗣允,郡庠生;嗣哲,蔭錦衣衛(wèi)正千戶;嗣弼、嗣瀾、嗣寬、嗣信、嗣敏、嗣惠,俱幼?!保?](P631)根據(jù)張居正家譜資料,知張居正長子青香,名敬修,字嗣文,號炎州;次子青溪,名嗣修,字思永,號岱輿;三子青峰,名懋修,字維時,號斗樞;四子青山,名簡修,字嗣哲,號劍南;五子青蓮,名允修,字嗣弼,號建初。[3](P178~179)張敬修等亦認為,張懋修是張居正第三子:“子男六。長敬修,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娶癸卯舉人高公蒿女。次嗣修,丁丑進士及第第二人,翰林院編修,娶四川左參將賀公麟見女。次懋修,庚辰進士及第第一人,翰林院修撰,娶江西布政使司左參議高公尚志女。次簡修,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娶刑部尚書王公之誥女。次允修,府諸生,娶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李公幼淑女。次靜修,尚幼,聘工部尚書李幼滋女?!保?](P437)光緒《荊州府志》亦是如此認為:“張懋修,字斗樞,居正三子?!保?3](P146)《明史》亦言:“居正第五子允修,字建初,蔭尚寶丞。崇禎十七年正月,張獻忠掠荊州,允修題詩于壁,不食而死?!保?4](P5653)但光緒《續(xù)修江陵縣志》認為,張懋修為張居正第四子:“張懋修,字斗樞,居正第四子?!保?](P130)張允修孫張同敞認為,其為張居正第六子:“先祖諱允修,字士元,號建初,為先文忠公第六子,尚寶司司丞。”[2](P547)康熙《荊州府志》亦持相同觀點。[6](P414)根據(jù)前述資料的梳理,可見,張懋修、張允修在張居正諸子中的排序應以張懋修父親張居正和兄長張敬修等人的陳述為準,故此,應為其第三子、第五子。
[1]張舜徽,吳量愷.張居正集(第3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張舜徽,吳量愷.張居正集(第4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太岳宗譜編纂委員會.太岳宗譜——清河流芳[M].湖北省荊州市張居正故居藏,2009.
[4]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A].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5]張四維.條麓堂集[A].續(xù)修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康熙荊州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7]光緒荊州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8]光緒續(xù)修江陵縣志(二)[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9]黃宗羲.明文海[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光緒嘉定縣志[M].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古籍庫藏,光緒庚辰(1880年)重修.
[11]王世貞.弇州四部稿[A].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2]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世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3]光緒荊州府志(二)[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14]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