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云
(昭通學院 人文學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杜甫詩歌系年,一直是杜詩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杜甫詩歌自宋以降,雖稱許為“百家注杜”、“千家注杜”,杜甫詩歌編年,也很早就得到注杜者關注,呂大防、魯訔、趙次公、蔡夢弼等都對杜詩作了較詳盡編年。然杜甫某些詩歌編年,直至今日,仍有待進一步的考訂。
王子思歸日,長安已亂兵。沾衣問行在,走馬向承明。
暮景巴蜀僻,春風江漢清。晉山雖自棄,魏闕正含情。[1]
仇兆鰲《杜詩詳注》將此詩入廣德二年春。曰:“鶴注:此當是廣德二年初春作。時代宗已還京,而巴蜀尚未聞也。”四川文史館《杜甫年譜》、浦起龍《杜詩心解》同上;趙次公則將此詩編在廣德元年歲暮,錢謙益《錢注杜詩》同之。
若從杜甫行蹤看,此詩作于廣德元年、二年皆有可能。廣德元年八月,房琯病逝于閬州,八、九月間,杜甫前往閬州吊唁房琯,約于冬初接家書知女病,急返梓州。而廣德二年春初,老杜挈家東首出峽,先至閬州。所以,如果單從老杜行蹤看,廣德元年、二年,都有身在閬州作詩之可能。然到底是具體作于何年呢?
此詩系年不一,最大分歧在對“暮景巴蜀僻,春風江漢清”一句中江漢的理解。仇氏于“暮景巴蜀僻,春風江漢清”一句注釋引《杜臆》云:“閬州舊名巴西,而嘉陵在閬,亦名漢江?!跺居钣洝罚阂辉晃鳚h水,亦曰閬江?!保?](P.1069)趙次公則認為此“漢江”,乃泛指荊楚而言,其釋云:“歲暮之時,僻在巴蜀,公每有意為荊楚之游,預言其當春時在江漢間矣,故云?!保?](P.574)
那么,杜詩中“江漢”究指何地呢?曹慕樊先生《杜詩雜說》于《杜詩地名泛稱釋例》一文“江漢”節(jié)有詳考。其言:“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二十三《地隅》詩后,據(jù)楊慎《丹鉛錄》為說云:‘杜詩用江漢有二:未出峽以前所謂江漢者,乃西漢之水,注于涪江(按此說誤。西漢水,唐以后稱嘉陵江,涪江經三臺、射洪、遂寧,至合川流入嘉陵江。楊慎不誤而仇反誤。)如‘江漢忽同流’,‘無由出江漢’是也。既出峽以后,所謂江漢者,乃東漢之水(按即漢水)入于長江。如‘江漢思歸客’、‘江漢山重阻’是也。按:仇說近是。但說未出峽以前所稱江漢系 指 嘉 陵 江 言 則 誤?!保?](P.145)據(jù) 曹 先 生 考 證:“杜詩所用江漢一詞,分為三類。(1)不論杜甫寫詩是在什么地方,只要他用江漢來指荊州一帶,為一類。(2)用江漢指夔州地區(qū)的,為一類。(3)用江漢字而有寓意或雙層意義的,為一類?!保?](P.146)其中,用江漢指夔州地區(qū),是因唐代十道劃分,檢《舊唐書·地理志》荊州府條:“天寶元年,改為江陵郡。乾元元年二月,復為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荊南節(jié)度使,領灃、朗、硤、夔、忠、歸、萬等八州。”荊州時屬山南東道上,“漢水正在本道郡內,所以杜甫在夔府所稱江漢,正是說山南東道境內水。”[5](P.145)杜甫在夔府時詩內“江漢”,基本屬于曹先生所分類之第二類,即指夔州地區(qū);而非居夔府時詩中“江漢”,無論出蜀前,抑或出蜀后,則多泛指荊楚一帶。此詩“暮景巴蜀僻,春風江漢清”,正屬此類,此“江漢”乃泛稱荊楚一帶。厘清“江漢”之所指,則對“春風江漢清”是實指或是預言,就很清晰了?!澳壕鞍褪衿?,春風江漢清”一句當以趙之所釋為是:“歲暮之時,僻在巴蜀,公每有意為荊楚之游,預言其當春時在江漢間矣,故云?!边@么解釋,問題又來了,為何老杜身在巴蜀而言荊楚呢?
杜甫身在蜀而言荊楚,實因老杜蓄念出峽,素有東游之志。自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之秋“巴蜀來多病,荊蠻去幾年”(《一室》)、“輕舟下吳會,主簿意如何?”(《逢唐興縣劉主簿弟》)始有吳楚之念以來,此后直至廣德元年暮、二年春的幾年間,老杜俱頗有東游吳楚之意。如《奉贈射洪李四丈》“東征下月峽,掛席窮海鳥。”、《春日梓州登樓二首》“厭蜀交游冷,思吳勝事繁。應須理舟楫,長嘯下荊門?!薄峨p燕》“今秋天地在,吾亦離殊方”,至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十一月間,已擬動身往吳楚,作詩《桃竹杖引》“老夫復欲東南征,乘濤鼓枻白帝城”、《將適吳楚留別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諸公》、《留別章使君》等,可見杜公之蓄念出蜀,正如其《草堂》所言“賤子且奔走,三年望東吳”,三年于茲矣。誠如聞一多先生所言:“公蓄念出峽,見之于詩者,始自上元二年之秋。自是吟詠所及數(shù)見不鮮。至本年作《雙燕》曰:‘今秋天地在,吾亦離殊方。’同時《知歌行送祁錄事歸合州因寄蘇使君》曰:‘君今起柂春江流,余亦沙邊具小舟,幸為達書賢府主,江花未盡會江樓?!ǎ苫ㄒ?。秋晚自閬州歸,作《客舊館》曰:‘無由出江漢,愁緒日冥冥’,則行期已屆,猶不果就道,因而興嘆也。本年冬作《桃竹杖引》曰:‘老夫復欲東南征,乘濤鼓枻白帝城’,則行期雖誤而東行之念,猶無時或忘也。……且已賦詩取別,則居然啟 程有日矣?!保?](P.71)甚至朝廷召補京兆功曹,而以行程既定,遂不赴召,由此可見公之出峽往吳楚之心決矣。
故本詩中“江漢”非如仇所釋之西漢水,而實應是虛指荊楚一帶。仇兆鰲云:“身雖廢棄而心猶戀闕?!笔遣诲e的,但言“暮景巴蜀僻,春風江漢清”是“垂暮巴西,自憐地僻,傷春江上,唯待時清。”[1](P.1069)則 欠 當。 此 二 句 當 如 趙 次 公 所 言:“歲暮之時,僻在巴蜀,公每有意為荊楚之游,預言其當春時在江漢間矣?!保?](P.574)公于此詩,上四送李;下四:前二言于李卿今歲已暮,而自己仍僻居巴蜀,到來春則已游于荊楚矣;后二言己雖老朽不才,自棄于圣朝,然仍心馳魏闕之下矣,自敘己意明甚。
造成此詩系年分歧的第二個問題,則是詩中“長安已亂兵”句?;跁r事,“王子思歸日,長安已亂兵”,此乃指廣德元年吐蕃攻陷長安事。據(jù)《舊唐書·代宗紀》:“(廣德元年冬十月)辛未,高暉引吐蕃犯京畿,寇奉天、武功、盩厔等縣。蕃軍自司竹園渡渭,循南山而東。丙子,駕幸陜州。上出苑門,射生將王獻忠率四百騎叛,脅豐王已下十王歸京。從官多由南山諸谷赴行在。郭子儀收合散卒,屯于商州。丁丑,次華州,官吏藏竄,無復儲擬。會魚朝恩領神策軍自陜來迎駕,乃幸朝恩軍。戊寅,吐蕃入京師,立廣武王承宏為帝,仍逼前翰林學士于可封為制封拜。辛巳,車駕至陜州。子儀在商州,會六軍使張知節(jié)、烏崇福、長孫全緒等率兵繼至,軍威遂振。舊將王甫誘聚京城惡少,齊擊街鼓于朱雀街,蕃軍震懾,狼狽奔潰。庚寅,子儀收京城?!ㄊ拢┒『?,車駕發(fā)陜郡還京?!孜?,上至自陜州?!保?]由此記載可知,此次長安失陷,并不是如安史之亂般特別嚴重的事件,可以說只是內賊引發(fā)的一場騷亂而已,吐蕃只是小眾且意在財物,此次動亂很快就被平息。查《中國史歷日和中西歷日對照表》知,廣德元年十月丙子即農歷十月初七,公歷十一月十六日,庚寅即十月二十一,公歷十一月三十日,十二月丁亥即農歷十二月二十,陽歷元月二十六號,甲午日即農歷十二月二十七,陽歷二月二號。則代宗倉皇奔陜州僅月余即還京,而收復京師更是只在動亂后十余日便完成。
若依仇氏等說法,系此詩于廣德二年,則“時代宗已還京,而巴蜀尚未聞也”之說法未免牽強。且即便是代宗已還京,而巴蜀尚未聞,那也只是尚未聞代宗還京之事,但收復長安是在動亂當月十余天后,即十月二十一即已收復,十月至春,已數(shù)月矣,豈不聞長安已定?既然聞長安已收復,又豈可言“長安已亂兵”?如此,則此詩必不作于代宗已還京而巴蜀未聞之際,而應當是作于長安失陷后至得知長安收復消息前,這一時間,不會太晚,雖則巴蜀幽僻,但收復長安此種大好消息,一如長安失陷這種壞消息一樣,不會傳遞得太慢。故此時間限大致可推斷為廣德元年十月初七后至十二月之間,于此時間內,得知收復長安,雖則代宗仍可能乘輿播遷,或代宗已回京但消息尚未傳來,然都不得再言“長安已亂兵”。
再核之于老杜行蹤,則此詩作年可定矣?!皶x山雖自棄,魏闕正含情?!背鹗献⒃疲骸安淘唬骸兜乩碇尽罚洪佒萦袝x安縣,本晉城,公與李俱在閬,故去晉山。今按:晉山本就閬言,而兼用介之推入綿上山中事。趙次公曰:‘《宣室志》載庶史,有道士尹君者,隱晉山,北門從事嚴綬敬事之?!睂Υ司洌瑹o論系年分歧,諸家都認定是杜甫在閬,故以晉山自代??祭隙旁陂仌r間,上文已提及,一乃廣德元年八九月間來閬,居三月而得家書知女病而急返梓州,則在閬州時間是廣德元年八月末至十一月初期間;一乃廣德二年春首挈家出陜,先至閬。此詩不作于廣德二年,則當作于廣德元年十月初七后至十一月之間。
故愚意以為,此詩當依趙次公入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之暮,甚至可以更具體言之,此詩當作于廣德元年十月初七后,至十一月間的某個時間,而非廣德二年之春。一詩系年,雖僅差數(shù)月,然實關老杜行程考述,或詩歌解讀之大事。
[1]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趙次公,林繼中.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曹慕樊.杜詩雜說[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4]聞一多.唐詩雜論.少陵先生年譜會箋[M].北京:中華書局,2003.
[5]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