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蘭靜 韓亞翠 張慧 張祥偉 黃小嫚
(廣東省河源市中醫(yī)院 河源 517000)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中醫(yī)屬“泄瀉”、“腹痛”、“便秘”等范疇。它以反復發(fā)作的腹痛、腹瀉、腹脹、便秘或腹瀉交替出現(xiàn)為主要癥狀,根據(jù)其臨床特點,分為腹瀉型、便秘型、腹瀉便秘交替型和未分型,其中以腹瀉型最為常見[1]。筆者對其中符合肝郁脾虛證者,用經(jīng)典名方痛瀉要方進行了治療,并觀察分析其用藥時間與腹瀉、腹痛及腹脹改善的情況?,F(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間門診42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患者,其中男12例,女30例,最大年齡65歲,最小年齡22歲,平均年齡(40±10)歲;最長病程60個月,最短病程9個月,平均病程(28±16)個月。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羅馬III診斷標準[2]。最近3個月,每個月至少有3次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腹痛或不適癥狀,并具有下列中的2項或 2項以上:(1)排便后癥狀改善;(2)伴隨排便頻率的改變。下列癥狀可支持IBS-D的診斷:(1)每日排便>3次;(2)松散便或稀水便;(3)排便緊迫感或排便不盡感;(4)排出黏液;(5)腹脹。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3]中肝氣乘脾證:主要證候:(1)腹痛即瀉,瀉后痛減(常因惱怒或精神緊張而發(fā)作或加重);(2)少腹拘急;(3)胸脅脹滿竄痛;(4)脈弦或弦細。次要證候:(1)腸鳴矢氣;(2)便下黏液;(3)情志抑郁,善太息;(4)急躁易怒;(5)納呆腹脹。具備主要證候2項加次要證候2項,或主要證候第1項加次要證候3項。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與中醫(yī)辨證標準;入選前2個月內(nèi)結腸鏡檢查排除結腸器質(zhì)性病變;入選前2周內(nèi)未使用任何止瀉藥及抗菌藥物。1.4 排除標準 惡性腫瘤及其他疾病引起反復腹瀉者;合并有其他疾病者;服用其他藥物可能影響治療者;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治療者;婦女妊娠及哺乳者。
1.5 治療方法 痛瀉要方組成:白術15 g、白芍15 g、陳皮15 g、防風10 g,腹瀉甚者加大白術用量至30 g;腹痛甚者加大白芍用量至30 g;腹脹甚者加大陳皮用量至30 g。7 d為1個療程,連續(xù)觀察6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每個療程結束后患者腹瀉、腹痛及腹脹三大癥狀減輕百分比(癥狀減輕例數(shù)/總觀察例數(shù)×100%)、癥狀明顯減輕百分比(癥狀明顯減輕例數(shù)/總觀察例數(shù)×100%)及癥狀消失百分比(癥狀消失例數(shù)/總觀察例數(shù)×100%);(2)每個療程結束后同一患者三大癥狀消失百分比(三大癥狀全部消失例數(shù)/總觀察例數(shù)×100%)。
1.7 數(shù)據(jù)處理 利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
2.1 用藥時間與三大癥狀減輕百分比、癥狀明顯減輕百分比及癥狀消失百分比統(tǒng)計結果 治療1周后,約40%患者腹瀉減輕,20%患者腹瀉明顯減輕;約50%患者腹痛減輕,30%患者腹痛明顯減輕;70%患者腹脹減輕,40%患者腹脹明顯減輕,約5%患者腹脹癥狀消失。治療3周后,約85%患者腹瀉減輕,50%患者腹瀉明顯減輕,20%患者腹脹完全消失;約90%患者腹痛減輕,60%患者腹痛明顯減輕,30%患者腹痛癥狀消失;約95%患者腹脹減輕,67%患者腹脹明顯減輕,40%患者腹脹癥狀消失。治療6周后,約85%患者腹脹癥狀消失;70%以上患者腹瀉、腹痛癥狀消失。
2.2 用藥時間與同一患者三大癥狀全部消失百分比統(tǒng)計結果 治療3周結束后,同一患者腹瀉、腹痛及腹脹三大癥狀全部消失者約占15%,并且隨治療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治療6周后,約60%患者三大癥狀全部消失。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與中醫(yī)肝氣乘脾型“泄瀉”病最為接近。中醫(yī)認為,中醫(yī)治療需緊緊圍繞“肝郁脾虛”這一基本病機。《醫(yī)方考》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痛瀉要方中,白術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脾虛;白芍酸寒,柔肝緩急以止痛;陳皮苦溫,理氣燥濕、醒脾和胃以除脹;防風辛溫,與術、芍相伍散肝郁、舒脾氣,勝濕以止瀉:四藥相合,切中病機。對于痛瀉要方的臨床應用,筆者根據(jù)患者三大癥狀臨床表現(xiàn)側(cè)重的不同,對方中諸藥用量靈活加減,腹痛甚者重用白芍以柔肝,腹瀉甚者重用白術以健脾,腹脹甚者重用陳皮以理氣,同時兼顧年齡、體質(zhì)等綜合考慮,方能提高臨床療效。
[1]熊理守,陳昱湖,陳惠新,等.廣東省社區(qū)人群腸易激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4,8(4):278-281
[2]劉新光.腸易激綜合征與羅馬III診斷標準[J].胃腸病學,2006,12(11):736-738
[3]陳治水,張萬岱,危北海,等.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5,13(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