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蕊
(南陽師范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河南 南陽 473000)
論詞匯歧義的測試方法
向小蕊
(南陽師范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從歧義測試的角度出發(fā),指出了以往間接測試法在對詞匯歧義進(jìn)行判斷時存在的弊端,并通過具體的語例論述了直接測試法在詞匯歧義測試中的運(yùn)用以及應(yīng)該遵守的原則,以使我們能更準(zhǔn)確地判斷英語中的詞匯歧義,并將其與詞匯的概括性區(qū)別開來。
詞匯歧義;間接測試法;直接測試法;原則
歧義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句子中歧義的產(chǎn)生有許多不同的原因,我們簡要地歸納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純粹的句法歧義(pure syntactic ambiguity)。如:old men and women;Chinese silk dress.
第二種,類句法歧義(quasi-syntactic ambiguity)。如:a blue ball-point pen.
第三種,詞匯—句法歧義(lexico-syntactic ambiguity)。如:I saw her duck;I saw the door open.
第四種,純粹的詞匯歧義(pure lexical ambiguity)。如:We reached the bank.
純粹的句法歧義,指對一個句子的不同理解完全源自對句子組成成分組群劃分方法的不同,而構(gòu)成句子的詞匯單位卻是完全相同的,如上面提到的“old men and women”中old既可以只修飾men,構(gòu)成(old men)and women組群,又可以同時修飾短語men and women,構(gòu)成old(men and women)組群。類句法歧義與詞匯歧義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又不是詞匯歧義,因此我們很難將它們區(qū)分開。我們無法從句法層面為其提供直接的解釋,盡管兩種意義不同,但詞匯構(gòu)成完全相同,句法組合也一樣。但它們卻不是詞匯歧義,因?yàn)槠缌x的產(chǎn)生不是由同一個詞語的不同意義產(chǎn)生的。如a blue ball-point pen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表面涂成藍(lán)顏色的圓珠筆,即a ballpoint pen painted blue;一種是寫出來的字是藍(lán)顏色的圓珠筆,即a ball-point pen that writes blue。在第二種解釋中,我們可能會認(rèn)為a ball-point pen指的僅僅是筆芯,其實(shí)不然;無論在哪種解釋下,a ballpoint pen都應(yīng)該指圓珠筆這個整體,blue一詞既可以修飾和它共同出現(xiàn)的名詞整體,也可以修飾整體中最凸顯的部分或者功能。詞匯—句法歧義,指歧義的產(chǎn)生是詞語的不同解釋和句法差異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而純粹的詞匯歧義,顧名思義,就是指句子的不同理解是單純由歧義造成的[1]。
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的是第四種歧義——純粹的詞匯歧義,以及對這種歧義作出判斷時涉及到的測試方法。
當(dāng)一個詞項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出現(xiàn)時,要判斷這一詞項是否具有歧義性,其中一種方法就是找出它與其他詞項不同的語義關(guān)系,這種語義可以是聚合式的,如近義詞、反義詞等;也可以是同源的,即兩個詞的詞根相同,詞性不同,如compel,compelling;demand,demanding[2]。我們把這種對歧義進(jìn)行判斷的方法稱作“間接測試法”。下面我們將通過三個測試來說明這種方法在對“歧義”進(jìn)行測試時存在的缺陷。
如果某個詞項有一個對應(yīng)的近義詞,而這個近義詞與在另外一種語境下和這個詞語在詞性、詞形上完全相同的另外一個詞語不構(gòu)成近義關(guān)系,那么這個詞語就是有歧義的。例如“matchstick”,是下面例(1)中“match”的近義詞,卻和例(2)中的“match”不構(gòu)成近義關(guān)系;同樣,“contest”是例(2)中“match”的近義詞,卻和例1中的“match”不構(gòu)成近義關(guān)系。
(1)She lit her cigarette with a match.
(2)It is a wonderful football match.
根據(jù)間接測試法的原則,“match”一詞是有歧義的,因?yàn)樵趦蓚€句子中同一個詞語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意思。
如果某個詞語有一個對應(yīng)的反義詞,而這個反義詞與在另外一種語境下和這個詞語在詞性、詞形上完全相同的詞語不構(gòu)成反義關(guān)系,那么這個詞項就是有歧義的。例如“dark”一詞,是下面例(3)中“l(fā)ight”的反義詞,卻和例4中的“l(fā)ight”不構(gòu)成反義關(guān)系;同樣,“heavy”是例(4)中“l(fā)ight”的反義詞,卻和例(3)中的“l(fā)ight”不構(gòu)成反義關(guān)系。
(3)It is a light-colored dress.
(4)The case is surprisingly light.
同樣,依據(jù)這種方法來判斷的話,“l(fā)ight”一詞是有歧義的,在兩種不同的語境下它表達(dá)了兩種不同的意義。
如果某個詞項有一個對應(yīng)的同源詞語,而這個同源詞與在另外一種語境下和這個詞語在詞性、詞形上完全相同的另外一個詞語不存在同源關(guān)系,那么這個詞項就是有歧義的。
(5)My horse is ill so I can’t race it.
(6)The law forbids discrimination on the grounds of race and religion.
動詞“race”和名詞“racing”與例(5)中的“race”在詞源上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但和例(6)中的“race”不存在詞源關(guān)系;同樣,形容詞“racial”和“racist”與例(6)中的“race”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卻和例(5)中的“race”不存在詞源關(guān)系。按照上述測試方法“race”一詞是有歧義的,因?yàn)樵诓煌Z境下形式相同的同一個詞語的詞源關(guān)系不同,表達(dá)意義也不同。
但這種方法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因?yàn)槿绻粋€詞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近義詞、反義詞或同源詞,歧義只是眾多可能解釋中的一種。假設(shè)有一個詞語W,在語境1中和另外一個詞項A(1)存在某種意義上的關(guān)聯(lián),但在語境2中卻不再和A(1)有關(guān)聯(lián),而是和另外一個詞語A(2)存在語義關(guān)聯(lián),對于W在語境1和語境2中存在不同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詞項,至少有三種原因。其一,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歧義。其二,是語境1和語境2對詞項W的意義進(jìn)行了調(diào)整(modulation),突出了它的某些語義特征,卻弱化了另外一些。例如:
(7)The monarch of the small country is pregnant.
(8)The boy’s uncle is the reigning monarch.
例(7)中“monarch”的近義詞是“queen”,而不是“king”;例(8)中的近義詞是“king”而不是“queen”。顯然上述情況并不是由于歧義引起的,而是源于語境對意義的調(diào)整,前者突出了女性的特征,后者突出了男性的特征。其三,是詞項A(1)和A(2)分別受到語境1和語境2的限制,而W卻在兩種語境下都可以使用。例如“thin”一詞,在詞組“a thin woman”中的反義詞是“fat”,而在“a thin tree-trunk”中的反義詞卻是“thick”,但這既不是由于“thin”的歧義性引起的,也不是由于語境對詞項的不同意義進(jìn)行調(diào)整造成的。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若一個詞項在不同的語境中存在不同的語義關(guān)系,并不能說明它是有歧義的,而且這種方法有時會導(dǎo)致悖論,因?yàn)橛行┰~語即使在不同的語境中和同一個詞語存在某種語義關(guān)聯(lián),它本身仍然是有歧義的,例如“thin”一詞在“a thin soup”和“a thin tree-trunk”中的反義詞都是“thick”,但這個詞語本身是有歧義的,因?yàn)榍罢弑硎尽跋〉摹?,后者表示“?xì)的”。因此我們應(yīng)該尋找獨(dú)立的論證方法對一個詞項的歧義性和概括性進(jìn)行判斷[3]。
對歧義進(jìn)行測試時有三條基本原則,若一個詞項是有歧義的,它應(yīng)該滿足三條基本原則中的任意一條。
一個歧義詞的意義不像對一個普通詞語的解釋那樣源于語境調(diào)節(jié),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受語境控制的。也就是說,處于一定沒有歧義的語境中的歧義詞,傳遞的不只是這個詞語獨(dú)立于語境的意義和語境的語義特征。相反,源于語境調(diào)節(jié)的詞語的解釋,其全部信息都來自它獨(dú)立于語境的意義和語境的語義特征。如:
(9)I washed and polished the car.
對于例(9)的解釋是“washed”和“polish”這兩個動作的對象只能是“車的表面”(即the surface of the car),而不是車的各個部分,得出這一結(jié)論的依據(jù)是“car”一詞的概括意義和語境的語義特征,在這里關(guān)于“car”的基本常識內(nèi)嵌于“washed”、“polish”和“car”等詞傳遞的意義。在上面例(7)中,由于語境對“monarch”一詞的限制作用,我們可以完全肯定這里的“monarch”就是“queen”,如果用“sovereign”、“supreme leader”等詞語來替代它的話,我們?nèi)钥梢詫@個詞語作出類似的解釋,不存在意義的丟失。下面我們用對例(7)解釋的方法對下面的句子進(jìn)行分析:
(10)My husband works in a big bank.
(11)I can swim over to the opposite bank of the river.
首先,我們要選擇“bank”一詞不依賴語境的近似表達(dá)方式“place”,然后用“place”來代替“bank”,與原句進(jìn)行對比:
(10*)My husband works in a big place.
(11*)I can swim over to the place of the river.
經(jīng)過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后面兩個句子存在明顯的信息丟失,因此我們就不能說對“bank”一詞的解釋源于對其概括意義的語境調(diào)節(jié),而是由于不同的語境選擇了它的不同意義。從原則上講,所有有歧義的表達(dá)方式都應(yīng)該具備這一特征,即語境只是激活了事先就已經(jīng)存在的諸多語義特征中的一個,而且被激活的語義特征不是完全受語境控制的,這一原則在實(shí)際操作中是有一定難度的,但認(rèn)識到這一點(diǎn)對歧義詞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3]。
第二條判斷歧義的標(biāo)準(zhǔn)是:歧義詞的不同意義具有獨(dú)立的可最大化的特征。如:
(12)Mary likes mares better than horses.
根據(jù)語境我們可以作出推斷:“horses”指代的應(yīng)該是“公馬”(stallion),但實(shí)際上這種解釋方法是行不通的,因?yàn)榘凑兆畲蠡瘶?biāo)準(zhǔn)“horses”包含了“mares”,這種解釋方法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但是如果我們在這一詞語的前面加上限定詞,變?yōu)椤皌hose horses”、“my horses”等,這種矛盾性就會消失,因?yàn)榇藭r的“horses”代表的就是“公馬”(stallion)。但下面將“horses”與“dog”這兩個詞進(jìn)行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的區(qū)別:
(13)Mary loves dogs.
在這個句子中,“dog”一詞代表的是它的概括意義,若硬要把它理解為“male dog”或“female dog”都是不合常理的;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dog”一詞是有歧義的,正是由于“dog”存在兩種獨(dú)立的意義,而且每種意義都具有可最大化的特征,才導(dǎo)致了下面對話歧義的產(chǎn)生:
(14)A:Is that a dog?
B:(ⅰ)Yes,it’s a Beagle.
(ⅱ)No,it’s a bitch.
如果現(xiàn)實(shí)中的“dog”是只母狗,B的兩種回答都是正確的,關(guān)鍵在于他選擇了“dog”的哪種意義,如果選擇了“dog”的概括意義就會用“Yes”來回答,選擇了它的具體意義“male dog”就會用“No”來回答。下面例(15)中的問題就不能同時用“Yes”和“No”來作答:
(15)A:Is the subject of the novel a monarch?
B:(ⅰ)Yes,it’s a queen.
(ⅱ)*No,it’s a king.
在這個問題中,無論小說的主人公是“queen”還是“king”,都只能用“Yes”來回答,因?yàn)椤癿onarch”一詞只有一個概括意義,當(dāng)對它最大化后同時包含了“queen”和“king”兩種解釋[4]。
第三條判斷歧義的標(biāo)準(zhǔn)是:一個歧義詞所包含的相互獨(dú)立的意義是彼此排斥的,因此這些不同的意義不能被同時激活。但有一種例外:若某一語境同時激活了一個詞項的不同意義,就產(chǎn)生了修辭學(xué)中的一種修辭格“軛式搭配”(Zeugma),在這種情況下要使兩種意義同時都被激活,可以通過并列法和前指替代法來實(shí)現(xiàn):
(16)Mike and his money is short.
(17)Mike is short;so is his money.
句(16)中的主語“Mike”和“his money”分別選擇“short”一詞的兩種不同的意義;而句(17)中的“so is”是一個前指替代動詞短語,也就是說,它的指代特征是通過前面提到的動詞短語間接實(shí)現(xiàn)的,這一短語就是“is short”,但它分別與兩個主語“Mike”和“his money”搭配,前者指“Mike身材很矮小”,后者指“Mike的錢很短缺”。但并不是說任何詞語都能產(chǎn)生“軛式搭配”(Zeugma)這種表達(dá)效果,其條件是兩種意義是不同的,而且又都是切合語境的:
(18)My cousin,who is going to have a baby,works in the same company as Tom’s,who is a father of two kids.
在這個句子中,Tom’s通過前指替代指的就是“cousin”,通過語境我們可以明確判斷出兩個“cousin”的性別不同,但這個句子并沒有運(yùn)用“軛式搭配”,因?yàn)椤癱ousin”一詞不包含“male cousin”和“female cousin”兩種意義。
我們上面提到的歧義測試方法并不是萬能的,在使用這種方法時往往會遇到一些特例,尤其是原則三中提到的不同意義的相互排斥性在實(shí)際操作中往往遇到不少難題。在某些語境下,謂語的作用對象存在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蘊(yùn)含關(guān)系,這種情況就會導(dǎo)致不同意義的對抗性消失。例如,當(dāng)我們觸摸桌面的同時也觸摸了桌子;當(dāng)一個人清掃地面的同時,也清掃了房間。例如:
(19)Did the cat go through the door?
如果用Yes/No測試法,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句子是有歧義的,因?yàn)樗瓤梢杂肶es回答,又可以用No回答,導(dǎo)致這一結(jié)果的原因就是“door”一詞的出現(xiàn),當(dāng)用Yes回答時是因?yàn)樨埗?cat flap)在門上,從貓洞穿過也就是從門穿過;但確切地講,貓洞(cat flap)并不是門,所以又可以用No回答。下面我們?nèi)匀灰浴癲oor”為例來說明這種整體與局部的關(guān)系:
(20)The door was smashed in so often that it had to be bricked up.
顯然在這個句子中,第一個“door”指的是“門板”(door panel),而“it”代指的卻是“門口”(doorway),但我們卻不能把它當(dāng)作“door”一詞產(chǎn)生的不同意義,它們之間也不存在相互對立的關(guān)系,因?yàn)榍罢吆秃笳呤遣糠峙c整體的關(guān)系。從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對這類歧義進(jìn)行測試時,語境不應(yīng)存在蘊(yùn)含關(guān)系,而應(yīng)該選擇將不同意義分離的語境[5]。
我們從歧義測試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以往對詞匯歧義進(jìn)行判斷時采用“間接測試法”存在的問題,并舉例論證了運(yùn)用“直接測試法”對歧義進(jìn)行測試時應(yīng)遵循的三條原則。但是當(dāng)對一個詞語的歧義性進(jìn)行判斷時,如果它的不同意義之間不存在相互排斥的關(guān)系時,不能過早地下結(jié)論,把這種現(xiàn)象歸結(jié)為由詞語的概括性造成的,而應(yīng)該根據(jù)不同情況尋找導(dǎo)致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但在一般情況下,上述三條原則還是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對詞語的歧義性作出判斷。
[1]Muzzillo Jeanne Smith.Positive Effects of Ambiguity When Created By Rhetorical Devices:To Be Or Not to Be[J].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2010(67).
[2]王麗麗.淺析英語語言中的歧義現(xiàn)象[J].中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08(6).
[3]Bucaria Chiara.Lexical and Syntactic Ambiguity as a Source of Humor:The Case of Newspaper Headlines[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2004(3):279-309.
[4]Areas Da Luz Fontes.Working Memory Influences on Cross-language Activation during Bilingual Lexical Disambiguation [J].Bilingualism:Language & Cognition,2011(14):360-370.
[5]Lauri Karttunen.Word Play[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7(33):443-467.
On Testing Methods of Lexical Ambiguity
XIANG Xiao-r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China)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isadvantages of indirect testing method in judging lexical ambiguity,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direct testing method and the principles throughout this method,which aims to help us judge English lexical ambiguity more accurately and distinguish it from lexical generality.
lexical ambiguity;indirect testing method;direct testing method;principle
H313.2
A
1009-3907(2013)01-0051-04
2012-09-08
向小蕊(1980-),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認(rèn)知語言學(xué)與語義學(xué)研究。
責(zé)任編輯:
柳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